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一把密钥,中国之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中国之治,关键在于它在国家治理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时代发展逻辑为基本遵循,以国内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价值立场,以守正创新、辩证借鉴为方法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四重底蕴。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 时代逻辑; 问题导向; 人民立场; 创新原则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3.008
Four Found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tate Governance
NI Hui1,2
(1.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99, China)
Abstract: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Chinas state governance, which is realiz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ways adheres to 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s the basic guideline, and takes the actual domestic problems as the fundamental guideline, and satisfies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s the value standpoint, and keeps innovation and dialectical reference as the principle of method. These are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tate governance.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tate governance; logic of times; problem-oriented; peoples stand; innovation principle
國家治理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话题,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中国之治,根本原因在于它以时代发展逻辑为基本遵循,以国内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价值立场,以守正创新、辩证借鉴为方法原则。在这四个优势特征的形成和彰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还体现了坚守和发展、继承和创新、吸收和贡献的辩证统一,推动了21世纪国家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中国和世界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以时代发展逻辑为基本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客观的历史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本依据。一个时代的思想体系是源于它对自己的时代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理论体系正是源于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自觉,是在“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2],它应时代之需而产生,随时代之变而发展,是紧紧扭住时代脉络而形成的具有本质性、规律性和趋向性的思想原则。我们理应回到时代视野中来省思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形成理据,并把它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逻辑体系,即始终沿着时代基本问题和基本主题所确立的逻辑线路向前演进。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国家治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近百年历史中,在它治国理政的70余年历程中,在它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中,都在充分把握时代逻辑和遵循时代规律的基础上淬炼、形成并坚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要治国必先治党,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必须锻造一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并且始终做好党的建设,在治党方面,中国共产党有四条基本遵循:“一是有严明的纪律;二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三是采取自我批评的方法;四是联系人民群众。”[3]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延安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就给中国共产党治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法规严明,则党治国兴;法规废弛,则党乱国衰”[4]。新中国成立后,治国作为头等大事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中国共产党不仅要继续治理好党,还要治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应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时代之需,遵循中国的历史逻辑和社会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第一次理论结晶,也是一座开拓性的丰碑。它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也区别于近代以来一切阶级的国家治理。毛泽东思想既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中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对人民进行教育和改造反动阶级的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发挥人力资本创造人间奇迹的思想” 、“国内统一战线和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等等,都是国家治理在某一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时代的基本问题和基本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二)改革开放后的国家治理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富起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理论体系的重大推进。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始终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根本问题,并及时而有力地回应了动态发展中的时代问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关于治党治国的重大问题进行规律性的探索和阐释,并深入地推动了国家治理实践,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行过程中厘清了时代主线,把握了时代规律,经住了时代考验,回答了时代之问,并交上了理想的时代答卷,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的进展尤为显著。
(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日益“强起来”并不断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呼吁新治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决定,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再次精准回应了时代的根本之问,解开了中国发展奇迹的“历史之谜”,于世界普遍性发展逻辑中把握到了关于中国发展的特殊性逻辑,并运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将中国的发展逻辑置于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拓展中国之治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价值,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深刻而精准地缕析出制度与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牢牢牵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精准靶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心聚力把制度推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深刻把握“政党领导—制度建设—国家治理—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本质需求,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进行了统筹布局和精心谋划,前所未有地推动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雄关漫道的历史选择中透射着时代的基本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正是循着时代逻辑和时代规律向前推进的,它正确把握思想与时代之间的辩证关系,即时代孕育并产生思想,但思想并不是时代的简单复制,而是把时代作为自己的内容加以扬弃,进而抛弃历史的琐碎和繁杂,采取能够反映时代本质的一般规律的表现形式——逻辑。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是思想与时代的辩证统一,也是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二、中國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以国内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既关注时代的根本问题,又注重回应时代的具体问题,始终关照每一个具体时期国家面临的治理实际。因为“一个时代的总的问题并不是一种抽象和孤立的存在”[5],它一定是立足于实践中生发出来的诸多具体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最大限度地团结国内外力量来揭穿和瓦解反动派企图颠覆新生政权的阴谋,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变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这些实际问题能否处理得好,直接关系到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可以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攸关关系。敢于直面实际问题,并实事求是地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担当,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治理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继而开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治理思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党的八大科学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聚焦“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开始形成“通过补社会生产力的短板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科学治理思路。遗憾的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正确的国家治理思路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坚决的贯彻和执行。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解放思想、推动发展
改革开放历程开启,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也经历了拨乱反正,在艰苦卓绝的探索中步入正轨,并推向新阶段。这个时期,国家治理面对的最大实际问题是如何进行思想解放,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如何通过改革开放扭转中国积贫积弱的经济社会现状,如何回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等。这些问题环环相扣、逻辑递进,没有前一问题的解决,后一问题及其后所有问题都难以得到顺利解决。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此后,中国的国家治理聚焦“改革”与“开放”的实际问题,并将二者协同推进,在相辅相成中共促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987年,党的十三大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的具体现实问题,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既抓住了国家治理的重点“经济建设”,又兼顾了支撑重点的两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做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此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党治国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们源于实际问题又指导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新征程,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治党治国方面取得了实践上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凝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地包含着国家治理思想,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国家治理的出发点,也是国家治理的落脚点。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始终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国家治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并实现着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期待。为解决实际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国家治理新思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精准抓住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最大实际问题,形成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四个具有全局性、突出法治思维、体现统合综效、强调追根溯源的科学治理思路,并将“共建共治共享”确立为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更难得可贵的是,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密切关注世界治理实际,把中国的国家治理同人类发展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国际视野。
