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专荣
【摘 要】本文以我校跳远教学实践上的具体案例与措施为例,根据力学原理、速度与跳远成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规律,针对小学生在跳远学习中助跑速度、起跳速度等问题,分析速度因素在跳远教学各技术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助跑跳远;速度;小学体育;教学实践
在田径运动中,跳远是最能显示速度、力量和技术的运动项目之一。目前,国内外的优秀跳远运动员都很注重助跑速度与起跳的结合。在我校跳远课堂教学实践中,助跑速度对跳远的最终成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就速度在跳远中的作用,并结合个人跳远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案例,进一步论述速度对学生在跳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4、5年级学生,共235人,其中男生119人,女生116人。实验组118人,对照组117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对比法、数据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决定跳远成绩的因素
跳远是一个在水平方向以跳尽量远为目的的田经项目,属于抛射运动的一种。运动员的目的就是跳出最大的距离。按物体的斜抛原理公式S=V×sin2a/g(其中S为腾空远度,V为腾起速度,a为腾起角,g为重力加速度)可知,腾起的远度主要取决于V和a。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又由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和起跳垂直速度决定。因此,跳远的成绩,虽然表现在远度上,但实质上是速度的问题。实践证明,助跑的水平速度在跳远的实际距离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我校学生100米成绩与跳远成绩的关系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小学生跳远的成绩与100米成绩有密切的关联性,跳远成绩与100米成绩是成正比的。在跳远其他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100米的成绩越好,跳远的成绩就会越好。
(三)提高最快运动速度的能力是提高跳远成绩的基础
要想跳得远,须先提高跑步的速度。跳远运动员的短跑速度是助跑速度的基础,而运动员在跳远助跑过程中的水平速度又是跳得更远的主要动力来源。助跑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跳远的成绩。
1.在教学中加大速度训练的课时比例,获取跳远时的最大速度
在跳远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速度,教师可以加大学生速度练习的课时比例。课程标准规定,小学4、5年级的跳远单元教学共为12课时;助跑4节、踏跳2节、腾空3节、落地3节。为了提高学生助跑的绝对速度,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将实验班课程安排调整为速度4节、助跑2节、踏跳2节、腾空2节、落地2节。这样就在不影响其他技术教学的情况下增加了速度的训练时间。
实验组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增加了速度训练的内容。例如,在实验组增加了60米加速跑×3次,30米加速跑×4次,双杠摆腿15秒×3次,橡皮筋阻力跑30秒×4次,阻力碎步跑15秒×4次,阻力原地跑15秒×4次,双杠支撑摆腿60步×4次等速度训练的专项练习,从而通过提高学生的最快运动速度来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
从表2和表3中能清楚看到: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00米成绩和跳远成绩相差无几,甚至对照组的成绩稍好于实验组。经过有意识地加强实验组的速度练习之后,实验組的100米成绩进步明显大于对照组,跳远成绩提高程度也大于对照组。因此,提升学生速跑能力是提高跳远成绩的基础;快速的助跑是获得好的跳远成绩的首要条件。
2.提高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是提高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
跳远中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与跳远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最后5米的速度与跳远成绩关系更为密切。现代跳远技术强调,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要明显加快节奏,在起跳前一步还要保持助跑的最高速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在助跑最后10米保持较高的速度,并适时让学生反复练习最后10米的助跑。
从表4得知,在我校4、5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的4位学生助跑最后10米分段成绩分析情况中可以清楚看到,跳远运动中助跑的最后10米速度越快,其最终的跳远成绩就越好。因此,提高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是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
(1)在教学中通过重视速度的练习,加大速度学习的比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助跑速度,来增加学生跳远实际距离的办法是有效可行的。
(2)提高最快运动速度的能力是提高跳远成绩的基础。
(3)快速的助跑是获得好的跳远成绩的先决条件。
(4)提高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是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
四、结语
在跳远教学中,要重视速度的训练,适当加强学生速度的训练,通过一些有效的速度训练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最快运动速度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段计时和放置明显的标志物等方法,提高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
参考文献:
[1]廷峰.实用运动训练问答[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田继宗,等.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马根深,等.现代田径运动实用指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9.
[4]张卫勤.试论跳远助跑技术的变化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报,1999(4).
[5]张华民,等.跳远助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