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赫哲族民歌与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

2017-05-04 18:07牟乔
艺术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

牟乔

摘 要:从赫哲族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他们以游牧为生,但是赫哲人民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他们的渔猎生活中创造出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靠自己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他们多彩绚丽的精神文化。赫哲族民歌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篇章,本文就赫哲族民间歌曲的创作特点做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赫哲族民歌;创作歌曲;音乐特点

赫哲族民歌多数以生产、生活为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反映赫哲族人民生活的歌曲,这些歌曲都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表现赫哲族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赫哲族的新生活新面貌。创作歌曲不仅反映了赫哲族的发展,更是填补了赫哲民族文化的空白,使后世的人们对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史、发展史都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1 赫哲族歌曲的创作背景

以前,赫哲族人们日出而作,追波逐浪,日落而归,跋山涉水,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过着颠沛流离的渔猎生活,民歌也大多产生于劳动生活之中,和他们打鱼、狩猎、劳动生产过程是分不开的,都是根据不同环境的感情变化即兴创作而来。原本就产生在受封闭的环境之中,又局限于封闭式的环境中流传,赫哲族民歌只是赫哲人民的一种艺术情感表达,因而曲调有限,十分简朴,所创作的歌曲内容也大多是与劳动生产和风俗生活息息相关。其实,赫哲族的民歌创作并没有其目的性,只是赫哲人民在劳动中的一种自我娱乐形式和从内心抒发出来的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说赫哲族民歌是无意的创作,那么创作歌曲便可以说是有意的创作。新生活到来之前,赫哲族民歌的来源是质朴的即兴创作,而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迎来新生活的赫哲人开始了有目的性的创作。

2 赫哲族歌曲旋律曲调特点

要说赫哲族民歌创作特点,旋律曲调方面可以说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赫哲族民歌旋律曲调特点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体现在创作歌曲中:第一种是在创作歌曲中保持某一首民歌的基本音调,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创作歌曲《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民歌《想情郎》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加了引子和尾声,并稍加变化而得来的。第二种情况是合并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民歌基本音调而得来的创作歌曲,如之前所分析的创作歌曲《赫哲渔歌》的第一乐段,主要采用的事赫哲族民歌《天鹅姑娘》的音调,而第二乐段主要采用了赫哲族民歌《乌苏里麻木》的音调。第三种情况是提取赫哲族民歌中的具有特点的音调创作出的歌曲,如《乌苏里麻木》《冬钓》《赫哲人的歌声》《我爱富饶的三江口》等这些创作歌曲的音调,主要是综合了传统民歌《共產党救了咱赫哲人》《天鹅姑娘》《我的家乡多美好》《河边情歌》等音调谱写的。赫哲人们习惯于用歌曲的速度表现来衬托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节奏紧凑的同音反复或加上三度以内的级进用来表达高兴、愉快的心情,节奏缓慢的同音反复加上级进然后进行反方向的八度大跳用来表现痛苦或是思念之情。这些特点被词曲作者们巧妙地运用到创作歌曲中,使得创作歌曲也带有民歌的特色。

还有一部分的创作歌曲除保留了赫哲族的音调特点外,还恰当地在五声音阶中加入变微fa和变宫si,使歌曲更富有音乐特色,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对赫哲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研究比较深入的词曲作者中。例如,我国著名的老一辈作曲家汪云才、朱季贤和郭颂老师,他们曾多次在赫哲人的居住地区生活,与赫哲族的群众相处,并与民歌歌手们交流学习,这使他们深入地了解了赫哲族的历史文化以及赫哲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音乐修养创作出了《乌苏里船歌》《天鹅家乡的姑娘》《我爱富饶的三江口》等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其中,《乌苏里船歌》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的精品之作,为宣传赫哲族,发展赫哲族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节奏、节拍方面来看,因为赫哲族的民歌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节奏较缓慢、平稳,比较多见的是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拍也是以2/4,3/4拍为主,在歌曲中很少会有散拍子或变换拍子,并且大多数的歌曲都是强拍起,很少出现弱拍起。例如,《共产党救了咱赫哲人》《乌苏里江水》和《感谢领袖毛主席》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民歌。

多数的创作歌曲在保留了赫哲族民歌的节奏、节拍特点基础上,还出现了更为丰富的节奏和节拍。例如,在节奏上出现的三连音、附点音符、弱起、散拍、跨小节切分等节奏型;在节拍上也有了不少3/4、4/4、3/8和6/8拍的歌曲,有些歌曲还会在中间变换拍子,有的还加入了多声部,出现了合唱、重唱等,使歌曲更为丰满,并且更富有表现力,如《红叶》就是采用了自由拍子的一首独唱歌曲,歌曲中出现了很多装饰音、颤音和三连音。还有男女二重唱歌曲《赫乡恋歌》、合唱《赫家少年少年个个都是向阳花》,这些由音乐人们创作改变的歌曲,不仅更加突出了赫哲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更为丰富的、更具有表现力的歌曲,使后世的人们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赫哲族音乐以及生活形态。

3 赫哲族民间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在赫哲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触景生情,唱几首即兴的调子。女子在劳作中哼唱欢快清丽的曲调,轻柔委婉,抒情悠扬。

对比于20世纪的传承情况来看,不管是从传承方法,还是传承人的方面来说,赫哲族民歌的发展日趋好转。首先,传承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次,由于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传承的环境也有所改良。但是,情况并不容乐观,首先,对于赫哲族民歌的传承来说,家族传承占有很大的一部分,而家族传承有着一个较大的弊端,那就是保守型。赫哲人愿意将自身的技艺传授给自己家族中的人,而不会传授给非亲戚的无血亲的人,这就使赫哲族民歌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由于赫哲族人口稀少,说赫哲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赫哲族的语言很早就已出现了断代的现象,而民歌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传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便是赫哲族的青少年们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听不懂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这使得赫哲族民歌的传承举步维艰,因为听不懂、不会说,大大削弱了青少年们学习赫哲族民歌的积极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赫哲族音乐也逐步受到了关注,很多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与赫哲人们共同生活,了解赫哲族历史并搜集民间音乐,从而改编和创作了不少描写赫哲族人民过上了新生活的创作歌曲。

参考文献:

[1] 杨光.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8-12.

[2] 徐漫.“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16-20.

[3] 王宏伟.流淌的旋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28.

[4] 李星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2008:32-39.

[5] 李艳双.文化的延续——街津口吴氏家族对赫哲族音乐的代际传承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
歌剧《唐璜》中仆人莱波雷洛人物形象分析
论《美丽家园》的情感处理
浅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