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七十余年歷程中,国家面临的具体问题发生了许多变化,当前又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风云莫测;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现实中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没有变,于变化中把握不变,于不变中看到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价值立场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终极价值追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在这个命题中,马克思、恩格斯把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群体的“人民”辩证统一起来,将“个人”的自由发展视为前提,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视为结果,阐明了社会发展中个人与他人、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始终满足人民群体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始终坚持人民向度,相继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群众观,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需求、彰显人民的主体价值、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实现人民利益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是否关注人民的主体诉求,是否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是检验一个政党国家治理是否以人民为本位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在内涵和表述方面虽然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一不是围绕人民的需要进行阐发,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性和丰富性,进而从矛盾的另一端入手致力于通过解决矛盾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主体需求变了,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始终尊重人民个体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不仅满足作为群体的人民的需求,也注重满足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并将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人大闭幕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在这个梦想里,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个体的人生理想都会受到尊重,并且有实现人生理想的制度保障。尊重个体的需求被落实到国家治理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设计中,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均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区域与共同体关系的生动实践。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实现国家发展过程中“以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生动诠释。
(三)中国共产党以顶层制度设计保障人民需求得到满足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优势显著,其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两大优势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到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为了把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推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部署。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权力运行方面,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民生领域,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始终以作为历史主体和发展主体的人民的需求为本位,而满足人民的需求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事创业、共建社会主义、共享发展成果的实践中;成就于中国共产党敢于攻坚克难,领导全体中华民族戮力同心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需求的满足只能求诸于满足需求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四、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以守正创新、辩证借鉴为方法原则
(一)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代表社会的普遍利益行使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这种职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仅仅表现为为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恩格斯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7]666社会主义国家异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之处在于“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7]668,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进而改变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人真正获得人的生存条件、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能够自由自觉地运用规律创造自己的历史。由于消除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不是以阶级利益为基础的利益扩张手段,而是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共享方式。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既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性,同时又创新性地拓展了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度安排与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认识到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因而紧紧围绕制度发力,在制度完善中推进治理优化,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積淀了丰厚的国家治理智慧,于厚重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涵养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同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知历史以明鉴,历史上的一些反面教材也为当代国家治理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教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8]708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元素直接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理念的孕育和产生。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5条智慧,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道德资源、理念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在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当下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治国原则。
(三)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辩证借鉴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始终注意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文明向度,它于世界的普遍性发展逻辑中把握中国发展的特殊性逻辑,又从具有中国气派的个性逻辑中提炼出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性逻辑,即全球治理所共同追求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8]706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8]707对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既不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也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8]70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9]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将推动构建国家治理的世界话语新体系,拓展中国之治在解决贫困问题、腐败问题、文化异质、社会冲突、生态问题等方面可以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略,探讨中国之治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可以为世界提供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以守正创新、辩证借鉴为根本方法,既不背离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也不颠覆或否定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更不简单复制外国文化或他者文化,而是在坚守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吸收与贡献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内在超越。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生成、发展、成熟和定型,正是这种内在超越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源于三个基本资源: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治理智慧、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先进治理理念,同时又超越这三个基本资源,它在坚守中实现发展、在继承中彰显创新、在吸收中反转为贡献,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终将为破解21世纪全球治理困局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作为、凸显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孙正聿.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真实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3(6):23.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80.
[4]靳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点[J].党建,2017(2):32.
[5]左亚文,朱国宗.时代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J].探索,2010(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