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丽娜 ,田友清 ,丁 平 ,王 虹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7;2.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学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工作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其中包括“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持续更新并推进课程标准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2]。由于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职业,因此高职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本文以高职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策略。
通过查询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或中等医药学校网站,发现凡涉中药类专业(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中草药种植等)均开设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通过查询亚马逊图书网,发现高职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相关教材有3个名称,5个出版社参与出版,除了传统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外,还有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等参与出版,且适用专业各异。这不但影响相关院校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教材的科学选用,还因编者多处兼编,影响了团队的培养和教材的质量。通过对比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虽然都是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编写,但两者体例差别较大,特别是章节内容及项目。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就没有统一的教材编写体例。
在课程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各校乃至各专业开设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的课时均有不同,多则108学时,少则72学时,教材、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均不同,考核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统计,我国有制药企业7 866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2 000余家,这些企业均设置中药制剂检测岗位,即质量控制(QC)岗位,以控制中药制剂半成品、成品的质量。作为监督管理制药企业药品质量的三级药品检验所(国家1所、省32所、市294所),均设有中药制剂检测室,以检验、核实制药企业的中药制剂质量[3]。截至2017年,我国有各级中医医院3 695家,中医医院药剂科基本都设有制剂室,通过制备有特色的医院制剂以满足临床需求,故均设有中药制剂检测室,以检验、控制医院制剂的质量。各级各类中药制剂检测岗位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据统计,全国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高职院校有32所,开设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6所。另外,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也开设此课程。初步估计有10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包括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开设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而现阶段由于没有国家级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导致全国涉中药类专业(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中草药种植等)的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的名称、课时、教材、内容、评价等均有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可见,各类中药制剂检测岗位均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的中药制剂检测技能型人才与岗位要求尚有一定距离。通过制定基于中药制剂检测岗位能力标准的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不但可以规范课程教学,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且能规范企业中药制剂检测岗位的用人标准,保证岗位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也将有助于找到校企对接的途径和方法,构建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方案,把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科学设计调研问卷,选择10余家中药制药企业和药品检验所,调研中药制剂检测岗位,包括功能分区、设备仪器配置、工作流程、检测技术、检品类别、检验依据、单元工作内容、毕业生工作情况、常见的管理问题等,然后进行汇总归类,综合分析,找出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与具体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脱节的问题点,并分析相关原因。
在中药制剂检测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对各单元工作内容和任务逐一进行分解,明确工作对象(具体药物)、专业技能(各种检测技术)、工作要求(工作结果)等,并分析出对应的人员素质、知识、技能要求。
在工作任务分解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编订若干个代表性工作任务,细分相应的职业能力,但应避免“任务化”使课程内容狭隘、片面,学习任务必须根据核心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制定,并且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达到职业化培养目标。结合相关文献和岗位能力标准制定中药制剂检测岗位能力标准。
工作过程系统化,即工作主体通过对真实工作过程中诸多环节和各任务进行归纳、概括等优化处理之后,使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借鉴性和迁移性,且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过程组合体。对于具体课程开发,就需要始终贯穿如下的逻辑主线:工作过程分析—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学习与工作任务的实施[4]。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模式的特征,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结合相关文献,制定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的技术路线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中药制剂检测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制定路线
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的技术路线和模式,依据省教育厅发布的课程标准格式,制定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对完成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序化,设计检验前准备、中药制剂鉴别、中药制剂杂质检查、中药制剂常规检查、中药制剂卫生学检查、中药制剂含量测定、中药制剂综合检测等项目,并分解工作任务。
将开发的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应用于教学,并结合岗位能力标准对培养的学生进行评价,且在实习就业中进一步检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基于药检所、中药制药企业的中药检测岗位工作任务和对人员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制定中药制剂检测岗位能力标准。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接中药制剂检测岗位能力标准,制定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并应用于教学不断改进完善,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药制剂检测人才提供保障。
通过研究,将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与中药制剂检测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以提高学生的中药制剂检测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为制药企业培养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