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协奏曲《晚秋》音乐特点解析

2020-12-14 03:55崔颖
艺术评鉴 2020年20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

崔颖

摘要:中国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先生创作的琵琶协奏曲《晚秋》受到琵琶演奏家们的青睐,这首旋律线条凄美、演奏技法丰富的琵琶协奏曲上演于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舞台。本文将从演奏与情感剖析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解析,探讨在演奏中对此曲进行二度创作的难得之处,并围绕协奏曲《晚秋》的结构特点、演奏特点以及音乐特色等三个大方面展开全面解析。

关键词:琵琶协奏曲   《晚秋》   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22-03

在琵琶协奏曲的曲库中,近年来涌现出有如《花木兰》《草原小姐妹》《祝福》等优秀的大型协奏曲,通过琵琶演奏曲而使之享誉国际舞台,每一首都堪称经典之作。

一、创作背景

琵琶协奏曲《晚秋》创作于2014年晚秋,恰与曲目标题吻合。此曲是中国青年琵琶演奏家张雅迪于独奏音乐会上首演的委约作品,作曲家李博禅担任此次首演的钢琴演奏部分。此曲目运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将琵琶与钢琴完美融合,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将琵琶丰富的演奏技法展现地淋漓尽致。《晚秋》的诞生正如它的季节,在晚秋的季节里,作曲家认为:“在这样一个离别与回忆相互交织的季节里,琵琶演奏者通过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式的吟唱,更能呈现出凄凉忧伤的心里情绪”。在曲目介绍的段落,作曲家更是引用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经典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此样的介绍有别于冗长其他的曲目介绍,一句诗词,仿佛道出作曲家思绪万千的灵感与想法,最终却由琵琶来代为言说。琵琶因中国民族器乐中于亦文亦武而著称,琵琶协奏曲引用了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将中西乐器结合起来,从而使琵琶这件中国传统乐器推向世界舞台。

二、《晚秋》结构分析

《晚秋》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3分8秒,全曲由302小节构成。整首乐曲旋律线条优美、节奏变化复杂、音乐情绪饱满且富有张力。曲式结构属于具有再现的三部性曲式结构。

引子部分由第1~13小节组成,其为钢琴独奏部分,是由钢琴从高至低的自由节拍的音阶构成,引子部分标有音乐表情记号“RUBATO”,意味“節奏自由的;随意将音符长度增减的”,演奏者可根据自身对曲目的理解,使节奏处理更加自由。

主部由主题I(第14~26小节)、连接(第27~32小节)、主题II(第32~99小节)组成,其中主部为e小调,副部为a小调。

第50~67小节的连接段落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由四个阶段组成,分别是阶段Ⅰ(第68-91小节)、阶段Ⅱ(第92~159小节)、阶段Ⅲ(第160~171小节)、阶段Ⅳ(第172~211小节)。

第212~234小节的连接段落后到再现部。再现部由主题II(第212~256小节)、coda(第257~302小节)组成,调性为a小调。

三、琵琶各技法在《晚秋》中的演奏特点解析

(一)右手技法在《晚秋》中的运用

琵琶右手的基本技法较多,如最基本的弹挑、轮指,由弹挑演变而来的双弹、扫弦,由轮指延伸而来的半轮、挑轮、满轮等技法,在琵琶演奏曲目中,基本由这些指法构成。如何将它们很好的组合、运用,对近年新创作的琵琶曲目的作曲家来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因他们既要对琵琶的各基本指法足够了解,并且还要把握住音效,最后还需要达到写作手法、音乐效果的重重创新。

而对于《晚秋》来说,慢板段落作曲家大量运用长轮、挑轮等技法,将琵琶本身轮指的“点”连成“线”,再由演奏家运用扎实柔美的轮指呈现出来,旋律忧伤婉转,仿佛低语诉说;快板段落大量运用快速弹挑、扫弦等右手技法,呈现效果张扬、喧嚣仿佛高声嘶鸣;两者对比夸张,连接紧密,将这件民族弹拨器之王——琵琶表现的淋漓尽致。

1.弹挑、快速弹挑在《晚秋》中的运用特点

在全曲的快板段落,大量使用快速弹挑,在二度素材的快速切换中循环往复,这对演奏者的弹挑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证音色清晰的前提下,还要将强弱对比代入到曲目的演奏中来,使整个快速段落非常具有戏剧性。

除二度素材的不停替换外,重音的强调在整个快板中十分重要,如第92小节至98小节,快速弹挑要在4/4、6/8、2/4、6/8中不断切换,且重音要十分明确,重音放至食指或大指演奏,都是非常值得演奏者进行考究的。

