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述评

2020-12-14 03:42熊阿俊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

熊阿俊

〔摘要〕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近年来,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展开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属性、内涵要素、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在历史经验研究方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国际共运史上他国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实践层面研究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建设思想、党内政治建设法规、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人们深化理解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提供了许多深刻见解,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036-07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 〕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优势。如何从理论上阐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如何从党的建设史的视角看待这一重大调整,如何在实践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这些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学术界特别是党建研究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学术界围绕上述基本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梳理了部分学者的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基础的研究

党的政治建设目前是党的建设领域的一个热点论题,无论是从实践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对这一论题的深入认知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将这一热点论题引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一)对党的政治建设属性的研究

现代意义的政党,应是具有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等特质的代表特定群体利益的组织,政治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党的一切行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根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指南。学者们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经典理论探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属性。张荣臣、苟立伟从理论溯源的角度阐述了党的政治特性:先进性。他们提出,各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认定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即前者具有政治先进性,基于这种政治先进性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及其成员必须讲政治,“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 〔2 〕。刘红凛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的基本主张出发考察了政治建设的属性,认为基于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元点”,它集中体现在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与根本宗旨方面,党的政治建设正是围绕这些內容展开的,是一个“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要求的多层次的内容体系” 〔3 〕。柳建辉、武圣强分析了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制定过程及其贯彻的原理,指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属性是站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此为依据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略,并使之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4 〕。何虎生、赵文心提出了政党—国家—社会整合视域下的研究路径,认为政党、国家、社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大力量,其中,政党是利益整合的主体,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具有利益综合、利益表达与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党的政治建设是“对自身的根本性整合,决定着所有整合的方向和效果并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 〔5 〕。综合这些观点可见,党的政治建设关乎党的根本属性,关乎党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定位,关乎党的行动路线和行动纲领。

(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的研究

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构成要素、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唐晓清、钟宪章概括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内容、重要性,将党的政治建设定义为“党的政治建设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围绕坚持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进行的自身建设,是直接关系党的性质宗旨,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直接决定党在政治上成熟程度的根本性建设” 〔6 〕。祝灵君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政治建设内涵的变迁,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主要是指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以及在这条路线的基础上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并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更加具体丰富,囊括了党员和党组织的信仰塑造、行为约束和实践方向等方面内容 〔7 〕。与上述学者不同,张晓燕从方法论角度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及关系,提出要从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出发界定其内涵和构成要素。她认为,新时代政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党的政治纲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并将党的政治建设的构成要素概括如下: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全党的团结统一;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并以此为要求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人民群众满意是党的政治建设的落脚点及实效检验标准;党的政治建设的总目的是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8 〕。

(三)对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结构的研究

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结构,有助于厘清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关联性与逻辑性,从而在实践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黄迎清、宋福范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特别是列宁建党学说中,探寻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结构,归纳提炼了列宁关于政治建设的基本主张: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是讲政治,核心要义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领袖权威,实践条件是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保障是民主集中制 〔9 〕。邹庆国则将党的政治建设融入了中国现代化背景中,认为二者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结构,其内容包括以“组织权威与领袖权威相统一的党内政治权威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内政治价值体系,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政治制度体系” 〔10 〕。还有学者围绕制度体系建设讨论政治建设。比如,刘先春、葛英儒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建设应坚持政治强化与科学规范相统一、整体推进与系统建构相统一、教育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现实针对性与未来前瞻性相统一等原则,提出了包含目标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规范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框架 〔11 〕。

二、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的研究

注重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党的各个发展阶段,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变化,总结党在不同时期开展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还有学者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共运史上他国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得失,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对比借鉴。

(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在一大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了党的政治纲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了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摸索出了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式,增强了党和革命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高中华认为,在古田会议前后这一时期,党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宣传队伍,有效地推动了宣传思想工作,加强了党的政治领导,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争取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2 〕。1939年,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强调党的建设过程要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吕惠东、丁俊萍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论述,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内涵要求、路径举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走向了成熟 〔13 〕。

(二)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

陈述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心工作互动的情况,指出这一时期党“从政治高度认识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由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作出经济发展的计划,用党的建设保证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的完成” 〔14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中,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工业基础,但限于历史局限性,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找到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使得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张书林认为,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有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正面作用上,政治建设保证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即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负面作用上,高强度的政治动员,最终导致了党和国家出现过度政治化的问题 〔15 〕。

(三)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齐卫平认为,改革开放后,党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转变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这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此后,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自身建设,将政治建设摆到了更高的战略位置。例如,“三讲教育”在增强全党政治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纪之交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新高度提供了政治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工作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力量,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6 〕。陈述提出,历史经验表明“处理好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成功经验” 〔14 〕。

