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玲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剖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及如何在中职英语中运用,阐述了教学设计及效果评价,目的是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中职英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18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宁夏银川“互联网+教育”时指出,“互联网+教育”能够让偏远山区的学生“走进”名师课堂,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词汇,不断与生活中各个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景象。它的到来,给教育事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互联网+”使学校教学中的课程、教与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显著变化。“互联网+”给教育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融合了面对面方式的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空中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克服了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无法控制的缺点;既发挥教师引导、把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的出现对指导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课程整合,改革当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
在美国,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认可,并在很大范围内得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育领域教学模式的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多种,如博尼姆·魏利森所提出的技能驱动模式、态度驱动模式、能力驱动模式。此外,美国学者克雷格·巴勒和姆威廉·帕尔曼提出了混合式学习“四阶段混合教学模式”,分别是基于网络的传输、面对面学习的处理、生成解决方案和协作延伸学习。
2003年12月,何克抗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混合式教学”,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性和网络平台教学的实时性,教师能通过课堂和网络引导把控教学主体过程。李克东在《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中根据Driscoll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探究混合式教学信息传递通道和对于技术媒体的探究组合,结合Josh Bersin 的混合式教学基本环节,提出混合式教学八环节。
2018年,山东省教师教学信息化大赛的要求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尊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成为全体中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改革研究应运而生。
一、研究目标
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我校超星泛雅学习平台,将微课、空中课堂学习等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融合,既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又可以通过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堂讲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课后线上总结评价,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的融合。探究“起于课前,延伸到课堂,终于课后”的“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助于实现中职学生课程培养目标。
二、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进行调查,客观分析当前我国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2.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分析的视角,从我国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实际出发,深入剖析该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3.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起于课前,延伸到课堂,终于课后”的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
(1)开发建设精品课程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是实现混合式教学的基础。要想建设教学资源,首先需要组建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录制微课视频、建设习题库。
(2)充分利用学习通为依托的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充分利用超星泛雅学习平台。在本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交流,教师可在平台上答疑指导,教与学在平台上进行无障碍沟通。
(3)构建基于“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英语”教学设计。真正的“互联网+教育”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突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学由课堂变为網上,同时把控整体教学的走向,从课前教师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反馈评价提升,重新设计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合理混合。
4.进行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在课堂评价中除了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外,还要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锻炼等,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将小组成果展示、小组讨论、在线交流等项目作为学生评价准则,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国内外混合式学习模式现状,了解专家学者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的相关论述。
2.问卷调查法。在本研究过程中,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合,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3.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混合式学习法的典型课堂案例进行教学评价,归纳提炼出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1.开发与制作中职“英语”网络学习资源。根据2016年山东省教育厅全面启动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的要求,建设中职“英语”课程并上传学校超星泛雅平台。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是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基础,再借助资源共享平台的学习通进行混合式学习。
2.构建基于“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组建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信息化水平的教学团队,吸收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构建移动网络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模式,并不断完善,最终能够顺应潮流,适应中职“英语”教学特点。
3.在中职“英语”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传统的中职“英语”学习模式,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积极性,更缺乏兴趣。希望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
4.进行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以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五、研究方案设计
1.根据新版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新方向及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以目前我校计算机部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为主要实施对象,进行该项目研究,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18平2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18平1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2.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托学习通进行信息化教学,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3.构建基于“互联网+”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每个学习任务按照六个步骤进行组织设计,即发布学习任务——学习通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实施教学任务——总结评价——课后提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学习通中的数字教学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利用学习通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过程地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课前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学生通过学习通自学。课前,教师对每一课都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主要任务是确定本節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整合优化资源,创设任务情境,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最后制定评价方案等。课前,学生利用学习通,观看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源,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等,学生自学后在学习平台上完成基础练习,同时利用学习平台等方式与同学或老师一起对不明白的句型、话题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上老师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初步学习后,回到课堂,教师需要先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相关的话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结合学生在网上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确定本节课的主题。课堂上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学和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借助移动学习终端进行难点知识的查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记录学生表现和学生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指导。合作学习过程完成,学生上台以小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老师对学习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和解答疑惑,并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定。最后教师根据小组互评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
(3)课后利用各种方式提高能力。课后教师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的大数据积累和课上教学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布置稍难一点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根据学生上课和知识掌握情况,不断完善学习平台上的资源,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六、特色创新之处
1.教学模式的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课下可以借助学习通学习,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授课,课后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交流。
2.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学习通。通过建设在线的课程资源、测试中心与学生难点讨论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平台以服务所有师生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集成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上师生互动、教师在线答疑和教学管理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刘风华.基于SPOC的“数据结构”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04).
[2]王波,赵利民,张崎静,冯辰.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以“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2020(04).
[3]王珏辉,张向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析[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