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潜在性,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地将学生的自身成长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
【关键词】中小学生涯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分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9—0007—04
【作者简介】叶晶晶,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江苏淮安,223300)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
当前,中小学生涯教育过于功利的价值取向给学生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职业选择带有过于浓重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倾向,这不但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给后续的生涯教育带来更多不确定的因素,最终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匡正中小学生涯教育的价值取向,围绕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有效的策略实施生涯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
1.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本质内涵。
“生涯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1971年美国教育署署长马兰,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全面了解本我的基础上,激发本体内在的潜能,为未来的发展选定方向。“生涯教育”在欧美等国家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的积淀,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和系统的教育体系。比较而言,我国的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并呈零星态势发展,教育的主体更多聚焦于大学生群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涯教育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教育体系中包括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内涵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学生全面发展观受到了广泛认可和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思考教育目的的重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自我探索、生涯观察、生涯规划。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引导中小学生深入了解生涯规划的目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探索,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提高他们的生涯规划能力,并指导他们开展生涯规划;二是建立良好的生涯教育环境,如培训合理的生涯规划教职员,建立生涯教育相关的家长社区、信息平台等。
2.中小学生涯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观念系统转变的问题。传统观念上,学校的“生涯教育”更多关注了即将走上社会求职的大学生群体的“现实因素”,而忽视了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因素”。中小学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形成生涯意识的启蒙和发展阶段,事关学生学习的效能、潜能的开发和价值的定位,教育内容涉及意识形态、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作为教育活动,中小学生涯教育只有围绕正确的价值取向开展才能确保其效果。本文论述的中小学生涯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潜在性,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地将学生的自身成长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本质是凸显教育的核心价值,使教育回到以人为本,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职业技能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两手抓,准确把握生涯教育的规律、找到生涯教育的价值定位,对中小学生的“三观”开展系统教育,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基于上述理解,中小学生涯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中小学生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而为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中小学生涯教育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发展其独立人格。学生的社会化应以他们的个性发展为基础,但是个性发展不能有悖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因此,中小学生涯教育必须追求社会价值、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不仅追求生涯教育的社会价值,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
其次,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中小学生涯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可以提升学生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提高他们的社会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小学生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明白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生涯规划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功利的中小学生涯教育不代表完全不谈功利,不能否定其工具价值,而是要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其工具价值。
最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中小学生涯教育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只有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让人具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水平,人才能兼顾自身个性与全面的协调发展,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中小学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生涯教育功利性价值取向明显,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功利性主要体现为:
1.工具价值趋显。
基于功利价值取向的中小学生涯教育,通常只关注人的工具价值,忽略了人的个体发展,盲目迎合应试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将生涯教育当作培养劳动力的工具,只见“才”不见“人”;使学生的思想过于功利,只關注如何获得眼前利益。这种只注重人的工具价值、不注重人的本体价值的功利价值取向不利于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良性发展。
2.长远目标缺乏。
高考新政实施背景下,高中教育已经从原有的“双重任务”发展为“五项任务”(由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发展为人格教育、公民教育、为终身发展做准备、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做准备),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但中小学生还未步入社会,对社会行业、学科专业了解不深,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知识结构还不全,因而对未来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与规划,在生涯规划制定上,则会更多地关注短期目标。
3.教育形式单一。
许多非专业的生涯指导教师能力有限,往往只是通过简单的测评就预测学生将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机械套用生涯发展“规律”。他们往往将生涯教育当作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好像只需按一下开关,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生涯教育目标就会自动达成。
4.教育缺乏体系。
目前中小学实施的生涯教育很多局限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教育体系处于“散装”模式,缺乏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内在逻辑。特别在学校顶层设计层面,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定义“生涯教育”的价值,导致其内涵和外延大大缩水,在现实教育教学中衍生出了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观念,对于那些短期内不能直接产生现实价值的知识采取选择性无视,总想短期内培养出合格“人才”,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明确了中小学生涯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根据维度的不同,我们从课程教学、实践指向、家校关系和社会合作等四个维度探索生涯教育的实施路径。
1.课程教学由“分离”到“融合”。
生涯教育研究专家舒伯说:“生涯发展教育不应只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是应该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现有的课程当中。”
首先,教师可以围绕生涯教育的第一个目标——自我探索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写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汉语、英语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互相了解,然后通过生涯兴趣量表、“价值观拍卖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评估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其次,可以围绕生涯教育的第二个目标——生涯观察开展课堂上的生涯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他们扮演记者采访亲友,了解他们的职业和承担的工作内容,借以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状态。
最后,可以围绕生涯教育第三个目标——生涯规划在校园内开展生涯教育。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规划班级值日、班会等集体活动,让学生去思考根据具体的活动类型规划好活动时间、活动计划,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锤炼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适时传授规划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如抉择平衡单、生涯选择方格、生涯路径图等。
2.实践指向由“形式”到“实效”。
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中小学校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游戏、主题探索、团体辅导、实地参观、讲座、角色扮演、辩论、竞赛、访谈等多种教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丰富的生涯教育。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从事××职业,因此我是最重要的”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游戏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获得轻松愉快的生涯体验。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教师事先准备好演讲题目,如“我小的时候”“我的理想”“假如我是……”等,每次随机抽中一个学生、一个演讲题目,学生依次演讲,在演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他们的生涯规划能力。
3.家校关系由“分工”到“协同”。
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自我探索、去规划自己的生涯。其实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家长不需要去给他们安排未来的生涯,因为未来不可预期,家长只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可以了,这些也牵涉到父母应该具备的知识。中小学校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如学校可以制订学习单,让学生去了解父母所从事的工作,让他们了解生活中成人扮演的工作角色有哪些;邀请学生家长来到校园和教师、学生座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从事的工作需要的特质与基本条件,请家长告诉孩子在学校学习知识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有何帮助等等。
4.社会合作由“单一”到“多元”。
政府可以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出台社会资源的准人机制,丰富学校和社会的多元合作,依托社会资源建立兼职生涯教育师资队伍,丰富生涯教育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生涯教育课程包、质量监测和就业孵化等专业化服务,让学生通过体验、访谈、参观等活动,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例如,学校可以和共青团合作建立中小學生涯辅导T作体制、建立“生涯规划信息平台”,提供适合中小学生的就职信息和咨询服务,协助学生规划个人生涯、了解就业市场发展趋势等;通过和就业指导中心合作,提供针对中小学生的职业咨询服务,利用职业心理测验工具协助中小学生了解自身的工作兴趣、工作能力,提供就业市场信息,依照实际的就业市场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强化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知;通过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在知名网站上设置中小学生生涯规划专区,通过多元信息管道,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