最后Coda段落的快速弹挑中,因速度再次冲刺,迎来最后的尾声,在快速的部分,左手与右手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琵琶作为一件“点”对“点”的乐器,在快速中,怎样在保持清晰度的前提下又引人入胜,达到很好的音响效果,这是要经过演奏者的长期慢练且正确姿势的弹琴手法而决定的。

2.长轮、挑轮在《晚秋》中的运用特点

此曲在慢板时主要运用轮指线条来表达“愁”“忧伤”的情绪,旋律线条凄美,不时伴有弹挑。但对于演奏家而言,轮指的处理却大不相同,如:在进入到第33小节时的轮指,轮指将演奏大段旋律线条,其中间插挑轮演奏其分解和弦,此处轮指应以中慢速为主,多注意指尖与弦之间的贴合程度与音色,将大段旋律线条演奏舒缓、柔美。在演奏中,不时间有琶音、呼吸等配合旋律轮指,将作曲家想表现的音乐氛围、语言诉说的恰当好处。

在进入162小节的地方处,进入的长轮段落,此段落轮指轮速尽量稍快,右手手指稍打开,将轮指送出去,配合左手个别处揉弦,之前的越剧再次出现,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在进入196小节的双轮段落,琵琶的双轮配合钢琴声部3/3/2节奏型,将乐曲推向小高潮,此处的双轮更能烘托出乐曲的气氛,长线条经过激烈的快板段落后再次出现。此次的双轮宜稍快,且要注意一弦与二弦音色的平均,在和声色彩的不断变化中,迎来212小节的主题再现,强烈大力的双弦轮,令音乐荡气回肠。

在第249小节处开始的三指轮,在速度要求上较为自由,可依据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演奏,钢琴声部的琶音和弦根据琵琶旋律向前走动。此处作曲家在谱面标记为“如落叶般漂浮不定的”,对于演奏者的挑战性很大,三之轮更要注意大指、食指、中指的音色平均,得以表现出如落叶般飘然的情境。

3.扫弦在《晚秋》中的运用特点

第49小节处,出现了第一次变化速度的快速扫拂,该扫拂与节奏型6/8、4/8中的变化相互配合,表情符号由弱渐强,引出泛音段落。此处扫拂音量要扎实,速度卡住重音的变化,充满律动感。

第290小节开始至300小节处,运用了大量的强力度扫拂技法演奏半音阶上行段落,将最终的强音收尾引出,此处扫拂需放大动作。进入到尾声环节,配合左手的推拉音,将乐曲强收。

(二)左手技法在《晚秋》中的运用

1.揉弦在《晚秋》中的运用特点

“琵琶左手的”揉弦”技巧,是美化余音、增加神韵的主要手段。凡是有“揉弦”技巧的乐器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目的——让乐器发音的线条成波浪形,增加美感和音乐表现力。在乐曲当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揉弦手法,可以美化音色、烘托气氛、增强表现力,充分地表现乐曲的内涵”。虽然作曲家未在普标上标记过多的揉弦记号,但对于一个成熟的琵琶演奏者来说,一个曲目是否演奏的动人,与左手揉弦的功夫息息相关。

如慢板段落,右手流畅、音色平均的轮指加入左手适当的揉弦,琵琶便可在《晚秋》中的代而言之其“悲凉”“悲情”之情。

快板段落中的揉弦一样重要,在长音扫拂、重音的演奏中都离不开揉弦的加持。

2.滑音、推拉音在《晚秋》中的运用特点

在《晚秋》中,出现了很多次滑音及推拉音的演奏法,如在慢板中,琵琶亮相处的第14~16小节,作曲家意用滑音的“虚”与“实”将琵琶引出,在此处,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的音乐处理方法,在滑音时,演奏者应控制好“实音”下滑的速度,不可滑太快或者太慢,会打破整体的音乐意境。

在情绪激烈时,作者有意加入滑音以烘托音乐效果,如第67至75小节处,在钢琴织体的衬托下,琵琶声部是长音的滚奏,加入滑音加强音与音之间的粘合性,音的排练由低见高,非常符合琵琶的渐强规律。

推拉音则在慢板与快板时皆有出现,在慢板中如第51、53小节处,拉音的写法与演奏能够将琵琶音色中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演奏者对于拉音音高的把控、加入揉弦与否,都显得非常重要。

快板段落推拉音的引入,可以很好地烘托激动、紧张、愤怒的氛围,如第133、135小节,在快板中经常出现类似的写法,右手扫拂与左手推拉的配合对于演奏者来说不是难度很大的技法,但做到将情绪完全爆发且与前段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推拉音上的要求也极高。

