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语文课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探究

2020-12-14 04:01徐培亮胡越刘瑞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徐培亮 胡越 刘瑞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实现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当前,在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现状制约着“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本文从阐述“实践”与“思政”二者融合存在的困难入手,围绕“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分析推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着力点,并就课程的实践环节如何深度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实践教学 大学语文 军队院校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52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to realize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College Chinese in military academies.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practical teaching restricts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eply integrate the practical links of the cours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College Chinese; military academy; integration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对学员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和各种实践锻炼的教学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这是我军教育训练的一大特色,是军队院校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员各种能力的主要手段。

当前,军队院校正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类课程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其中,“全方位”不仅指全课程,还指课程的各个环节,这就包括了存在于各类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而“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基础课程,守好实践教学“这段渠”,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的育人资源,为其明确德育功能的教学定位作出了新的规范。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困难

当前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尚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特别是在课程结构、实践形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因素。

(1)课程编排的不足与课程设计的缺陷。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内容体系,现行课程在编排时也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内容体系和学员受教育的程度。“大学语文”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已經形成了相对完整且独立的课程编排,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也趋于完善。其中,实践教学的编排与设计已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内容、形式、课时等有了明确的要求。如今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下,将“立德树人”的育人资源融入早已模式化的课程体系中,容易打乱现有的实践教学编排和设计,生硬地加入思政元素又会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而如果要打破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施教者而言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重新编排和设计教学内容需要花费一定的心思和时间,短期内并不能呈现“课程思政”的效果;二是实践教学是通过“活动”这一载体来实现的,要让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浸润到“活动”中,需要一定的编排设计技巧,否则很难达成浑然一体的状态。

(2)实践形式的单一和创新意识的薄弱。“语文”指语言和文字。口头谓之为“语”,书面谓之为“文”。从“语文”的含义出发,“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形式始终围绕“说”和“写”来展开,主要集中在演讲、诗朗诵、戏剧表演、实用写作四种形式。但相较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大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设计中处于从属地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所以在课时编排上所占比重较少。基于此,实践教学作为载体虽然承载了一定量的思政元素,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从属地位的制约,教学形式固化、单调,不能充分使思政元素与语文知识点达成“基因式”融合。同时,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实践教学还存在着教员在组织教学时片面强调“内容大于形式”的现象,部分教员缺乏破旧立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持有“实践了即可”的观点,不在教学形式上做拓展更新的探索,削弱了“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3)教员思想的顾虑和学员认识的模糊。有教员认为,“大学语文”课引入思政内容会冲淡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会影响课程进度。还有的教员认为,理论教学部分加入思政内容即可,无需在实践教学部分再加入思政元素,否则整门课程就会趋同政治理论课。部分学员对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也存有模糊认识,他们认为,思政教育是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才是学习的重点,无需在“大学语文”中加入思政元素。教员思想的顾虑和学员认识的模糊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担心生硬融合会出现“思政”与“语文”的“两张皮”现象。但这也从主观上设置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的障碍,导致在实践教学中依旧因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较弱。

2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对策

“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需从三个方面着力。

(1)加强顶层设计,精细编排实践教学思政内容。依据现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将弘扬“两种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培育“两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战斗精神)纳入标准之中,确定总体“课程思政”培养目标;重新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将总体培养目标分解到各次实践教学中,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单列“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思政切入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溶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优化课时编排,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2)注重与时俱进,充实扩展实践教学思政途径。摒除“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及“实践课是课堂内的实践课”的观念,确立“大实践观”。一是充分依托第二课堂、学员俱乐部开展贴近战场、贴近部队的实践教学,如举办强军诗歌创作大赛、创办军旅文学刊物等,打破单一的封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补充党和军队的最新理论成果进入实践环节;二是构建基于地域红色资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地参观军事遗迹、进行现场田野调查等形式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突破单一的“说”“写”模式,同时,借助红色资源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员在感知红色文化魅力的体验中坚定精武强军的理想信念。

(3)转变思想认识,系统挖掘实践教学思政元素。重新审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横向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系统挖掘思政元素,在“深”字上下功夫,避免出现“思政”与“语文”的“两张皮”现象。绘制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图”,梳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明确实践环节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以此为依据开展实践教学。例如,以“强军目标”为思政元素,举办以“仁者无敌/仁者未必无敌”为论题的辩论赛,以吟诵优秀军旅诗词为主题的朗诵会等,建立起与理论教学同向并行的实践教学,激励学员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探索中。

3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上述“对策”的指导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可根据思政内容和实践环节呈现的先后顺序分为前缀法、后缀法、嵌入法三种。

3.1 前缀法

在实践教学开始前,通过设置议题向学员抛出思政目标,让思政元素凸显出来,然后通过典型事例导入教学。这种“思政”在前、实践在后的方法称为“前缀法”。例如,演讲实践教学环节,可结合当前人民军队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的具体实际,在课前设置蕴含思政元素的演讲主题“众志成城阻击疫情”,组织学员围绕主题确定演讲题目,然后通过查找、阅读、整理和筛选相关资料,撰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在这一过程中,学员不仅掌握了演讲技巧,也深化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增强了自我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2 后缀法

实践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员对课程进行小结,通过归纳的方法,引导学员通过回顾教学过程,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思政元素,检验是否达到思政教学目标。这种实践在前、“思政”在后的方法称为“后缀法”。例如,组织学员参观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在参观结束时引导学员回顾展厅中关于曹雪芹家事的介绍,联想曹雪芹高祖曹振彦从龙入关征讨叛乱立功,其曾祖曹玺和祖父曹寅任康熙帝侍卫,随康熙帝行围打猎的史实,①得出曹家具有“尚武”家风的传统,进而启发学员要培养战斗精神,培养打赢精神。

3.3 嵌入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一知识点的实践,以典型案例为切入引申出思政元素,对该知识点深化后再进行另一知识点的实践练习。这种实践在两端,“思政”夹中间的方法称为“嵌入法”。例如,在“强军梦·我的梦”诗歌朗诵教学实践中,依据朗诵内容精心安排朗诵学员的出场顺序,将朗诵自己原创作品的学员排在中间出场,待该学员朗诵完后,教员及时组织全班学员对朗诵者的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员通过学习身边典型弘扬精武强军的品质。嵌入法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一种升华“课程思政”的模式。

上述三种方法是“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因思政元素要遵循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融入,所以在具体操作时,可依据实际情况从三种方法中择一使用或综合使用。

4 总结

“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关键在于思政元素的高水准融入。课程思政,首要的是梳理出与语文实践教学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成为知识点的一部分,使实践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大学语文”课教员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解决学员的思想矛盾为出发点,紧扣时代主题,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实现“大学语文”课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最终形成协同效应。

注释

① 小钟南主.切莫忽略曹雪芹尚武的家风——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布展之我见[J].红楼文苑,2010(1):42-45.

参考文献

[1] 葉勇,康亮.新时代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2] 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3] 夏昕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浅议[J].科教导刊,2013(10中):130-131.

[4] 杜金会,张娜,娄少锋,张立云,徐筠.军校科学文化基础课开展思政教育的思考——以“大学化学”课程为例[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9(11):66-68.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在军队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26所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1.2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