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S:逻辑与美感的有机统一

2020-12-14 03:59赵伶俐
江苏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变式深度学习模式

赵伶俐

【关键词】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变式;深度学习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不仅涉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美育的教学改革,还包括广义的学校美育,即通过各科教学的审美化改造,提高学生的学科审美能力,同时提高学科的教与学质量。

如果说课程是用知识(内容)铺设的指向学生发展(目标)的跑道,那么,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在这条跑道上正确、有效、自主并富有美感地奔跑的过程。为了找到达成目的、取得理想效果的教法,于是有了自然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要素主义等教育理论;程序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教育教学实践;智能App、VR、RV、MR等教学手段。从古至今,各种教学理论、方法、改革层出不穷,其本质上都是在探究最佳教学效果的谜底。

种种理论、方法、改革,总的来说,有两大倾向:一是强调教学的严谨逻辑性,一是强调教学的生动自由性。有学者将前者归结为看重理性逻辑的科学主义,将后者归类为追求感性经验的人文主义。在实践领域就演化成要么讲究科学逻辑,要么撒手感性经验这两种严重对立(相互排斥)的倾向。再后来,贬低科学逻辑,热衷感性经验占据了上风,成为一段时期内,欧美继而中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

其实这些特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高度关联、相互交融的,就像宇宙中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定性和外在的形象生动性。这种交融呈现出来的和谐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美”。而以这样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高度统一形成的教学,就是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

一、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及其基本模式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Aesthetic Teachingof Viewpoint-Structure),简称审美化教学,又称A-TVS。所谓TVS,即视点结构教学(Teachingof Viewpoint-Structure),指以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为“清晰的点”(视点)或基点、逻辑起点,透视和辐射建构相关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结构)移入学生大脑,形成相应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1]的教学操作技术和艺术行为体系。所谓A(Aesthetic),即美的、美学的、审美的、审美化的。因此,A-TVS是指以视点结构教学逻辑为内辑,教学内在逻辑精美和外在形式华美相统一的教学,其早期是针对“ 美育综合课”而创建的,教学模式见图1。

对“美育综合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后,可形成适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见图2)。在此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化:“将所有的教学因素(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过程,将教学评价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审美鉴赏。”[4]35

以上模式中“视点教学”中的视点,包括知识点、技能点、审美点,或还有问题点、观察点、价值点等。对任何视点都应进行概念性定义和关键词解读(“每门学科说到底都是一个相互联系起来的概念系统或者概念网络”,因此“概念操作是一切教学逻辑操作的基础”[5]),视点作为教学内在逻辑的重要起点和基石,必须精心检索、查实、界定,不能盲目照抄教材、教参或网络上的阐述;同时还需要充分地给予形象生动的形式的支持,如教学语言、提问、教具、PPT、活动等。“延伸教学”部分是A-TVS教学沿着视点确定的关键词,拓展教学内容和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节,是视点在时空轨道上的逻辑延伸,能展现A-TVS 立体的知识和审美世界以及美感。因此,A-TVS 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形式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4]5。

【案例1】音乐“节奏”的A-TVS 教学

节奏与旋律、和声一起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它们都是音乐学科的核心概念。节奏,即声音的长短和强弱按照某种组织方式反复出现,是最基础的乐音组织單元和构成元素,也是音乐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技能点、审美点。

