张传柱
摘 要:近年来,通过对语文教材的不断研究,发现其对经典朗诵活动的支持在不断增加,这与当前教学领域促进经典朗诵活动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经典读物、诗歌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受到了广大文化爱好者的高度重视。小学生背诵经典作品,对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教师应考虑学生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认知能力,并通过经典朗诵等有益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06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几千年来,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过。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和传承也非常重要。该研究结合了小学语文经典朗诵活动和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并借助经典朗诵活动有效地弘扬了传统文化。
一、经典读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朗读经典读物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但是,许多教学工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在背诵经典作品时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实际上,这取决于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歷史悠久的经典,并被人们保存下来。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人文思想、文化素养以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和价值观相符的宝贵品质。就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了家庭之爱的概念,《赠汪伦》体现了深厚的友谊,《阿房宫赋》体现了对腐败的批评和对治国方式的探索,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有大量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尽管主题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值得人们仔细阅读的地方。学生可以收获生活的启蒙,生活的哲学和美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典阅读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文化学者、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研究人员会从经典阅读中寻找文化确认并进行文学研究。熟悉经典阅读的人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将促进他们的良好发展,并在意识形态认知、个人情感和道德品格上进一步发展。
二、在诵读经典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经典读物具备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熟读经典即可在个人的修养、品德和思想情操方面有所收获。但是对于小学生,这种接受熏陶与启迪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甚至并不顺利。这是因为很多小学生本身的文化底蕴比较薄弱,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经典读物中那些反映社会现实、反思人类本性、歌颂美好情怀、抒发伟大理想等各种题材的内容缺乏认知和深刻的情感共鸣,会出现读不懂、读不通的情况。例如《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名著,其中所反映的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物的性格形象,那种对信念的坚定,并不是学生所能够理解的。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让学生以传统的学习方式背诵经典读物,或者只是走马观花一样地阅读,没能使其深入学习。正因如此,教学工作者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阅读经典,加深体会。在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教学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提炼出经典读物中的文化内涵,并将这种文化内涵融入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情绪中去。重要的并非只是单纯地阅读理解经典读物,而是要把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品格、思想内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做到知行合一,促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学生诵读经典的学习中。
三、在诵读经典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融情于景,产生共鸣
经典读物在写作技巧、内容设计上总是有独到之处,能给读者以深刻的情感共鸣。若学生因为未能准确地进入情境,情感上的触动不够深刻,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也会有所欠缺。采取融情于景的举措,是指教师可以提炼经典读物中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及演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阅读,通过情感的共鸣带动认知的提升。
例如,在阅读经典读物《三国演义》的时候,通过课文中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情节,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机智过人。那么,这里面可以融入怎样的传统文化教学?笔者认为,诸葛亮说三天拿到十万支箭就绝不食言,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诸葛亮在事前敢于写下军令状,意味着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种担当,也说明了军队的纪律严明,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品格作为经典诵读的重心。笔者会请学生尝试去设想:当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的时候,态度是多么严肃,而周瑜对于诸葛亮这样有些异想天开的做法又会有怎样的感受;笔者进而让学生再次设想,假如诸葛亮没有如期交付十万支箭,周瑜会怎么处理他?通过创设这一情境,让学生有了一种三天内必须实现诺言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是大家在阅读文本时感觉不到的,因为文本并没有做这方面的描述。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而帮助其意识到:诸葛亮作为军队中的一员,他说话做事是敢于负责的,是讲信用、有诚信的。而这种诚信、担当,正是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的传统文化。
2.话题讨论,加深认识
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对事情的看法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阅读同一篇著作,学生的感受体会也有着很大不同。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教学工作者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互动、各抒己见的机会。通过交流对话,把各自在阅读中的成果收获展现出来。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帮助其在阅读中拥有更深刻的领悟,实现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教学的融合。
例如,在诵读经典读物《西游记》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孙悟空为什么要去当齐天大圣?在人间,他不愁吃、不愁喝,不是很好吗?”提出问题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交流讨论的着力点。随着大家的思维发散,传统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融入诵读经典这一教学活动中。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孙悟空要大闹天宫,是因为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天上,很多人都嘲笑他,看不起他,蟠桃会都没有叫他,他觉得不公平,觉得被侮辱。这种观点显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会借着这个学生的发言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古代,像孙悟空这样因为遭受不公平待遇而反抗、斗争的情况并不少见。
3.挖掘主题,深入了解
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的融合,非常考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眼界。教师在针对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不能浅尝辄止,而是有必要对一些内容、课题进行深入解读,要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例如,在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的时候,教师提取其中描写贾府景色优美、建筑豪华的句段让学生进行鉴赏,使其领略古代建筑艺术的超高成就。
那么,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到底拥有怎样的成就?笔者把感受中国建筑艺术的魅力作为一个主题拓展开来,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视频图文素材给大家看。其中有《红楼梦》假想设计图,有黄鹤楼、岳阳楼、阿房宫等的实景图片或者假想图,有故宫、雷峰塔、王家大院、乔家大院、苏州园林、水乡庄周等一系列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通过这些建筑艺术,以及对中国榫卯结构等古代建筑技艺等的基本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匠人惊为天人的创造力。笔者会以此作为契机,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因为深入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文化自信,同时也在教师的教导中坚定了思想信念,这也是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总之,传统文化能够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而久远地存在,这是对其生命力的最好诠释。在新时期,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节奏加快,对民众文化素养水平的要求也在提升。教学工作者理应做好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让青少年真正能够吸收文化的营养,传承文化的精髓,在未来的成长中心怀远大抱负,服务和谐社会。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对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负责。
参考文献:
[1] 张兰梅《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探究》,《农家参谋》2020年第20期。
[2] 黄海磊《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