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阳
【摘 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传承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认为,把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中,能切实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及精髓。当今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不够,甚至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与领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达到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因此,教師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以传承。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布鲁姆的教学观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知识获取的主渠道,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仁民爱物,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都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深入内心。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垂钓于寒江的老翁步履蹒跚却镇定自若地走来。他历经两次被贬的磨历,不但没有潦倒度余生,却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柳宗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之上独钓的情景。尽管冰天雪地带来寒气和寂寞,但他没有丝毫妥协和退让,仍然执着于孤舟之上,独钓寒江,展现出不屈的傲气,就如柳宗元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无所畏惧,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一故事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逆境和挫折,坚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二、利用古诗教学,适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古诗词,而古诗文中蕴含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素材。在教学中适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以及诗人美好的祝愿。诗歌是文学表现形式之一,优秀的诗歌作品总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挖掘工作。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中秋佳节诗人把酒对月歌唱的情景。月亮作为诗词中的意象,已经成为文化符号。在长期的民族文化认同中,明月是中秋佳节的代表,是思念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亲人的象征,最能寄托人的思想情感,最容易引发人的想象,并产生审美的体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梦想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形成了浓厚色彩的传统文化。
三、依托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汉字本身就是悠久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最佳素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认识词汇的基础上,感知词汇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与审美情趣,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例如,在教学“领”字时,在要求学生记住其读音“lǐng”时,还要了解字的结构,左边是“令”字,偏旁是“页”字,要求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书写并组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记住。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学生既无法感知汉字的构词特点,更不能领悟其中的文化意义。所以,识字教学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领”的结构,理解其文化符号的意义,从而让识字教学充满趣味。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知汉字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四、利用民族习俗,领悟传统文化意义
民俗学研究认为,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稳定性与民族性等特征,因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文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品读、鉴赏传统文化,从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例如,在教学《元日》时,教师不妨给学生讲述传统的春节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喜欢春节。因为这个传统节日独具文化氛围,也因此赋予了更多的民族习俗。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华民族对节日更加地尊重与喜爱。如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赋予中秋节浓厚的文化色彩。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中秋赏月这样的习俗,帮助小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每当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元宵节来临之际,不妨组织学生开展对对联、猜灯谜等相关的民俗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五、开展实践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可以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游览文化园,或到当地的名人纪念馆参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现场观察中充分触摸当地的历史文化印迹,从而在实地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也可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实践。例如,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游览过程中的见闻,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在习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有关母爱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写关于母爱的诗和词,也可以写有关母爱的作文,培养学生孝心与感恩情怀。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在春节放假期间,布置学生收集春联和关于十二生肖方面的成语,了解春节的习俗,如燃放烟花爆竹有何来历,放孔明灯有何意义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优化教育模式,丰富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知道,当今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导致多数孩子只知道接受家长的爱,却很少懂得去回报自己父母的爱。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尊老爱幼传统的民族,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切实开展尊老爱幼传统的教育。例如,在开展“学会感恩”主题班会课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啊?”“平日里你为爸爸妈妈做了哪些事?”问题一出,大多数学生一脸的茫然,都不自觉地低下了头。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下周班会课上回答这样的问题。等到下次班会课时,学生能有实质性的内容来回答同样的问题。虽然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但能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体会到了爸爸妈妈每天做的事太多,生活得很辛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也可以在班会课中进行。这样,就大大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同时,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弘扬者。
参考文献:
[1]陈应.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J].教育之家,2017(11).
[2]刘运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时代,2017(5).
[3]闫方兴.行走在阅读的路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随笔[J].语文世界,2014(9).
[4]唐莉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14).
[5]崔淑敏.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3).
[6]冯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