四、《晚秋》的音樂特色全方位解析

(一)《晚秋》的音乐特色

1.琵琶丰富的演奏技法与传统创作手法的结合

琵琶是一件演奏技巧十分丰富的乐器,创作琵琶协奏曲是用创造性的想象力把作曲家的理念、情感以音乐作品的形式呈现,作曲家是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来,一方面是作曲家内心积淀的理性观念,另一方面是作曲家极具瞬间涌动的灵性创作,将这两者融合汇集在一起,以协奏曲的新的演绎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动与震撼。这也是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于此曲音乐特色的见解,作曲家运用轮指段落,使琵琶旋律悠扬、凄美、荡气回肠,快板段落运用扫弦、双轮等技法又使旋律一层一层推向高潮,而对于层次的追求,也恰是作曲家诠释最经典的部分,他虽是青年作曲家,但是作曲的技术、表现的音乐情境却异于同龄人。

2.流行音乐元素与不规则节奏型的结合

在《晚秋》中,作曲家依然延续其旋律线条的写作手法,融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和和声、不规则的节奏型变化,使得乐曲听起来多变、富有吸引力与张力。现代音乐多有无调性、离掉或者演奏创新的形势存在,而作曲家对于旋律的追求和坚持却难能可贵,运用旋律线条,将主题吐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泛音技法的运用与微小结构的调整

在此曲中泛音的多次运用也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在演奏泛音的同时,切换不规则的节奏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演奏中,多出现在强扫过后的地方,在听觉上得到了充分的舒缓,对于演奏者自身来说也可调整状态。而在传统的曲式环境之下,加入这些如泛音段落的连接,进行微小结构的调整也是作曲家一个很大的视听创新。

(二)钢琴在《晚秋》中与琵琶的配合

在此曲中,钢琴声部的运用也极为巧妙,与琵琶相互呼应,一层层深入,高潮迭起的部分极为精彩。以下稍作列举:琵琶在第19小节处开始演奏长轮,钢琴则是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阶跑动式材料配合琵琶的演奏。状态持续于32小节处,乐曲正式进入主部的主题。主题调性为a小调,琵琶为主题的主旋律,钢琴是以柱式和弦作为伴奏,呼应主旋律的发展。随后乐曲进入副部部分;第33小节处,依然紧抓旋律线条,使线条成为主导,在此处主题多次进行模进,从中音区至高音区逐渐一层一层推进,使音乐渐入佳境,深化情绪。钢琴伴奏肢体相对定型;第49小节处琵琶在高音区进行激昂的扫拂技法演奏,强弱变化显著到达第一个情绪高点,钢琴则是在开阔的音区演奏震音,使此处充满张力。最后,以钢琴与琵琶的减弱收尾,作为呈示部结束的方式;第60小节开始,在展开部中,琵琶与钢琴都展现了大量复杂的演奏技巧,是整首曲子的精彩之处;第114小节后,钢琴与琵琶进行乐句上的对峙与合作,经过几番变化与推动后,于230小节推至大高潮。作者通过琵琶与钢琴的呼应与分离,不仅充分发挥了两件乐器各自独特的声音魅力,也使听众真切感受到晚秋的冷冽空气和萧索环境,令人回味无穷,宛若身临其境;136小节,重要长线条旋律出现,琵琶与钢琴的律动大不相同,琵琶演奏为8/8拍中的2/2/2/2之分,而钢琴在底的节奏律动则为3/3/2;在琵琶长达11小节的扫弦演奏下,配合钢琴密集的音程填铺,使乐曲来到全曲最终的高潮。在钢琴低音区急促的震音演奏下,琵琶与钢琴最后非常强劲的和弦收尾,使这篇肃杀的晚秋曲戛然而止,令人回味其中,不禁连连称赞。

五、结语

琵琶协奏曲《晚秋》不仅仅是近年各大赛事、演出中曝光率极高的曲目,其悲婉、动人的旋律也成为近些年琵琶演奏者的首选。《晚秋》的问世,进一步使琵琶的经典曲库更为丰富、音乐表现力更加扩展、旋律语汇更为饱满,对民族乐器曲目的传承与创新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志洁.浅谈琵琶的揉弦技巧与音乐表现[J].乐器,2018(09):42-43.

[2]于亮.当代琵琶协奏曲审美意趣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1):34-35.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
歌剧《唐璜》中仆人莱波雷洛人物形象分析
论《美丽家园》的情感处理
谈赫哲族民歌与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
浅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作品赏析——芭蕾舞剧《天鹅湖组曲》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