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文
摘要:宋南渡之后,画院画家受到南方诗情画意的环境影响,一改宋初时雄阔伟岸的绘画风格,绘画在题材、画风等方面发生变化。当时社会中文人参禅风气盛行,南宋院画与文人绘画、禅画之间联系密切,既相互借鉴又各成体系。而梁楷正好处在禅画盛行的时期,他以禅入画,善于变化,亦是院画画家中独具风格的人物,其在绘画上非常注重创新。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梁楷所画《六祖截竹图》的主题背景、画面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梁楷绘画风格的演变与创新及其中蕴含的禅宗思想进行探究。
关键词:南宋 梁楷 六祖 禅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16-03
一、《六祖截竹图》的主题背景
《六祖截竹图》中所绘主题为禅宗六祖慧能砍竹的故事。关于慧能禅师的生平,史料中有较多的记载。《佛祖统纪》中记述道:“六祖慧能,新州卢氏,采薪养母,常入市闻客诵金刚经。问曰:从谁受。曰:黄梅忍大师。云读此可以见性成佛,能遂辞母至韶州”。《传法正宗定祖图》中记载:“第三十三祖慧能,新州新兴人。姓庐氏,初以至孝事母。家贫以采薪为资。因闻商客诵经,乃知五祖弘忍传佛心印。遂称资与母,辞去就黄梅以求其法。见五祖相契,窃以居士受法”。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俗姓卢,曾居范阳(今河北省),其父早亡,家中贫苦,年少时在家中采薪汲水以供养母亲。一日在卖柴归来的路上听闻有人在讲《金刚经》,他听此经书受到影响而有所体悟。当时五祖弘忍禅师居住于黄梅东禅院,法门甚盛,于是慧能便辞别母亲到韶州(今属广州韶关)拜谒五祖。《景德传灯录》中记载道:“于破头山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來参偈师。问曰:汝自何來。曰:岭南。师曰:欲须何事。曰:唯求作佛。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师知是异人。乃诃曰:着槽厰去,能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慧能虽至韶州拜谒五祖,但五祖弘忍认为他是岭南人而且还是猎獠不能学得佛法。慧能答曰:“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收他为弟子。后来,五祖令众人做偈以传衣授法,上座弟子神秀于壁廊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认为此偈未能见本性,于是请童子代于壁间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闻之,识其为真能传大法者,于是夜召其传授衣钵。
《六祖坛经》中记载曰:“世传六祖坛经。韶州人见六祖因问:有修西方,此法如何?六祖答:以自心有西方,即是真西方,自有西方心,何处觅西方。东方人造罪作业,求生西方,若西方人造罪作业,求生何处。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禅师的弟子将其所述集录而成的禅宗经典,是禅宗思想的本源之一,也是研究禅宗基本思想的重要经典。《六祖坛经》中记载有人曾问询慧能禅师怎样才能修得西方往生之法,慧能答曰:“心中有西方才能到达真正的西方,东方人作恶后还可以祈求修往西方净土,若是西方人作恶又能祈求修行到哪里,只要心中有佛性哪里都可以求得佛法”。慧能与他人之间的问答也体现出了“顿悟自心,立地成佛”的禅宗思想。
自达摩东渡以后,禅宗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承,传到六祖慧能禅师时,他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修行禅法要顿悟,强调一切有为法皆因缘所生,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是将禅宗思想传播开来的重要人物。梁楷所绘《六祖截竹图》就是以表现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的日常生活为主题,以砍柴这样的生活场景体现人人都可修得佛法的思想,这幅画中所传达的精神也是梁楷对禅宗思想融会贯通而有所体悟的表现。
二、《六祖截竹圖》的画面概况
