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锋 冯源
(1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100124)
(2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1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是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2]。终身教育通常意义上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涉及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3]。而在将“终身教育”理念引入教育体系的实践中,成人教育通常会作为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先导。因此,本文所指的“终身教育”是学历教育后面向成人的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两方面内容。
自2020年1月以来,新冠疫情影响着各行各业的运行与发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其中包括终身教育领域。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面向成人的学校、培训机构等学习场所开始关闭,学习者必须开展在线学习或进行自学;金融上的重创导致失业率增加,学习者面对繁杂的生活压力无力学习等状况越来越普遍;社会人士基本素质的不足因疫情的出现越发凸显而亟待解决。可见,终身教育的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促进新环境下的终身教育发展,2020年4月,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联合发起、组织以“疫情下的终身教育研究:反思与展望”为主题的首期终身教育研究云论坛,以反思终身教育在疫情下的实践不足[4]。随后,由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举办“全球大学特别对话:新冠疫情下的大学在线教育及展望”在线会议,共商疫情下的终身教育挑战与变革[5]。
要想实现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疫情下的终身教育实践中,各终身教育主体积极推出各类线上活动,呈现了内容丰富且多维、环境氛围轻松愉快、技术支持持续进步的局面。这些实践也为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因此,笔者从实践探索出发,探讨了新冠疫情下终身教育实践的特征,并提出了新冠疫情下终身教育的新形态,以促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健康发展。
根据艾媒咨询关于“2000年至2019年中国终身教育行业市场热度示意”的调查,虽然2016年线上终身教育服务开始爆发式增长,但因线下终身教育服务的交互性更强,从2019年起,线下服务的热度逐渐回升,线上服务的热度则快速下降。笔者结合疫情期间终身教育实践,筛选了5个新冠疫情下的终身教育的典型实践,同时将其举办方、教学模式、内容范围、课程主题及其针对群体进行整理并归纳其特征(表1)。
由表1可知,根据举办教育活动的场所进行划分,有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东开放大学、青岛市市南区居民终身学习社区等。根据地域划分,有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青岛市市南区居民终身学习社区教育等。根据终身教育内容进行划分,不同类别的不同平台举办的活动的类型不同、获取学分的方式不同,学习者若想参加不同平台的活动或课程,则需要注册多个平台账户,并参考不同的学分计算制度。同时,每个活动或平台针对的学习者群体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学习。具体来讲,这些终身教育实践具有以下特征。
在教学模式方面,各终身教育举办方在疫情期间开展的各项终身教育活动均采用了线上的教学模式,同时,多数活动采用直播课堂、课程点播等多种方式促进终身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年初疫情突然爆发,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度以及教育者对工作的需求度,社会对于教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需求大幅增长,因此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对于线上授课、线上学习的接受程度极大提高,这种线上学习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线下教育模式被动且快速地向线上教育模式转移。
表1 新冠疫情下的终身教育实践案例
在疫情背景下,终身教育的教学内容多维且丰富,更多针对成人的通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方面。各终身教育主办方融合了不同主题,其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针对湖北地区学员的课程需求,将首期10门课程内容聚焦疫情期间时政经济、科技前沿、在线教育、公共管理、产业经济等重大问题。哔哩哔哩APP则设置抗击肺炎专栏,为广大人民了解时事政治、防疫状态提供平台,同时为自愿提供、普及基本防护知识的讲师搭建了可行平台。此外,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搭建慕课、数据分析、SPOC和“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并且正在尝试“克隆课堂”,将清华大学138门课程与全国7所高校的5901名学生同步克隆共享[6]。
同时,终身教育的学习者相比学校中的学习者会面临来自更多方面的生活压力,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缓解这些外在压力,能够参与终身教育课程的时间比较碎片化,这也就导致其选择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资源的时间较少。因此,终身教育的学习者可能更多地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清华大学推出的“雨课堂”系列正是迎合了终身学习者的群体特征,围绕着课程主题进行宣传,为推进终身教育、满足学习者需要起到了引领作用。
“青岛市市南区居民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居家在线学习通过建设数字化终身学习网,依托自主建立的线上教学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引导、鼓励居民居家在线学习。还结合疫情以及本着舒缓居民心情的目的,举办了“宅家悦学,战疫必胜”厨艺篇活动。