以《节奏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从《义勇军进行曲》的2/4拍节奏型开始,引出节奏的概念,通过节奏概念的关键词推及《天鹅湖》的3/4节奏型,再及《草原夜色美》的4/4拍节奏型,同时讲解不同节奏型的表现力和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体验。然后视唱,听音乐观看舞蹈(音乐的行为表达),或一起尝试用简单乐器,如口琴、葫芦丝、陶笛等进行音乐表达。一堂纯粹的音乐课或许可以到此为止,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对不同节奏乐音的美感体验,那就会是一堂不错的音乐美育课。但仅如此,还不是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还需要继续向前推进,沿着音乐节奏定义中的两个关键词——“一定的组织方式”和“反复呈现”的基本逻辑推而广之。凡事物时空长短和力度强弱(或大小、多少、高低、厚薄、深浅、浓淡等有对比性的特性)的组合与交替出现,都可称为“节奏”,如诗歌节奏、色彩节奏、构图造型节奏,物理振动(钟摆)、天体运行周期、四季循环、生命周期,还有山川起伏、动植物生活规律、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工作快慢、生活循环、股市震荡等。通过延伸教学,大幅度、跨学科地对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各类节奏性知识进行逻辑巡礼,那些在高度、宽度、深度、时间(四维时空)中重复演变的现象,皆可解释为按照一定组织形式,反复进行的运动节奏,再进一步就可以得出“节奏就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这一判断。

当再回归到音乐节奏,进行“检测教学”时,学生就既会加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更会有大大超越音乐本身的认知,并获得跨界思维的方法与美感高峰体验。因此,《节奏的魅力》的教学目标不应仅定位在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应放在“对世间一切具有节奏性的事物的审美力及节奏的审美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上。

【案例2】数学“=”的A-TVS 教学

“相等”是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了“=”的内在涵义(不仅仅是计算符号),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会专门去讲“=”这个概念。

鉴于此,教师可以以“=”为视点,设计一堂数学A-TVS课:(1)在视点引出、揭示和强化部分,教师可以以任何含有“=”的数学公式为案例,引出“=”概念,并界定“=”是表示等量关系的符号,或者说“=”是中间轴,两边数量相等。“=”具有科学理性美,且两条平直线的形式又与其内涵完美匹配,给人以均衡平稳的美感。(2)审美化延伸教学1。教师充分挖掘“=”的数学文化价值,这个简明而丰富的符号,是数学家智慧的产物。“=”的出现与方程有关。早在数学萌芽时期就有了方程的记载,因此也有了表示相等关系的方法。方程的概念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但却是以“列表”(算筹布列)的方法解之,书写时则以汉字“等”或“等于”表示,尚未出现等号。阿默斯纸草书中用“ ”表示相等;丢番图以“ ”为等号;巴赫沙里残简中用相当于pha 的字母为等号;到15世纪,阿拉伯人盖拉萨迪则以“ ”表示相等;雷格蒙塔努斯则以破折号“——”为等号。首次使用现在通用的“=”,是雷科德1557 年出版的《砺智石》一书,因此这个符号也被称为雷科德符号,但是该符号的推广很缓慢。其后的著名人物,如开普勒、伽利略和费马等人,依然常以文字或缩写语如aequals、aeqantar、esgale 等来表示相等。到17世纪末期,以“=”为等号才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通用,成为充满智慧与美感的数学形象。(3)审美化延伸教学2。从“=”作为对称的中轴或平衡点,延伸到所有数量关系的平衡与平衡点:物理中的重量平衡(天平)、力量平衡(吊车)、能量守恒,化学中的物质守恒、反应式配平,生物中的自然平衡、生命平衡、酸碱平衡、代谢平衡,社会领域中的经济平衡、人际关系平衡、组织平衡、制度平衡、教育公平,美术中的造型平衡、色彩平衡、质地平衡,音乐中的节奏平衡、旋律平衡、和声平衡等。(4)检测教学部分。学生根据等量关系的内涵改正自己之前做错的数学题,或用“=”表达日常熟悉的某些事物间的等量关系,从而为后期的数学建模学习做准备。

二、本质与模式,變式与自由度

概言之,A-TVS是要以严谨的逻辑和自由生动的形式,一方面将音乐、美术课程从原本侧重技能训练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提升到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对学校所有学科教学在遵从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改造,以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愉悦感。各种各样的美,诸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等,都是学校美育的范畴和内容。当然,所有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如音乐的节奏、节拍、音调、旋律、音色等,美术的点、线、面、体、形象、色彩等,文学的语言、语韵、语蕴、情节、典型人物等,体育的动作、力量、技巧等,自然科学的符号、概念、定律、公式、逻辑等,又各自有更为细微的形式和内涵,能唤起更精致的美感。

