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探析

2020-12-14 04:01彭佳姝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工匠精神大学生

彭佳姝

摘 要 “工匠精神”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营造社会良好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重要源泉。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亟需“工匠精神”的引领与涵养。在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价值为导向、以第二课堂为渠道、以传播工匠文化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82

Abstract "Craftsman spirit" i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creating a good social fashion and a professional atmosphere of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In the new era,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needs the guidance and self-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the value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value-oriented method, a second classroom method, a means of disseminating craftsman culture, and a platfor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integrate "craftsman spirit" into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Keywords craftsman spiri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0 引言

工匠精神作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继承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形成了全新的时代特征。“工匠精神”所涵盖的恪尽职守的职业理念、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讲奉献的精神对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思潮给广大青年大学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信息化、科技化深化变革的现在,青年大学生亟需“工匠精神”的涵养,传承“工匠精神”,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职业理想。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既能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彰显时代的价值。

1 “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

1.1 “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在要求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使其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它将工作内在的价值作为精神追求,享受工作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把外在功利的价值放在次要的位置。具有把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主观愿望,同时愿意为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而付出持久的意志和努力。[1]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一点,与志愿服务所追求的奉献、友善、互助、诚信的精神不谋而合。工匠因自己精湛的技艺打造出的作品而感到满足于自豪,同样,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爱心与奉献就是他们的“技艺”与“绝活”。事实上,还存在着部分志愿者没有用好甚至欠缺这份“技艺”和“绝活”。由于目前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仍然以自上而下的模式居多,导致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为完成任务,没有真正做到向善和奉献,更没有敬业、专业的精神,无疑给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建设社会文明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中国梦的主要标志。新时期,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引,用专业、敬业、奉献的精神专注于志愿服务工作。“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需求,二者在内核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1.2 “工匠精神”是时代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呼唤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暴露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志愿服务内容单一,缺乏精度。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支教、扶贫、敬老等几个方面,活动内容较单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面较窄,部分活动意义不大,停留在表面应付,缺乏深度。有学者研究表明,大部分志愿者从未接受过志愿者服务培训,近三分之二的志愿者则是偶然接受过培训,[2]  志愿服务的专业度不高。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志愿服务也由粗放走向精细,更需要的是专业的指导,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是“工匠精神”中重要的精神内涵,也是做好大学生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精神。只有具备求精、求卓越的品质,才能更好的深化志愿服务内容,优化配置服务力量,激活潜在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服务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志愿服务思维陈旧,缺乏创新。高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以义务支教活动占多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大部分接受支教的地区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文化课,更多的需要支教团队给予音、体、美等素质方面的知识传授。但是,很多志愿者因缺乏充分的计划和沟通,仍然停留在陈旧的思维体系内,提供的志愿服务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没有符合当下的实际需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及内容的创新势在必行。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层次,也是“工匠精神”的鲜明标志。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和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等,正是他们的追求革新、追求突破的“工匠精神”成为了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力,为实现百年计划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有具备创新内蕴,才能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动力,才能为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发展注入活力。

(3)志愿服务意识淡薄,缺乏认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多以团委等部门组织为主,自上而下的实施活动,导致部分大学生并非自主志愿参加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抱着完成上级任务的心态,敷衍了事。活动中,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价值认同感较低、志愿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的志愿精神。这些不良的现象致使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实效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敬业、爱岗、奉献的工作态度是当代社会“工匠精神”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自古以来,工匠们之所以被社会赞美,除了精湛的作品,最为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爱岗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以及对个人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开展不能没有奉献精神、敬业品质、爱岗胸怀。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体现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

2 “工匠精神”涵养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现路径

(1)以价值为导向,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思政。不论是志愿服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二者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观念,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不谋而合。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同时,坚持价值导向,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如思想政治理论等通识课程包含了价值观、思想品质、道德观等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引入我国工匠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说,向学生讲解“求精”、敬业、奉献等“工匠精神”。通过把优秀的工匠精神品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深化改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吸收课程知识的同时,有效理解并认同“工匠精神”的内在蕴涵和现实价值,转变大学生的认识,将“工匠精神”真正内化于心,为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性开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源泉。

(2)以第二课堂为渠道,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利用并开展好第二课堂成了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课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有益、健康的积极影响,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打造校园工匠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就能感受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感知何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首先,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开展各类活动,将工匠大师们请进校园。如云锦手工艺者、风筝手工艺者、花灯手工艺者等,通过现场工艺的展示,让青年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工匠的制作过程,感受工匠大师们的职业精神。其次,可以开展大国工匠故事演说,让学生搜集大国工匠的案例并以演说的方式进行讲述,不仅增强了演说者本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工匠精神,为今后开展志愿服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3)以传播工匠文化为手段,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在这一阶段,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群体,容易受到多元化的思想冲击,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享乐、不知奉献的现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滥竽充数,对受助群体没有真正做到关爱与帮助。对志愿服务工作,抱着无所谓、不进去的态度,导致志愿服务水平低下,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在大學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融入“工匠精神”,大力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积极教育,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良性循环。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活动。加强“工匠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光靠学校不够的,必须依托地方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同搭建的合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志愿服务活动机会,进一步提高工匠精神的融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将课堂获得的知识落实于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真切的体验到什么是专注、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敬业及创新,最终实现双方共赢。只有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不断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累积经验,才能增强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认知与理解,才能使“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贯彻和落实,从而真正树立“工匠精神”,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盈盈.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

[2] 张网成.大学生志愿者的挫折反应及其对策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工匠精神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