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意义及路径

2020-12-12 21:57王少华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教育

王少华

(南京秦淮开放大学,南京210000)

教育部等九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按照这一要求,有必要对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先行,为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提供实践支撑。这既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又能推动社区教育创新发展,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区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的界定

中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在国家改革开放后,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在充分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从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在试点后逐步发展起来。当时就如何正确界定社区教育,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其界定也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虽然表述不同,但其主要观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一致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曾对社区教育进行界定:“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1].。可以说这一界定在现阶段也是最为权威的界定。

社区治理是社区形成后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来的。社区治理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协调社区范围内存在的组织机构,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正式的或约定俗成的非正式的社区公约、约定、规范等,通过协调各方关系、规范言行用语、组织活动等对社区共同利益的事务实行有效管理,推进社区发展进步,达到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之间友谊之目的。社区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含义:一是主体呈现多元化。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治理的主体也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在政府之外,还有企业、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等在社区有影响力的单位,甚至有影响力的个人,彼此之间均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协作关系。政府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其相互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并共同决定和处理社区公共事务。二是目标呈现具体化。社区治理的目标要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既包括特定的、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要关注培育、改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正式的、非正式的社区制度规范,以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让居民对社区治理产生认同。三是内容呈现扩大化。社区治理的内容涉及社区的方方面面,关乎社区所有成员的切身利益。既包括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又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还包括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社区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与时俱进地增加新的内容。四是方式呈现人性化。社区治理既有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面,又不能完全依靠行政管理来实施治理。因此,其权力运行方式不可能都是自上而下的。要让社区居民从内心接纳和认同目标,进而自觉自愿采取共同行动,达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高质量和高效治理[2]。

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和管理,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素养与社区治理的实施效果也一定呈正相关。在这一问题上,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所具有的共性是无疑的。因此,发掘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价值,是深化社区治理、走内涵发展之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

二、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意义

(一)社区教育有利于促进居民精神层面的引领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同时,人们的思想水平也需要同步提升。在我国向现代化幸福生活迈进的过程中,居民对提升自身素养和社区治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对精神层面上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居民,是以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因此,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4]。.

(二)社区教育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社区治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政府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不能采用从前那种大包大揽一切的简单方法——自己辛辛苦苦,居民还不满意。要抓住主要矛盾,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和路径把社区事务、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更多的交给社会组织、民间、个人来决策和完成,形成社区的事由社区的人来管、来做。社区教育为社区成员提供实际学习的机会,让居民在社区中得到成长,对社区的认识得到提高。同时,社区教育培养了大量社区干部和社区积极分子,为社区有效治理奠定了基础。社区教育的实践让基层社区干部真正领略了社区教育的风采,并且在工作中受益,对社区治理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更能准确地通过自身工作职能的转变来提高工作的质量。可以说,社区教育的实践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方向[5]。

(三)社区教育有利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教育为社区治理提供服务支撑。社区组织、居民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等各类社团主体组织参与的社区教育服务,比政府部门为主体组织的活动显示出更多的优势。这类教育服务往往能从社区居民自身出发,了解群众需求,比正规的组织更“接地气”、更亲民、更具有活力,更能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社团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密切,服务理念、方式、方法更容易被认可。所以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利用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助力社区治理,更能提升治理效果和质量[6]。

三、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一)提升居民整体素养水平

社区治理的有效或高效实现,需要广大居民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及与之相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社区的治理,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人的建设依靠教育,社区教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社区教育呈现出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的特点,其教育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社区教育是我国在追赶发达国家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几十年间急剧转型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已经快速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丰裕社会等诸多特征。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生产、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人们从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都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社会已经到了过去人们常说的“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的境地,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社会成员的人心。而社区教育能够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需求。比如,针对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针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针对老年人群的老年教育等,采用的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社区教育能够促进社会不同群体的社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对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向善向上的人生心态,有着积极影响。社区居民素养的提高,能为实现社区有成效的治理提供最为基本的保障[7]。

(二)培育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社区治理,并不是简单的事务管理或为居民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实际上更多的是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过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旦建立或形成,对社区就会产生依赖感,就会关注社区的发展,关注社区的人和事,从而产生主动参与意识、乐于服务奉献意识。社区教育服务于社区、扎根于社区,最为贴近百姓学习、生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才艺表演、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社区学习、培训、展示活动,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理解和信任,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扶持,有效减少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血缘、不同民族人群之间的文化冲突,建立起从陌生人社会转向熟人社会的和谐共生社区。通过教育,达到引领居民思想,凝聚居民人心,集聚精神力量的目的[8]。

(三)助力社区组织化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涌向城市,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社会的个体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社区作为基层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居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家园,也是社会矛盾最易爆发的热点地方,由此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挑战。因此,良好的社区治理生态环境的形成直接关系到社区的长治久安。日趋复杂的基层社区加大了社区治理的难度,需要更多的专业经验,需要社会各方权力的介入和通力合作,这就需要制度与组织的重新整合与构建。而社区已经存在的一些社会组织是以非盈利为目的、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从事着公益事业的志愿团队、组织或民间协会、民间团体,在政府与市场之外,起着沟通社会主体之间信息、缓解社会利益冲突、协调各方利益或行为的“第三方”作用,成为推进社区有效治理的重要力量。而社区教育在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社区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建立完善了县(市、区)级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民学校三级办学网络,正在为社区积极做好教育服务工作。广泛建立起来的社区居民学校,扎根在社区之中,在县(市、区)级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将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协调、调动起来,共同加入到社区教育“战斗序列”,并发挥其特长作用,通过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兴趣教育、文体娱乐、休闲活动等,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大幅提高了居民在社区层面的组织化程度,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纽带、协调作用[9]。

(四)增强社区管理功能

随着社会治理的主体和空间下沉,社区治理成为社会治理最“接地气”的直接载体和基本单位。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问题都会在社区层面表现出来。而社区教育直接面对居民,可以通过协商、对话、沟通、议事等形式,指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引导居民自愿组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多种志愿服务、互利互惠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结成社区网络,成为公共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促进社区治理中社区各类组织或团体间的互动。通过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促进社区居民公共规则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将矛盾和纠纷化解于基层,维护社区稳定,提升社区治理效益[10]。.

