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风林,徐玉丽,张志娟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当今的医学教育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及时优化更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以往老旧的教学措施,不单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摒弃以前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着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及时更新各大医院的康复治疗实训方法,让学生在扎实、灵活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人们对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理解和总结,称之为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学的整体认知和观点。教育理念不同,教育方向、目标、教学、措施就都有很大的差异性。综合考虑康复医学的特征,我们认为康复科的一般性理论和实训内容相差很大,和一般性理论相比,实训内容所占课时相对多一些,所以,就需要改变以前“大教室上大课”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及特征,在实训中心组织“人人参与、互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1]。当前,国内各高校关于康复实训标准还不统一,且国外康复实训相关的教学方法也不适合国内的教学实践状况。专家考察了丹麦、德国等国的康复医学课程,和昆明医学院、南京医科大等高校进行了学术交流,然后参考世界物理治疗联盟的相关标准,修改了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大纲,强调一定要增加实训时间、丰富实训内容,减少“作业治疗学”“物理治疗学”的理论课课时,并且要增加实训课的课时,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从以前的1∶2.5调整为1∶1.2,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调整,显著增加实训课的课时,修正之后的教学大纲更加重视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参考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以及整个学科的发展状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让课程设置得以进一步优化,科学调整教学时间,争取将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逐渐调整为1∶1,进一步突出培养、强化学生康复治疗实践能力[2-3]。
康复治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康复治疗师,而非康复医师,也就是说要培养可以适应临床工作实践的专业人才,这需要毕业生既要有过硬的康复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全面、扎实的临床康复技术[4]。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各高校要将附属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引进”教学课堂中,邀请他们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与此同时,专职教师要积极配合。和专职教师相比,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更能够胜任实践教学这一工作,因为他们既掌握了娴熟的康复技术,又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大量课本之外的重要实践知识用模拟、演示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康复治疗师不是专业的教师,他们在讲课时,可能经常会存在主次不分明、课堂实践掌握不好等问题,为了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规范,以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与大纲脱节的现象,在上实践课之前,康复治疗师要和专职教师一起备课,讨论交流教学重点内容和相关关键技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使用一些问题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结合我国中医优势,在一起备课的时候,重视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结合临床实践,将现在教学中尚未编入但是却在临床实践中引用较多的技术(例如:颈椎病治疗的“三步五法”技术等)补充到教学实践中,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现代化的康复治疗技术,又可以全面掌握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实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
教学基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质量,不单是要有好的教材和教学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成立一个可以进行“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的专业临床实践基地[5]。自康复治疗专业成立至今,我校都非常重视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在设备、人才、经费方面也是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最近几年,我校的教学基地经过非常科学的发展以及校方持续性的投入,已经成为全国康复医学专业较先进的康复实训室,同时,还和临床医学院形成了互动建设,为学生的实习、见习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现在,康复实训室由三个场所构成。一是作业疗法(OT)实训室:一共有三个功能区,OT区主要用于训练患者上肢的精细动作;日常生活活动(ADL)区主要负责训练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矫形器区主要是用于制作简易的训练支具。二是物理疗法(PT)实训室:实训室不仅有以前的肌张力训练设施、平衡能力训练设施、步态训练设施及各种物理因子治疗设施,也有现在最前沿的悬吊训练系统(S-E-T)平台,院校的附属医院是当地的S-E-T悬吊训练技术培训中心,培训能力非常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很好地掌握最前沿的S-E-T悬吊训练技术,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和就业范围。三是职业康复实训室:现在兼有制作矫形器、步态训练等功能,日后,将增加康复评价和相关的训练器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利用齐全的训练器具,更加直观、生动地为学生演示。实训环境和临床实践环境非常相似,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很多实用的实践技术,很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
就我校而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学课时有限,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师演示为主,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缺乏,技术掌握不够娴熟。另外,教师了解到很多学生有学习康复治疗技术的要求。实践技术的练习和掌握是“由生到熟”的过程。熟练掌握康复实践技术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反复练习,单靠几节实训课是肯定不够的。所以,针对康复专业的学生,我校增设了“课下辅导时间”:康复实训中心在周一、周三晚上对康复专业的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实训室反复练习,加深对康复技术的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教师也可借此机会一对一地辅导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康复训练技术,学生通过增设时间段到实训中心练习,提升了自己康复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思考教师传授的操作方法,利于发现问题。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实践机会的增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康复实践技术,日后到临床实践的时候,可以更顺利地开展相关工作。
以前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重视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模式的使用,忽视了讨论教学、启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使用;过于依赖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6]。考评康复治疗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依赖的是学生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了康复训练技术,整个考核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康复训练技术的熟练程度[7]。为了很好地避免以前出现的技术掌握熟练但是不能熟练应用及教学与实践脱节等现象,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深入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结合具体案例,学生扮演患者,将康复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整个过程较为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康复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也可用“临床模拟”的方法考核实训内容,在不同的案例中,设置使用不同的技术,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不同的技术进行阐述,最重要的是要用演示的方法“诠释”技术关键点。学生在最接近临床实践的环境下进行考核,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掌握学生的技术学习状况,也非常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训练弱项技术。
高校要明确自己康复治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实训课程。假设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会使学校实训基地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还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交流,准确掌握实训进度,为后期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深入探索、积极改革康复治疗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而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教学有着很强的特殊性,教师不能只依靠以前的教学模式,要在切实提升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医学教学的需求。各高校要不懈努力,积极与医学技术发达的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早日获得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世界作业治疗联盟(WFOT)等权威机构的认可,为康复医学的发展输送充足的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