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政治认同的视角来看,加强城市政治文明建设和大力繁荣发展城市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理路,具体举措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不断增强市民对中共执政的政治认同;深入推进民主建设以不断增强市民对中国民主的政治认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不断增强市民对法治中国的政治认同。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要坚持以多样态文化来讲好城市故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要坚持以建设社区文化作为工作重心。而以当下正在我国进行的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抗击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为政治认同分析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
关键词: 政治认同; 政治文化; 城市政治文化; 城市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类号: C3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3.001
The Roa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rban Political Culture Based on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Taking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as an Example
LIU Xiao-chun 1,2
(1.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2.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ident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vigorously developing urban culture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as follows: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politic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recognition, further promoting democracy construction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citizens political recognition of Chinas democracy, adhering to comprehensively govern the country by law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citizens political recogni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and prosp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 We should insist on taking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s the guide, building community culture as the focus of our work, taking this unprecedented figh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situation in China as a case of political identity analysis, which is very typical and persuasive.
Key word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culture; urban political culture; urban culture; COVID-19
一、引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和反作用,并且社会意识各种形式或形态之间还是相辅相成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要推进作为社会意识结构要素之一的政治文化建设,除了要推进经济建设从而为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外,还应推进同为社会意识结构要素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从政治认同的视角来看,我国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促使市民对我国政治体系产生政治热忱、政治信赖、政治忠诚、政治归属情感,进而促使市民在政治生活中能够自觉自愿地规范自己的政治言行。换一句话说,就是要促使市民对我国政治体系形成政治认同,从而为我国的政治改革、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奠定民意基础。
政治认同作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社会意识的一个构成部分,主要包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三个层面的政治心理因素,其实质是指“一个政治体中的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是成员对政治体系的价值倾向”[1]。由此可知,要促使市民形成政治认同,就要增强市民对我国政治体系的政治认知,就要增进市民对我国政治体系的政治情感,就要提升市民对我国政治体系的政治评价美誉度。有鉴于此,如果在发生重大社会事件或公共危机时,党和政府处置与应对得当,则往往能够成为促使市民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政治契机。以2020年初在武汉暴发继而在全国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为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抗击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抗疫和防疫)的主战场是在城市,故而可以说,抗疫和防疫工作既是对我国政治体系运行效能的一次大检视,也是对我国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由此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城市抗疫和防疫工作,以增强或增进市民的政治认同为旨归,可以看出:推进我国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理路是要加强城市政治文明建设和大力繁荣发展城市文化。
二、加强城市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的政治认同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是指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所取得的政治成果及政治发展与进步的状态。政治文明与政治认同之间呈正相关,政治文明程度高则政治认同度高,反之亦然。就当下的中国而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发展与政治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民主政治或政治文明的基本要义。因此,要推进我国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核心问题是要增强市民的政治认同,基本理路是要加强城市政治文明建设,主要举措是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民主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市民对中共执政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这是党的领袖基于我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的深刻启示,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与优势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和政治宣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恩情比天高、似海深”“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等朴素话语,体现了经历过新旧中国两个不同社会的老一辈人对党的深厚政治情感与坚贞政治忠诚。同样,要让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建构起“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这样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不仅需要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治初心和政治使命,更需要党不断取得新的政治成就和政治业绩来赢得人民的政治认同。
当下,我国的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抗疫和防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主要归功于:一是武汉能够及时封城并实时公布疫情;二是党中央能够快速调集全国医务人员及医疗资源驰援武汉、援助湖北;三是武汉等重点疫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新建和改扩建诸多收治医院;四是全国一盘棋,上至国务院下至居委会、村委会都能够迅速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五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了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六是军地两级奋战在抗疫和防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了救死扶伤、勇于牺牲的仁爱精神;七是绝大多数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抗疫和防疫决策部署,能夠给予高度信任、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尽力配合,能够理性地参与这场规模空前的国家级“集体行动”。当然,我国的抗疫和防疫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归根结底是在于我国拥有党的全面与集中统一领导这样的政治制度,以及党的领袖和党中央具有绝对政治权威这样的制度优势,从而能够使党的领袖和党中央、国务院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政治决断力、政治号召力、政治组织力、政治动员力。由于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要通过其所发挥的政治效能来体现,而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政治效能又是影响民众形成自己政治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同时,民众的政治认同也是政治制度能够顺利执行的政治前提。所以,要推进我国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使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党执政的政治效能,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及市民对党执政的政治认同。为此,全体党员要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加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要对每一位党员高标准严要求。
(二)深入推进民主建设,不断增强市民对中国民主的政治认同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形态,“历史和实践证明,将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要求”[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其中,协商民主体现了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民主形式的多样性,选举民主和基层民主则凸显了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的政治主体地位。故而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选举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与网络民主形式,解决好公共决策程序合法、形式合法与实质合法、内容合法相统一的问题,处理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合法社会抗争及党和政府依法进行政治(行政)管控的关系,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努力方向。