疫情期间,虽然一些需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平台多次出现了崩溃的问题,如以问答社区为业务类型的知乎平台、提供各类优质终身教育资源的哔哩哔哩平台等,但多数平台都积极并及时地采取措施修复出现的问题,做好网络安全实时监控与维护,全力维护平台运行稳定性。各级各类、各领域的终身教育机构或平台积极建立教育内容的衔接,开启对接模式,共享线上资源,推进融合功能。
线上教育确实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通过线上渠道养成持续性学习的习惯,保障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终身教育云平台及相关联合平台的功能迭代和用户增长,推动了终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疫情发生以来,终身教育的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终身教育实践的特征,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应当从四方面打造终身教育新形态:一是关注与疫情防控等级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布局,二是完善与疫情服务产业相联动的教育内容拓展,三是净化与疫情舆情控制相配合的教育环境演进,四是探索与疫情常态化相符合的教育技术突破。
1.增加疫情匹配指数,保障教育安全
如今随着多数地区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清零,疫情防控等级相应下调,许多地区开始开展复学工作。其中由于老年人群的手机、互联网普及率相对其他阶段人群来说较低,所以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教育多是线下教育。一方面,一些疫情防控等级较低的地区确实可以根据社区疫情防控情况开展线下社区教育,但防控等级较高的地区若采取线下社区教育,则可能会导致疫情的波动甚至反弹。另一方面,随着无症状感染者的病例越来越多,隐形的危险越来越大,此时终身教育机构或平台采取线下教育模式则具有一定的风险。即使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要在时刻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终身教育。因此,根据疫情等级,在防控等级较高的地区,终身教育活动及课程举办方可以招募志愿者,发放有关线上教育的宣传指南,可以采取公告栏张贴或挨家挨户张贴等形式。
2.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效率
根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终身教育线上学习形式偏好分布”的调查,.“专栏/课程”(占65.9%)、“Live/讲座/直播”(占60.0%)、“问答/咨询”(占51.9%)是比较受青睐的线上学习形式。因此,终身教育云平台可以增加直播课程的互动环节,或者提供课程讨论区,并进行随堂测试、教学质量评估等,以提高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性,确保教学质量。
3.完善学分累计制度,衔接教育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7]。青岛市市南区居民终身学习推出“学分银行”的在线学习制度,提供各类线上课程,并承诺疫情解除后,学习者可凭借学分参与市南区社区教育学院线下课程的学习[8]。该制度借鉴了银行的积分兑换功能的特点,立足社区实际,为终身教育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学分获取方式。终身教育事实上包含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的教育,但是目前各个阶段教育之间是割裂的。各终身教育机构和平台可借鉴该学分累计制度,打通各机构、平台之间的边界,把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课程从始至终贯穿起来,使得各平台、各阶段的学分可以相互、连贯使用,方便学习者获得相应资历。
4.支持特殊群体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疫情期间虽然需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些无法使用电子设备或者网络的学习者无法完成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的缺失进一步导致其学习的停滞。一方面,终身教育机构或平台可以通过线上的新闻媒体、平台代理商的推广、联动沙龙活动及线下实体门店活动等多种方式推进下沉市场的终身教育,开拓该市场的用户资源。另一方面,下沉市场学习者的偏好与一、二线城市的学习者需求不同,前者更偏向以低价格、高性价比为前提参与付费课程,更青睐易理解、偏实用型、更生活化的内容。因此,针对其进行的市场拓展也应适应特殊群体的学习条件和习惯。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职场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提升,终身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应与个体、社会的需求相匹配。疫情期间,终身教育不只关注提升个体的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其身心健康,更要聚焦公民基本素质的提升、生活技巧的汲取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笔者认为,终身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至少可以扩展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加大身心健康教育,倡导个体的全面呵护
人的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身体健康教育方面,各终身教育研究所、社区等机构可以发放线上或线下的防控指南,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做到及时更新内容。再如,普及肺炎的传播方式、戴摘口罩的详细方式、消毒密切接触物的详细方式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提供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预约心理咨询。其中对于心理问题严重、持续时间久或处于发作期的高危人群,则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线下预约心理咨询,确保健康教育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2.加强基本素养教育,促进公民的素质提升
