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深化农业教育综合改革

2020-12-14 03:55黄厅厅杨建邱雪超
商业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农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战略

黄厅厅 杨建 邱雪超

[摘 要]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面临新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高校农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亟需与农林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迫切需要提升促进“三农”发展的贡献率。为促进深化高校农业教育综合改革,以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对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演变经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推动过程及中国“新农科”教育发展的建设经历进行简要梳理,并提出深化高校农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路径,即深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致力协同育人;强化培养环境质量,助推区域发展。

[关键词] 农业教育;新农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战略;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9-0192-0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hina's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facing a new key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dustry.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needs to improv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deep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etter adapt to the era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demand, the stud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o the world, the process of China's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en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strive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duc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prehensive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农业学科建设与传统农业专业发展已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等现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脱节,亟待更新专业课程知识、整合学科结构内容、挖掘专业发展动能,更好地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推实施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科技扶持。“新农科”建设被专家学者们及时提出,高等农业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农林人才培养更加契合国家标准与社会需求。鉴于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对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演变经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推动过程以及中国“新农科”教育发展的建设经歷进行综述,提出高校深化农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以期提供学术交流与决策参考。

二、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演变经历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带动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的优化和“学院大学化”的演变(参见表1)。第一次产业革命催生了欧洲农业专门学院的诞生,既奠定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系统构建的重要基础,也适应了人力资本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农学院“大学化”的转变,筑牢了大学办学职能的哲学基础,搭建了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学院办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的结构性改革。第三次产业革命在时代背景与时代使命的驱动下,推进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机构的优化调整。

三、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推动过程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的创办与发展,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于19世纪末应运而生(参见表2)。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机构主要呈现出了三种类别。到民国时期,随着新的办学思想的提出和各类研究机构的创办等,促进了新型农业教育的发展并使之成为该时期的一种典范。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新型人民教育得以建立和发展,但这个时期里,全国院系出现调整。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获新生,高等农业教育也随即迎来了转机,优势与机遇赋予高等农业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转机。“211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省属农业院校的整合,集聚优势力量,推动学科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吹响了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号角,高校“双一流”建设循序渐进,“新农科”教育有力推进,“教育强国”声音越来越响。

四、中国“新农科”教育发展的建设经历

乡村振兴战略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农业教育始终占领着推进一个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科教兴农始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三农领域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使得高等农业教育需要与时代变化、国家标准同向同行,需要推动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需求、区域发展共生共存,需要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智慧和力量转化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贡献到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新农科”教育较之于以往的传统农科教育,更加關注人文精神,更加强调人的本位作用,这恰恰与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我国正式提出“新农科”教育的时间并不是很久,相关研究文献也不是特别多(参见表3),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参见表4)为“新农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搭建了丰富的逻辑支撑与理论基础,提供了扎实的建设启示和经验借鉴,奠定了科学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架构。

五、高校深化农业教育的综合改革路径

(一)深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

把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深化高等农业教育的“指南针”。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深化学生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认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吃苦耐劳、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良好品格。以适应与满足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创建学科群交叉、产学研融合、校政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培养服务我国农村发展事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调发展。回归大学本位,深度推进专题化、模块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和整合地方特色资源与元素,将乡村建设、绿色生态、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元素注入农业特色课程建设,集聚优势特色学科力量,协同推进地方特色课程改革。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致力协同育人

把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深化高等农业教育的“脊梁骨”。打造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和较强实践运用能力的师资团队,推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年龄比例、资质比例形成优质梯队,共同铸造教师发展“命运共同体”。积极整合与发挥行业领域导师的职业优势和实践能力,推动专业知识运用、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创业实践、实践技能操作、农村市场营销等培养目标向强化农业人才培养成长成才转化。探索构建“政、产、学、研、农”深度合作与良性循环的框架结构,群力搭建人才智库与师资智囊,着眼于新型农民、乡土人才、新乡贤等工作、学习、成长、发展的实际考虑,创新与完善扶志扶智的制度供给,搭建良好环境和生存平台,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培养环境质量,助推区域发展

把强化培养环境质量作为深化高等农业教育的“营养田”。搭建培养平台,主动与行业企业共搭平台、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建智库,推动学生更好更快掌握新时代的新型知识和新型技术,促进学生成为能够适应信息文明时代的“新农科”人才。构建联动机制,在基地教学、项目课程、实践实训、实习见习等环节形成联动机制,促进产学研、校政企、师生地形成长效的互动机制。聚焦高校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发展效益评估,集聚校地、校所、校企的增长极优势,推动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与互动,推动行业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推动行业特色向专业特色转化,推动合作成果向“新农科”建设成效转化。

[参考文献]

[1]董维春,梁琛琛,刘晓光.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J].中国农史,2018(6):33-45.

[2]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二卷):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1500-1800)[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威廉·克拉克.象牙塔的变迁:学术卡里斯玛与研究性大学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林玉体.哈佛大学史[M].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6]李典军.美国农政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美]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美]德内拉·梅多斯.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0]曹幸穗.大众农学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1]刘晓光,董维春.赠地学院在美国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作用与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3-139.

[12]毛达如.中国普通高等农业学校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13]沈宗瀚.沈宗瀚自述[M].合肥:黄山书社,2011.

[14]袁家明,卢勇,董维春.中央大学农学院若干重要史实研究[J].中国农史,2017(4):123-136.

[15]刘曰仁,曹永华,杨鑫淼.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1935-1990)[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6]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1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8]刘志民,陈万明,董维春.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模式取向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15-18.

[19]黄厅厅,杨建.涵养人才培养生命树筑牢专业发展共同体[N].贵州日报,2019-08-07.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新农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战略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