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琪
【摘要】“无边界”教学主要是指教学突破教育过程中的边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拉近课上与课下距离的教育模式。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开展“无边界”的教育活动,能够真正地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教育结构,建立平等、独立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美术;“无边界”教学;教学策略
“无边界”的教与学模式是由英国教育界最先提出的,强调模糊课堂的教育界限,让学生真正地与教师一同并列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现阶段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提出模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利用合作活动模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模糊不同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利用微课技术模糊课上与课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方式中,完成对美术知识的有效探索,从而逐步提高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实效。
一、利用问题开展教学,让师生之间“无边界”
随着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教师逐渐将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体,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知识面,让学生依靠自身的作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无疑会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筑起一道高墙,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明显的界限。所以,在向学生教授美术知识时,教师可以问题为桥梁,搭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学生进行互动,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建筑艺术的美”一课中,为了让师生之间“无边界”,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展开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质量。通过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本節课的教育重难点,即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建筑,引导学生总结中外建筑在材质和造型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之心等。而为了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风格有什么区别”“我国建筑由古到今,在材质方面有什么区别”等问题,指引学生思考我国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会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向教师汇报自己的思考成果。教师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得到学生自学的反馈,之后,可结合学生的答案向学生介绍有关建筑艺术特点的内容,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有效地搭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将师生之间的边界逐步打破,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这让教师不再以高姿态存在于课堂上,而是和学生进行共同思考,以便提升美术教育品质。
二、利用合作活动,让生生之间“无边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在开展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注重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体现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价值,同时也会利用分层教育的形式,落实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但是,纯粹地将学生看成单独的个体,会不自觉地给学生与学生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拉大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现代社会是一个集体型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促进了社会的高质量运转。所以,在教授美术知识时,教师可以创建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配合中,逐步模糊彼此之间的间距。
例如,在“参观卷的设计”一课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合作活动,拉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任务,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参观卷的设计,让学生把握进行合作探讨的整体方向。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依靠自身美术素质,对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理解,并产生带有个人特质的理解成果。最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以往在美术课堂中的表现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充分保持每个小组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让学生能够确切地利用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的工作,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习他人对参观卷设计的思想,并在汲取他人的建议中完善参观卷的设计。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地拉近与同伴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实现自身合作素质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利用合作活动的创建,能够为学生的自由交谈提供空间和平台,在无形中打破学生的个体界限,让学生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中提高学习效能。
三、利用媒体技术,让教学内容“无边界”
在以往的美术学科教学中,由于技术的限制,一些优秀的画作不能直接被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部分教育内容被阻隔在美术课堂外。而现代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为美术学科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向学生教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媒体技术强大的影音功能,创设美术课堂教学情境,在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给予学生新奇的体验,让枯燥的美术知识和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果,进而达到教育内容“无边界”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小吃”这一课时,为了将更多的教育内容引入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无边界”教学,让学生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和特色,并且利用一定的画法,将这些内容画出来等。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上述内容,在以往的课堂上,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师一般只是采用口述的形式,为学生介绍本地的饮食文化和历史风俗等,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依靠自身的想象力画出有关家乡小吃的内容。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无形中为学生形成了一个枷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为学生展示一些本地小吃的图片,让学生在色泽诱人的图片中,将目光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了解家乡小吃的热情。随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介绍当地小吃的片段,让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更加细致地认识本地的小吃,在深入了解中掌握绘制的方法。
可见,教师采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内容的教学,能够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美术知识,充实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内容,真正地实现教育内容的“无边界”展示。
四、利用微课技术,让教育时空“无边界”
在当前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创建进行自主学习的视频,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质量。此外,微课技术的使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邻近色的介绍,另一部分是对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的介绍。随后,针对上述内容,教师可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依次对这些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同时,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当前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注意力维持时长,从而将微课视频的总时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对各个部分的讲解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教授本节课内容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结合微课中的内容进行邻近色及绘画方法的预习。这能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已经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了预习,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在将课下与课上学习界限进行模糊化的处理中,实现了邻近色及其相关内容的有效讲解。
显然,在美术学科的施教工作中,教师应用微课技术能够打破传统美术课堂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能够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让美术学科的教育时空达到“无边界”的状态。
总而言之,“无边界”的教育方式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将课外学习的内容带入课堂中,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下。所以,尽管当前美术教师对“无边界”教育理论的认知还不透彻,也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无边界”的教育模式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但是美术教师依然可以在延续传统教育手段中进行突破,在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中进行创新,逐步模糊美术学科教学中的边边框框,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让学生在“无边无界”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提高美术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李丽娟.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52-153.
徐军霞.以生为本,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J].小学生(中旬刊),2019(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