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推出的首期10门课程,聚焦疫情期间的时政经济、科技前沿、在线教育、公共管理、产业经济、心理辅导、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重大问题[9]。笔者认为,只依靠社会机构辟谣的事后手段不能及时、有效地提高公民素养,公民素养类课程的讲授作为事前手段,应当与事后手段并行。同时还应当增设包括公民普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为学习者传递正能量。
3.增加生活技巧教育,激发居民的深层潜能
自疫情发生以来,居家学习或工作成为常态,一些上班族对于居家生活技巧缺少一定的经验。终身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厨艺技能、家务技能、养生等居家必备的系列课程,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体验快乐、舒适的居家生活,充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尽力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缓解其职场上的疲惫,激发其多维技能的深层潜能。
4.增设生态文明教育,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随着垃圾分类措施的实施,终身教育机构或平台应当在增设防疫卫生垃圾处置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强化普通垃圾分类意识的课程,确保绿色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课程可以强调防疫卫生垃圾与普通生活垃圾要两手抓,也要将垃圾分类技巧宣传到位,从而督促公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面向生态文明的终身教育路径,并以此为契机探索终身教育的转型。
在信息爆发的时代里,在无用信息的充斥下,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建设社区教育环境,提高学习力
随着终身教育的逐渐深入,并根据疫情发展的需要,以社区、村落为单元的线上学习环境逐渐在发展,每个社区或村落都要培育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归属感与体验感。同时,将学分累计制度作为社区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学习者学习,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力。
2.促进学习环境设计,提高吸引力
一是将学习环境娱乐化、社交化,发展教学、娱乐、社交网络三者相结合的新型终身学习云平台。二是以内容的全面化、精细化、系统化为主打策略,将课程以“学科式”“主题式”“场景式”的凸显内容特色的设计呈现给学习者。三是突出社区文化氛围,把学习者熟悉的居家生活环境的各种元素融入学习环境中,吸引学习者来学习。
3.加强学习环境治理,提高监管力
一方面,在学习环境中,减少无关信息的发布,尤其是一些广告信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定期对学习环境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受到攻击,对学习者造成不良影响。最后,信息传播平台或群主要遵守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定,提高自我监管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与学习者生活场景的融合正在进一步提升,而技术的优化以及人员的优化可以方便终身教育学习者筛选优质的教学资源,过滤劣质的信息噪音。笔者认为,针对教育技术的更新与优化,可以从物力、人力和场景三方面着力。
1.加大技术应用投入,提升平台效能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线上平台卡顿、崩溃的现象会得到解决[10],结合B/S网络管理结构及AT45DB80芯片、ASP.NET处理器、MOSI单片机等设备可以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11]。同时,关于难以盈利的问题,可以利用AI赋能在降低平台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平台使用效率,从而改善用户体验,保障用户留存率。技术的开发、投入与使用是解决平台各大问题的根本。
2.增强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专业保障
终身教育机构或平台应聘请为教师提供技术服务的人员以及专业平台维护技术人员,为创建支持图文的直播课程、设计课程问答社区、平台宣传运营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进而推动无障碍的终身教育学习。但是,技术更新快,需要对技术人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才能做好专业保障。
3.发挥新兴技术优势,提升服务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运用以下两种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一是自适应学习技术。该技术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历史学习情况,记录、挖掘学习内容,并深入分析其优先级[12]。二是混合推荐算法技术。该技术能够基于学习者个体的知识结构及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者的位置、学习时间、兴趣偏好、社会关系等多维情况,为其动态定制符合学习需求及兴趣的学习计划,从而实现个性化的终身学习。
新冠疫情以来的教育实践为终身教育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终身教育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与技术的融合上,都展现出新的面貌。终身教育实践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与成果。
如今,个体人均寿命的延长及其精神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社会对个体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均在不断促进着终身教育的发展,使得终身学习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必将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不断在理论中去升华,形成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