(四)对国际共运史上他国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比较研究

在国际共运史上,因没有抓好政治建设而造成历史性悲剧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运动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但其仅存在72天就宣告失败。吴辉认为,巴黎公社运动失败所带来的经验教训证明,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运动的胜利,就必须建立团结和统一的政治权威,尤其是处于革命过程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形成好、运用好、维护好党中央的权威 〔17 〕。又如,苏共亡党亡国是20世纪极具震荡性的政治事件,部分学者从政治建设的视角出发,认为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包括思想政治异化、党的领导缺失、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全等原因。其中,刘会柏、刘方舟认为从政治建设上来看,苏共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失误、领导与执政体系的蜕化、政治生态的严重污染,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使得苏共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失败 〔18 〕。

三、对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层面的研究

党的政治建设有着众多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研究内容,学者们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党十八大以来相关党内法规、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要求、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对党的政治建设时代背景的研究

从时代逻辑来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完成新时期党所肩负的艰巨使命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多样化发展,使得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党内统一思想和行动的难度。张书林认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依赖于党强大的政治权威,需要党内空前的团结统一,形成政治同心、思想同向、组织同体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必须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形成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出了战略调整,除了政治建设之外,还提出了提升组织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新要求。刘红凛认为,政治建设、组织力和党的建设质量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政治建设是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和党的建设新形势而提出的新任务,是立足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而提出的新要求 〔20 〕。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建设的研究

部分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蓝本,以不同的分析框架,梳理和评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创新。钟宪章运用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的分析范式,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论述进行了详细阐释 〔21 〕。吴林龙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论述的现实背景、结构体系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胡洪彬进一步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立场、政治生活、政治认同和政治规律等多维度视角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科学诠释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动因、内容、目标及方法论 〔23 〕。肖贵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适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 〔24 〕。

(三)对党内政治建设法规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并予以实践,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法规,如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党章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这些都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依据。沈传亮、武圣强认为,政治建设是贯穿历次党章修改的一根红线,党章修正案有助于从政治高度解决党内深层次问题 〔25 〕。刘宝东认为,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吸纳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以坚定政治信仰举旗定向,以强化政治领导凝神聚力,以提高政治能力干事创业,以净化政治生态固本培元 〔26 〕。王勇则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研究对象,提出其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增强四个意识、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深化反腐败斗争” 〔27 〕。

(四)对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要求的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確提出了落实党的政治建设的总要求,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任务,祝灵君对“两个维护”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政治逻辑进行了研究,认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党的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前者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和关键,后者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和保障,二者之间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28 〕。也有学者从执政能力角度论述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李君如认为,党性与人民性是不能割裂看待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坚持党的执政宗旨是辩证统一的,新形势下增强“四个意识”的实质就是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全体党员必须在实践层面加强学习、时常“照镜子”并主动践行“四个意识” 〔29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展示出的独特优势与显著成就,是我们提出“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洪向华、张杨认为,要坚定“四个自信”,就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种优势,并从制度层面详细研究了坚持和完善“四个自信”的主要路径 〔30 〕。

(五)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的研究

学者们立足问题导向,或从全国层面、或从不同工作领域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许耀桐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有三大途径,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二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三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31 〕刘红凛认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要注重以党的政治建设来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也要坚持系统的党建观,通过打好管党治党‘组合拳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32 〕。张荣臣、苟立伟提出要把握党建工作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反馈的特点,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在纵向上,要能够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在横向上,要能够使各个环节整体联动、协同发力;在效果上,要最终能够形成有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 〔2 〕。此外,也有学者从不同工作领域出发,探讨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戴焰军认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机关党建地位特殊,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和指导作用,加强机关单位的政治建设工作,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放在重要地位,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教育和执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保证党内政治生活的高质量展开 〔33 〕。宋雪峰等学者以高校党组织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政治建设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铸牢理想信念、确保政治过硬,建立三张清单、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本领锤炼、提高政治能力,严明纪律规矩、涵养政治生态 〔34 〕。

四、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总体而言,学术界从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实践层面三个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研究,厘清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问题,深化了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了各级党组织进行政治建设的自觉性。

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学术界的探讨已涉及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要素、研究框架等多个方面,也结合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不少研究成果仍然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有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理论范式的问题,学术话语和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解释,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以便形成相对权威统一的学理分析框架。

历史经验层面的研究,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的研究多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回顾与整理,基本厘清了政治建设的演进历程,但由于缺少相对权威统一的学理分析框架,使得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细节多以宏观罗列的方式呈现,各部分内容之间逻辑性与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此外,党史中与党的政治建设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目前也尚未被详尽考证,这也是今后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研究的重要方向。

实践层面的研究,政治建设是各类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抓手,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政治建设实践路径的研究成果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结合具体行业、领域、层级、职业群体特点的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较少,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两新组织”、社会团体、海外企业等新兴组织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同时,政治建设属于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的党内法规、规章制度,不仅使其与其他党的建设的内容相融合,而且使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与党纪国法、地方性法规、行业准则相衔接。

在党的建设总体格局中彰显党的政治建设的“首位”地位是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战略行动而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从文本上理解这一命题、从学理上解释这一命题,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就此而言,在现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还需要进一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是什么?二是实践中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应如何确立?党的政治建设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三是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释思想建党由“首位性”地位向“基础性”地位的转变?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对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的影响是什么?四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与历史上提出的“政治挂帅”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在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学术界解疑释惑,给出思考方向和解释框架。