《六祖截竹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纵72.7厘米,横31.5厘米,为纸本水墨绘画,画的左下方有“梁楷”二字落款。此图围绕着六祖砍竹这一著名的禅宗公案作画,从画面中能够看出梁楷对慧能的人物形象表现地极为传神。画面上绘慧能禅师一人,为朴素的僧人打扮。慧能身穿道袍,面向右方,一手扶竹,一手拿竹刀,正在做砍竹的动作。他头上系着发带,头发和胡须散乱的露出,似是不拘小节的样子,身上的衣物未着颜色也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是用几笔具有转折变化的线条画出,人物简淡朴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运用顿挫有力的线条来表现慧能砍竹时手部用力的感觉,他手中砍下的竹竿顶端还长有竹叶,应该是在专心致志的对多余的分枝进行修饰。慧能身后的古树上面盘桓着藤蔓,偶尔有枝丫向左穿插而出,古树苍劲挺拔,但却未画出树叶,传达出别样的肃穆之感,这大概是与当时南宋山水流行的枯木寒林画风有关。慧能禅师身前有一土坡,上面既无杂草也无竹石,只是用简单的皴笔画出,用笔简劲,自然洒脱,更是衬托出画面的质朴淳厚。画面中正在挥舞着竹刀砍竹的慧能似乎正在体悟禅机,这个场景让观者不禁产生无数的联想,画中通过砍竹的动作所表现出的豁达之意,也正是梁楷对自己本身的写照。
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记载道:“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释道、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风子。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元代庄肃《画继补遗》中载:“梁楷,乃贾师古上足,亦隶画院,描写飘逸,青过于蓝,时人多称赏之”。画家梁楷,曾于南宋嘉泰元年任职于画院,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因绘画技艺高超,皇帝赐其金带,但他将金带挂于院中不受,后辞画院职务飘然而去。他喜好饮酒,嗜酒自乐,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自号“梁风(疯)子”。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梁楷是其中极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多样,在佛道、山水画等方面均有涉猎,尤其是擅长人物画。他的画风初学贾师古,而贾师古习得李公麟一派白描画法,画学传承久远,这给梁楷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为其后面绘画风格的“变”做了铺垫。《珊瑚网》中曾记:“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烟云笔底春”。在众多史料记载中能够看出梁楷绘画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对后世相关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祖截竹图》整体的绘画风格与南宋画院盛行的画风大相庭径。虽然南宋画院的风格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像梁楷这样画风如此洒脱的画家还是少见的,其绘画风格的变化也体现在此画中。
三、《六祖截竹图》的艺术风格
《南宋院画录》中记载:“梁楷撇捺折芦描”。梁楷将擅长的“折芦描”画法运用在《六祖截竹图》中。通过认真分析画面可以发现,梁楷对六祖的刻画已不再是以前那种细腻、流畅、匀细的工写风格,而是用一些断开的短笔线条进行刻画,能够从中看出梁楷从南宋山水画中借鉴的内容,将南宋时期山水画中流行的丁头皴与“钉头鼠尾”描相结合。他把细笔人物画中的“钉头鼠尾”描幅度加宽,以顿挫富有节奏感的线条来表现禅宗六祖慧能砍竹的情态,能够看出用笔上的变化,他并不是粗略的表达人物样貌,而是将其特征精简化,扼要掌握了六祖蹲地砍竹的姿态及专注的神情,草草数笔便将六祖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为笔墨的尽情发挥提供了可能,使得主观意趣得到了无限的升华。“折芦描”的画法极为迅速激烈而且对用笔的要求极高,略细的白描画法通过变化发展已经越来越有气势,能够看出这是梁楷绘画风格变化的过渡阶段。画面左方简劲苍老的枯树与身体朝向右方的六祖相互平衡,向画面外伸展的竹叶也给绘画增添了许多延伸感,作者将画面布局安排的十分精妙,通过这些处理使得画面更加和谐自然。