毫无疑问,审美化教学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但自由度并不等于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随意发挥。“自由”是有“度”的,这个“度”就是美育必须遵循的逻辑模式和逻辑轨迹以及必须受美育目标控制的“度”。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有各学科通用的模式(见图2),但也因为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具有美的多样性,所以在形式上也有着多样的教学变式。

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皆有共同取向,丰富多彩的美皆有共同本质,这决定了ATVS是由“一”及“多”的模式。这里的“多”不仅表示教学延伸时空的范围大,更表示学生通过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能看到比原知识点广阔得多的知识和审美世界,从而通过一个视点及其逻辑关联便能形成把握一连串、一个整体知识、事件和世界的能力及形成关于宇宙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万事万物有机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见图3)。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实际上已经同时给出了如何把握内在逻辑规定性和外在形式自由度的答案。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只要充分控制教学的起点,即审美视点及关键词,并以关键词作为本质及延伸轨迹,那么无论教学怎么延伸扩展,都会在同一质类的视野领域之中,并指向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由一点向四面八方辐射,规定性、自由度及创造性就是在这既聚焦又开放的状态中得到双向支持的。A-TVS 的重心和主线就是向学生提供清晰、透彻、生动的学科知识视点和审美视点,并由此尽可能地向整个世界进行延伸。这样的开放性在课外练习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节奏的魅力》一课的“教学检测”或课外作业是“寻找或建构几件有节奏感的事物”:按照节奏规律自制作息时间表,表现颜色的节奏,设计一次有节奏的茶话会,等等。按照节奏概念的关键词去思考,这些作业将有无穷多的答案。假如这样的逻辑及实质,也贯穿于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参、考试大纲、教学评价与考试中,那不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吗?

三、智能化深度学习与TVS 四级水平

在当前“智能化+深度学习”的改革进程中,教师在智能化手段辅助下的深度教学是前提。所谓深度,就教学而言,就是借助智能化手段和精致的理性逻辑思维,进入知识对象的底层逻辑,探索知识的本源、本质和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只有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网,方能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连知识、下挂方法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这种探索的趣味性,获得深层的美感愉悦体验,从而促进其理性思维、道德价值信念、审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而这正是A-TVS所要达到且能够达到的目的。

视点结构教学(TVS)有四大水平:(1)以TVS逻辑技术为核心的教学;(2)以TVS为逻辑基础,与生动、形象和创新等教学艺术相关的A-TVS;(3)以TVS为逻辑基础的,与跨多学科综合教学相关的I-TVS(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Viewpoint-Structure);(4)以TVS 为逻辑基础,融合审美与跨界等因素的AI-TVS(Aesthetic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Viewpoint-Structure)等。四个水平与其说是一个比一个高,不如说是逻辑层次和美感体验更深。ATVS其实是TVS的第二个层次,它兼容TVS,同时也可以见到其向I-TVS和AI-TVS辐射的身影,本文提供的两个A-TVS案例,就是例证。

当前,新的难题是A-TVS这样一种既要求逻辑严谨和目标指向明确,又强调感性经验、自由度和创造性的美感教学,如何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有机融合、深度融合的问题。[6]目前,项目组的同仁们已协同建立了审美化教学APP平台,该平台囊括A-TVS教学设计(备课)、教学操作(上课)、教学评价(评课)和教学效果大数据分析等几大关联系统。该平台旨在通过A-TVS 对知识(概念)之间内在逻辑的深度揭示及其与外在生动形式的完美统一,促进学生愉悦、主动地深度学习。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乍一看这命题令人惊奇,“而其实就是主张从现在开始,让审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让审美标准成为所有教育实践的基本标准与常识”[7]。这应该也是在这智能化时代中对“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全面解读、深度解读。

猜你喜欢
变式深度学习模式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