这些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多个领域,十分复杂,因而需要多学科的学者参与讨论。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学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解答,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拓宽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学科视野,持续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加强对党的建设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党的建设的学科定位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按以往学科目录分类,党建与党史一起归属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最新的目录把党史(中共党史)党建(党的建设)分开,分别作为二级学科归属政治学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个新的定位突出了党的建设这一学科的独立性,也更彰显了党的建设这一学科的政治性。学科定位的调整,对党的建设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党的建设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应当更加鲜明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将党的建设的研究统一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之中,而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政党理论来理解和解释共产党,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检视并完善现有研究的范畴、概念、命题、原理,并积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学术话语風格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虽然党的建设学科强调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但并不排斥人们以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组织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共产党,因此学理层面依然需要现代政治学的理论范式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所以,在新的学科定位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强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基本任务。

第二,拓宽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学科视野。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就政治建设谈政治建设的文献比较多,从党的建设整体布局出发进行更具系统性研究的成果较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宽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学科视野:一方面,要从党建研究领域内部着眼,例如,将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的其他范畴统一起来,提升理论体系的关联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要拓展跨学科的学术视野。目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亟需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不断深化研究议题、拓展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要避免对其他学科概念、命题、原理的滥用和误用,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使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积极借鉴其他学科有效的研究方法,例如口述史研究、概念史研究、实证研究、统计学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例如,对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单位或组织长期跟踪调研,对一定数据量的群体进行访谈研究,以便对比分析各类党组织党的政治建设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增强理论研究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把握好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善用学术讲政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中,知识的传播更新与现实世界的实践密不可分,党建研究亦不可将政治与学术割裂开来。研究党的政治建设,要从中国现实出发,不能简单搬用西方学术界的国家—社会两分模型。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张荣臣,苟立伟.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生成逻辑、内容思路与实践要求〔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04):3-10.

〔3〕刘红凛.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进路〔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03):5-13.

〔4〕柳建辉,武圣强.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启示〔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05):13-19.

〔5〕何虎生,赵文心.政党、国家与社会:整合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逻辑探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1):87-93.

〔6〕唐晓清,钟宪章.旗帜鲜明讲政治:习近平党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内涵〔J〕.毛泽东研究,2017(05):21-27.

〔7〕祝灵君.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J〕.中国纪检监察,2019(09):6-7.

〔8〕张晓燕.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内涵范畴的界定方法研究——兼论党的政治建设内涵、外延、基本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J〕.闽江学刊,2018(05):5-16.

〔9〕黄迎清,宋福范.列宁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当代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2):54-61.

〔10〕邹庆国.党的政治建设:历史逻辑、范式创新与体系架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01):3-11.

〔11〕刘先春,葛英儒.构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若干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47-54.

〔12〕高中华.古田会议与政治建设〔N〕.闽西日报,2019-12-28(03).

〔13〕吕惠东,丁俊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01):21-28.

〔14〕陈 述.党的政治建设和中心工作互动的历史与经验〔J〕.人民论坛,2019(28):14-15.

〔15〕张书林.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演进与存废博弈〔J〕.攀登,2015(03):18-26.

〔16〕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近百年探索: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24-40.

〔17〕吴 辉.“两个维护”是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3):109-113.

〔18〕刘会柏,刘方舟.苏共政治建设失败的历史教训与现实启示〔J〕.西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6-11.

〔19〕张书林.党的政治建设:演进、动因、方略〔J〕.理論探索,2018(02):51-58.

〔20〕刘红凛.政治建设、组织力与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党的建设三大新概念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74-79.

〔21〕钟宪章.旗帜鲜明讲政治——论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体系〔J〕.理论导刊,2018(03):10-14.

〔22〕吴林龙.习近平关于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6):36-41.

〔23〕胡洪彬.习近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论析〔J〕.探索,2017(06):184-192.

〔24〕肖贵清.试论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28-32.

〔25〕沈传亮,武圣强.如何理解新党章提出的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要求——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和魂〔J〕.中国纪检监察,2017(24):12-13.

〔26〕刘宝东.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加强党的政治建设〔J〕.理论视野,2020(03):60-64.

〔27〕王 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党内法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论析〔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05):18-24.

〔28〕祝灵君.“两个维护”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J〕.人民论坛,2019(25):19-21.

〔29〕李君如.在新形势下着力增强“四个意识”〔N〕.湖北日报,2017-07-05(11).

〔30〕洪向华,张 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0(04):17-25.

〔31〕许耀桐.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问题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8(05):1-7.

〔32〕刘红凛.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抓手与根本保障〔J〕.求实,2017(12):4-14.

〔33〕戴焰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全面推进机关党建工作〔J〕.党建,2018(11):14-15.

〔34〕宋雪峰,姚善英,赵倩莹.上海高校党组织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J〕.党政论坛,2020(06):30-32.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