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02
一、引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任何事业成功的秘诀就是对此感兴趣。”由此可知,兴趣是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动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对经典名著片段的讲解,激发兴趣。因为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识字量,他们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往往缺乏耐心和自制力。所以,我们可利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对《水浒传》的阅读,笔者就选择了其中的“武松打虎”这个片段开展讲解,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阅读“四大名著(简版本)”的兴趣,提升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再如,通过对古诗文深意的赏析,激发兴趣。如对《三字经》的学习,笔者引导学生认真读每一句并思考其蕴含的道理,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赏析思路,让他们逐步掌握古诗文的篇目,使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渐渐提高。
二、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让他们充分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读”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如古诗文诵读,讲求的是语调的平仄与高低起伏;小说的诵读,讲求的是情感饱满、角色对比明显;文言文的诵读,讲求的是字音无误、语句的停顿,等等,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有对应的方式来诵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读”,可以教师范读,可以学生跟视频读,可以同桌互读等,使他们在诵读中感知不同时代、风格和体裁的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深入走进并开展汉字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让学生深入走进并开展汉字文化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小学时期学习的汉字,它们从结构上来说还是相对简单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语义时,难度不大。作为经过千年演变与发展的汉字,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所以,我们在教学汉字时,一定要对它们的间架结构和语义进行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汉字的来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汉字发展历史的讲解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汉字的6种造字方法,同时选择其中1—2个例子进行详尽的讲解。像“好”这个汉字,它是由“女”和“子”组合而成的。在《说文解字》中就有“好,美也”的释义,延伸理解为美、善等,大多情况下是形容词。如此,学生一定会对汉字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从而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
四、创设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寓意的理解
创设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既能丰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形式,使课堂教学的充实;又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让他们直观形象地学习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各种寓意。就此,我们可以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来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境。如教学课文《守株待兔》时,笔者利用网络视频给学生展播《守株待兔》的动画,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接着,让学生领悟这个成语所隐含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这个成语是一个反面的案例。另外,我们还可以把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传统文化学习的情境。如教学课文《拔苗助长》之前,笔者把现实生活中各种植物的生长与这个成语故事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家里做相关的实验。课中,要求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让学生深化理解这个成语的寓意,效果非常好。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当好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有当好學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引导者,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