四、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路径

在推进社区治理中,社区教育在居民素质培养、社区参与意识、社会组织培育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社区教育,使之更好地融入社区治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以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多方协同治理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中我们看出,党中央对社会治理目标意境高远,要求非常明确,人性化地将政府原有的行政权力适当弱化,还管理权于民,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一切为民”的宗旨。事实上,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价值的共同点都是为民,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在社区。社区教育本身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和进行的,从社区居民自身出发,了解群众需求,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且与社区内相关单位、各类团体、民间组织都有密切的关系。社区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在社区非常特殊,特别适合承担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多方协同治理的角色,组织相关部门以及社区来共同拓展新模式,实现共同教育、共同治理的目的[11]。

(二)发挥社区居民学校作用

社区居民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阵地,是社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各地社区居民学校运转的现状来看,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借助于加强社区治理的东风,让居民学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可针对社区人员紧张的现状,为居民学校聘请社区内有教育背景,且事业心、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相对比较强的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担任学校副校长,并在社区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居民学校日常工作,为居民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让社区富有人文气息,使社区成为居民休养生息的居住场所和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服务社区建设,通过宣传、动员等方式,组织居民学校学员理性表达对于社区环境、治安等公共事务的需求、建议,有序组织学员参与社区矛盾纠纷、环境卫生等事务的处理[12]。

(三)以社区教育育人功能推进社区治理

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中最基本的主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实现社区.“善治”.“自治”的前提和基础,而社区教育的功效在于育人、铸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规范了社会所赋予的价值秩序和行为规范。近年来,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与社会阶层的矛盾,社会不信任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这种状况,采用多种途径从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上培养居民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使人们达成社区共存、共享、共治的愿景。二是培养共同的道德规范。“为政以德”是儒家的基本治国理念。通过社区规范、家风的制定,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睦邻教育等路径,形成社区良好的风气。三是培训技能。社区居民往往在生活中遇到转岗或下岗失业,用教育的方式培养这部分人的再就业能力,是将教育服务落地生根的最好方法。社区教育要培养居民(如新市民、转岗下岗人员、妇女、残障人士等)生存、生活的各种能力,让居民在社区教育提供的服务中,不断掌握和形成生存、生活、工作的能力.[13]。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需要明确社区教育定位、树立社区教育治理理念,更需要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应根据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内容需求,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社区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加大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系统化培训的力度,提升社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社区教育的最大的特点是“有教无类”,其服务的对象来自社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人员构成相对复杂。由于需要融入治理,对管理的要求特别高,需要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社区的要求。且管理工作不同于单纯的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工作如有特殊要求,可以外聘专家解决问题,而治理工作的融入必须由社区教师来承担。因此,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应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管理理论的学习。通过聘请管理学方面的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并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提高管理理论水平。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可以让社区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实践,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再总结提升。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再回到理论学习、再进行实践探索,这样循环往复,就能不断提升社区教师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从社区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可在高校中设置社区教育专业,在开设的社区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中,加大管理类课程的份量,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层面的社区教育专业人才[14]。

(五)以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助力社区治理

目前社区一级虽然没有单独建立社区教育网站,主要使用市级或县(市、区)级的社区教育网站,但丰富的资源及独立的网页完全能满足社区的需求。且如果社区有特殊需求,上级社区教育网站也会全方位提供服务。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进行融合,通过助力或参与上级社区教育网站构建,完善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同时,开辟网上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助力社区治理。传统社区治理模式下,社区的工作往往是单向、单点、单时,经常会出现“敲门无人应、说话无人听”的尴尬状况。同时,由于社区组织工作时间与一些企事业单位重叠,导致上班族群体办理社区事务难、居民与社区的沟通渠道少、居民共建自治社区的参与面不广等一系列问题。社区教育网络的使用,方便了居民的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和居民的零距离对接。社区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和居民在线上交流,借助社区教育网从小事入手,通过经常与居民谈心交流,及时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需,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改变以前居民有事“跑断腿,磨破嘴”的现象。社区还能通过社区教育网站将社区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社区中典型的人和事(社区教育工作者负责提供)、惠民政策办理工作流程等信息推送到网上,还可以就社区热点、难点问题或居民感兴趣的问题组织讨论(社区教育工作者负责),寻求解决路径。这样既方便居民查询和了解社区情况,又能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助推社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15]。

(六)营造浓厚氛围

在我国虽然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国还有相当多的地区尚未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社会对社区教育认识不到位、社区教育体制、机制不顺畅是当前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潜在性、基础性、先导性、后发性的作用,尚未被全面、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有人认为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不如直接发号施令来得快,对于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慢功出细活”“滴水穿石”见效慢的作用不以为然,甚至于错误地认为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没有什么作用,可有可无。这些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各地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典型经验及取得的成果,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16]。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此项工作已经在我国全面展开,尽管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在进行探索,但对于这一课题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还不多见,实践层面的工作也存在着为了“融入”而牵强附会的情况。需要对这一课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充分认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对社会治理的重要贡献,特别是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润物细无声”的价值。任何急功近利或认为社区教育“见效缓慢”的看法都是短视行为。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大胆创新,要将社区教育放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大格局中去思考,从而开创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