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462300)陈军辉
内踝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多发关节内骨折,会影响踝关节稳定性和完整性,导致功能障碍、踝关节脱位,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多采用手术复位骨折部位治疗,但是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对手术效果及愈合情况具有一定差异[2]。克氏针钢丝张力带能固定骨折块,效果明确,但长期活动后克氏针易逐渐松动旋转,导致骨折块移位,刺激周围组织与神经[3]。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能更合理固定骨折块,且钛缆具有良好抗拉力,能改善束缚力度,减少对其他组织刺激,促进骨折愈合[4]。本研究选取我院内踝骨折患者70例,旨在探讨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踝骨折患者70例(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56岁,平均(39.56±8.19)岁;病程2~9d,平均(4.65±1.28)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1例,直接暴力8例,扭伤6例;骨折Lange-Hanson分型: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9例,Ⅳ型8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57岁,平均(40.24±8.24)岁;病程2~10d,平均(4.81±1.32)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2例,直接暴力7例,扭伤6例;骨折Lange-Hanson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Ⅲ型10例,Ⅳ型7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内踝骨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等原发性踝关节疾病;复杂性踝关节骨折;既往踝关节手术史或骨折史;开放性踝关节骨折;伴有其他部位骨折;陈旧性骨折;术区有皮肤病影响切口愈合;手术或麻醉禁忌证。
1.3 方法 两组均行踝关节CT三维重建、X线平片、血液生化检查等术前检查,并给予石膏固定患肢、止痛消肿等对症治疗;若术区出现压力性水泡,则抽取水泡液,采用75%酒精湿敷,水泡结痂脱落后行手术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留置导尿管,于患侧大腿近端处给予气囊止血带,进行充气止血,维持压力为70kPa;做纵向切口于外踝骨折处,将骨折端暴露,并复位骨折外踝;采用2枚克氏针对骨折块进行固定,于内踝骨折近端处钻骨孔于胫骨内侧骨皮质下;穿一钢丝于胫骨内侧骨孔,且呈8字形至克氏针尾部,拧紧钢丝,经C形臂透视下观察到骨折内固定及复位满意,并于踝关节应力位下观察脱位、稳定性,将克氏针尾部折弯,并剪断多余部分及钢丝结远端钢丝,贴附钢丝于骨质处,止血、冲洗、缝合切口。
1.3.2 观察组 采用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体位选择、麻醉方式、骨折处理、内踝切口及复位均同对照组;选择长度合适的腓骨下端外侧锁定钛板,并将其铺于腓骨下段,拧入锁定螺于骨折线上下端进行固定,于C形臂透视机下观察复位骨折良好,且内固定牢固,并逐层将切口缝合;以内踝骨折处为中心做纵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暴露内踝骨折部,清除血凝块,冲洗关节腔,复位骨折块后采用2枚带孔金属骨针对骨折块进行固定;钻骨孔于内踝骨折近端胫骨内侧骨皮质下,并穿钛缆于金属骨针尾孔,将其呈8字形穿过胫骨内侧骨孔,采用线缆收紧器将其系紧,并用线缆锁扣钳将锁扣卡死,C形臂透视机下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达到满意效果后将带孔金属骨针尾部进行折断,并剪断远处钛缆,并于踝关节应力位下透视观察踝关节脱位、稳定性等异常情况;止血、冲洗、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止痛消肿治疗,并及时换药;术后第2天进行屈伸功能锻炼,但不负重;术后2周可拆线。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愈合时间)。②术后3个月两组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估,包括自主活动、支撑情况、步行、稳定性等内容,总分0~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一般,<50分为差。优、良计入总优良率。③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愈合情况,采用踝关节Kofoed评分标准评估,总分0~100分,其中疼痛0~50分,功能0~30分,活动度0~20分,分数越高,愈合情况越好。④两组并发症(张力带断裂、张力带脱套、骨针或克氏针松动、内固定物刺破皮肤)发生率。
附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附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愈合时间(周)观察组 35 106.58±12.95 156.35±25.74 6.25±0.78 6.78±0.42对照组 35 109.54±13.41 162.32±24.79 6.37±0.82 6.92±0.47 t 0.939 0.988 0.627 1.314 P 0.351 0.327 0.533 0.193
附表2 两组Kofoed评分比较(±s,分)
附表2 两组Kofoed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疼痛 功能 活动度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 35/34 43.56±2.56 46.25±2.35 22.56±3.87 26.32±3.14 14.25±1.52 17.25±1.36对照组 35/33 40.25±2.47 43.74±2.41 20.12±3.45 23.14±3.41 12.04±1.60 15.21±1.42 t 5.505 4.316 2.784 3.973 5.924 6.006 P<0.001 <0.001 0.007 <0.001 <0.001 <0.00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术期指标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踝关节功能 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94.29%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Kofoed评分 两组均随访6个月,3个月内两组均无脱落病例,6个月内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Kofoe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4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1例张力带断裂,对照组3例张力带断裂、2例张力带脱套、2例骨针或克氏针松动、1例内固定物刺破皮肤。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
内踝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所致,发病率较高,踝关节稳定性与完整性对足部活动与负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积极解剖复位治疗[5]。但内固定效果会影响愈合,骨折块易发生位移,甚至阻碍踝关节功能恢复,诱发创伤性关节炎,降低预后效果[6]。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骨折踝骨牢固,能促进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但克氏针易旋转松动,会导致再次移位;且钢丝柔韧性、可塑性均较差,无法精确掌握其打结力度,且表面不光滑、松动滑脱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刺激性,引发疼痛[7]。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Kofoe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操作简单,无需折弯针尾部,而钛缆柔韧性、可塑性、抗拉力均较强,能较好贴附于组织,并采用专用器械打结收紧,力度掌握容易,能有效避免打结力度不均匀,引发其断裂、松动、骨切割[8];同时带孔金属骨针尾部针孔环绕钛缆,成为一体,能有效避免钛缆滑脱,保证张力带加压固定骨折效果,并避免带孔金属骨针滑脱松动,有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促进愈合[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2.86%(P<0.05)。钛缆锁扣表面光滑、体积小,能在合理固定骨折块基础上减少刺激周围软组织及神经,改善束缚力度,减少内固定刺破皮肤、滑膜炎、局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发生,避免切割骨质,导致二次损伤。术中应重点恢复踝穴正常解剖关系,并对其轮廓完整性、关节面平滑性进行评估,保证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能提高踝关节功能,改善愈合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