苏轼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认为绘画若是只单纯的追求形似,便与儿童的绘画无异。梁楷的绘画脱离凡俗,技法在应定的规矩之外,作品更多的是对人物神态的表现,不拘泥于外形轮廓,这也正好符合了超越形似的标准。梁楷重视对意境的表现,这与南宋时期朴素灵动的禅画形式密不可分。《六祖截竹图》中并没有过多的修饰细节,只是简单的用淡墨着色,画面具有了更加独特的精神内涵。此图中他运用干笔将慧能的头发和胡须擦染而出,不过多的添加水墨,这种处理手法也能够看出是受到了禅画的影响。《六祖截竹图》虽然是对六祖慧能日常生活的描绘,但从中也能体现出任何人都能够顿悟佛理,皆可修行的禅宗思想,可见梁楷绘画技艺高超的同时对南宗禅法也深有体悟。《禅画研究》一书中曾写道:“……外来佛教美术与中国本土艺术的交融关系很贴切,二者在相对独立的态势中互相得到支持和影响,由此演化而产生新的画史风格,出现了全新的审美取向和形式语言。在互动动态中,审美主体便是文人与禅僧,绘画艺术主要表现为水墨画语言,集中体现在泼墨减笔的禅画形式上”。梁楷的《六祖截竹图》能够体现他的绘画在往另一种风格进行变化的过程,以禅宗人物的日常生活为主题,说明其能深刻的领会禅宗思想中关于坐、卧、行皆是修行的道理。梁楷虽不是僧人,但他日常生活中与一些僧人来往密切。受到这些僧人的影响,梁楷对禅宗的思想颇有见解,他将禅宗思想融入到绘画之中,作品也更具有墨韵禅思。
从梁楷的众多作品中能够推断出他绘画风格的演变与创新。《黄庭经神像图》是梁楷工细严谨风格的代表作品,画面通过用笔细细勾勒而显得繁密精细。吴其贞《书画记》中曾记载曰:“梁楷<黄庭经神像图>,纸画一卷。画法精工,后有赵松雪小楷<黄庭经>,则非也”。《释迦出山图》中他以多变的艺术手法强调个人内心写照,赋予画面极高精神内涵。《泼墨仙人图》是其泼墨作品中的杰作,湿润的用笔使得画面墨韵浓厚。他还有《李白行吟图》《六祖撕经图》《王右军书扇图》等画作流传。他的画风从工细发展为豪放,这是他自身绘画风格在众多因素影响下的创新。
与《六祖截竹图》绘画主题最为接近的《六祖撕经图》也是以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画面上绘手撕经书的慧能禅师,撕去的经书又何嘗不是砍下的竹竿。《六祖撕经图》在《六祖截竹图》的基础上用笔更加迅利,是梁楷绘画风格不断变化的一种展现。据《东图玄览》中记载:“梁楷《虎溪三笑图》,是折芦描法”。与其同为“折芦描”用笔的还有《虎溪三笑图》,也为禅宗主题绘画。从这些画作中足以见梁楷对“折芦描”画法的灵活运用,这都是梁楷以绘画来传输自己情感的体现。
从《六祖截竹图》中能够看出梁楷的用笔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不再仅是单纯的运用线描作画,而是正在向另一种绘画方式演变,这种演变是其在扎实的造型功力上提炼并经过由繁入简的过程而得来的,这也是梁楷风格变化的重要阶段。《六祖截竹图》相较于梁楷的《黄庭经神像图》《八高僧图卷》《释迦出山图》等作品,用笔变化更加突出,此图无论从画面构成或绘画技法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梁楷作为宋元时期绘画风格变革中的重要一环,以全新的立意和笔墨形式开启了减笔人物的新篇章。《六祖截竹图》作为梁楷“折芦描”画法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梁楷绘画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2][元]庄肃.画继补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谢稚柳.梁楷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妙虚法师,孙恩杨.禅画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5]徐建融.宋代绘画研究十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6]徐建融.李公麟白描传派/梁楷减笔画派[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7]李静.南宋禅宗绘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年.
[8]闫曦哲.宋代写意人物画研究—以梁楷<泼墨仙人图>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8年.
[9]郭芳伟.梁楷《八高僧故事图》艺术风格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10]郭芳伟.梁楷《六祖撕经图》的禅宗和美学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