从民主制度政治效能的角度来总结我国的抗疫和防疫工作,有两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一方面,党和政府抗疫和防疫工作的决策部署主要以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基本依据,这就体现了公共决策的民主性与专业性,如因疫情派赴湖北的中央指导组成员就是由党政官员和医学权威专家共同组成的,从而确保了相关决策的权威性、科学性与执行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的抗疫和防疫工作中,社区群众自治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社区防控与医院救治同样重要,同为抗疫主阵地,千千万万个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和广大一线医务人员一样,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赢得了党和政府及广大市民的赞誉。以上两点既是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典型经验,也说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创新民主形式和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热忱,需要发挥我国民主制度的人民性与广泛性优势,使民众进一步认清西方选票民主和金钱政治的局限性与虚伪性本质,才能不断增强市民对中国民主的政治认同。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增强市民对法治中国的政治认同
法作为由国家制定与颁布并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而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手段和策略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因其不仅具有维护政治秩序与社会安定的政治功能,还是促进市场交易公平与经济社会繁荣的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始终致力于以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建设。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我国宪法,从而最终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将依法治国提升至国家治理战略与策略的新高度,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4]。
从法治中国建设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抗疫和防疫工作,有这样几点需要反思。第一,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即国家在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一定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充沛的政策供给。试问,如果没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作为基本准绳和主要遵循,抗疫和防疫工作将如何开展?第二,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倘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则会使法律沦为一纸空文,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会被消解。比如,疫情暴发初期有的专家提出新冠病毒中间宿主可能是野生动物,认为在我国还存在对野生动物保护不力的现象,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非法捕猎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的打击力度,需要形成严格执法的长效机制,切忌“运动式执法”。第三,依法治国的要害是违法必究。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曝光的诸多违法违规案例中,既有个别管理人员徇私枉法、过度执法、粗暴执法、野蛮执法的问题,也有少数民众因不遵从佩戴口罩、申报行程、检测体温、居家隔离等相关防疫措施而给他人及社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问题,对于这些枉顾防疫法律法规的人员一定要追究问责或绳之以法,才能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才能发挥法律所应具有的惩戒功能与威慑作用。这就是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相统一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原则,党和政府必须牢固确立法治思维,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养,才能以实实在在的法治建设成效不断增强市民对法治中国的政治认同。
三、大力繁荣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增进市民的政治认同
“从广义上来说,城市文化是指人类在城市这一特定场域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城市居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城市特征的文化形态。”[5]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升至60%左右,并且呈现不断扩大之势,这就意味着,城市文化在我国文化形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对于推进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增进市民的幸福指数和政治认同,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从城市文化建设的层面来看待我国城市的抗疫和防疫工作,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要坚持以多样态文化来讲好城市故事
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态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城市文化同样如此,故而只有坚持多样态的文化形式,才能讲好生动多彩的城市故事。在我国这场全民抗疫和防疫战“疫”中,涌现出了许多舍生忘死、舍己救人、公而忘私、恪尽职守、甘愿奉献、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和时代英模,如何运用新闻报道、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歌舞、城市雕塑甚至电影、电视等文学艺术形式或文化形态,来讴歌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和最感动的事,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奋进留下难忘的历史记忆,凝聚起更磅礴的中国力量,这是每一个文化(文艺)工作者都应担负起的政治责任。
(二)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
在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哪些文化形态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笔者认为,从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特征及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示范性与引领性等特质来看,能够归类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的文化形态,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二是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是要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有机统一。在此,之所以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标识与本质规定;之所以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远要汲取的养分;之所以强调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生命力所在;之所以强调要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有机统一,因为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高度一致。以此为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求的全部特质,当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繁荣发展我国城市文化,要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我国开展的全民抗疫和防疫伟大斗争,既是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堂生动政治实践课,也是国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最难得、最深刻体验。既充分证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又充分反映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向心力与震撼力,还充分显示了“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紀守法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强大引领与感召作用。因此,这既是一次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就的充分展示,也是一次全体中国国民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的全面展现。
(三)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要坚持以建设社区文化作为工作重心
按照文化的主体类型来划分,城市文化包括城市企业文化、城市校园文化、城市行政文化、城市商业文化、城市旅游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其中,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群体组织文化之一,是指城市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精神家园特性的文化形态。由于市民都是生活、居住在城市的特定社区,故而社区文化对每个市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区文化是世俗感最强的城市文化,也是最贴近市民生活和最接地气的城市草根文化。因此,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要坚持以建设社区文化作为工作重心,要以建设社区文化作为将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落细的一条基本路径,要构建政府全力主导、社会组织及民间团体和文化企业积极投入、居民主动参与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同时,要将社区文化教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性、实用性、趣味性文化科技知识教育,包括遵纪守法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生活常识教育、文娱知识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人身安全教育等。还要在社区大力倡导“孝亲友悌、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扶困助残等”贴近居民生活的价值观,使社区文化建设成果既能够满足居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又能够惠及每个居民个体及其家庭。在抗疫和防疫期间,市民之所以能够在小区封闭管理的情形下自觉长久坚持居家隔离,应该说与社区对政府防疫政策的宣传,防疫知识的教育及社区守望相助的价值理念密切相关。这些也都成了社区居民的心理依托和精神食粮。
四、结语
城市政治文化的实质是市民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这是城市政治社会化的政治心态,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政治资本或政治资源。因此,推进我国城市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从转变市民的政治态度、确立市民的政治信仰及培育市民的政治情感入手,来提升市民对国家政治体系与城市治理体系的政治认同,来获得市民对城市党政权力系统的政治信任与政治支持。如此,才能顺利化解城市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才能从容应对城市各种政治风险和公共危机,才能有效降低城市政治管控和行政治理成本。中国抗疫和防疫政治情境所释放出的政治信息,不仅表明中国的政治体系及城市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政治效能,也更加坚定了国民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政治认同与政治自信。
参考文献:
[1]桑玉成,梁海森.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J].复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7(4):140-149.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 网,(2018-12-18)[2020-03-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 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
[3]王施展,薛忠义.政治文明建设70年: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 [J].江海学刊,2019(6):12-17.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人民网,(2014-10-28)[2020-03-13].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4/1028/c1001-25926121.html.
[5]刘晓春.我国城市文化的定位与特色研究——以连云港市为 例[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30-140.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