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2020-12-14 08:17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素养

王 晶 王 晶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北京 100054)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当前形势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的精神引领下,北京市《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则进一步明确了“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评定不再只关注技术技能,职业素养也逐渐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各级各类高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提升学生综合性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尝试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特点,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成人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一、相关文献数量及分布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国内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文献研究的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检索与分析,将时间设定为2001年至2020年,通过搜索“职业素养教育”得出865条结果,检索关键词“职业素养”共得到10052条结果。在结果中进一步检索发现,与“学生”有关的文献5762篇,继而与“高校”有关的文献973篇,与“高职”有关的文献2544篇,与“中职”有关的文献755篇,而与“成人高校”有关的文献仅6篇(图1)。由此可以看出,从开展职业素养相关研究对象的层次来说,高职占比最大,而成人教育在此方面明显不足。

从文献分布时间来看,2001—2005年职业素养相关文献共158篇,2006—2010年增至1022篇,2011—2015年共3874篇,2016—2020年共4998篇。由图1可见,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均呈上升趋势。

职业素养这一研究主题逐年受到重视的原因,一方面与社会及行业发展对各类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有直接关系,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作为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正如开篇所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而成人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相对缺失的原因与过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有关,当时普遍认为尚未参加工作的学生更需要职业素养教育,而成人高校学员多为在职人员,被默认为已接受过相关教育,因此不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二、相关研究述评

根据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分析,本研究认为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方向:第一种是对职业素养概念内涵的理论性探讨与研究,第二种是对职业素养及教育情况的现状研究,第三种是高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研究

研究职业素养教育首先应该明确职业素养的概念内涵。这类研究理论性强,重视对于职业素养理论基础的探讨,针对职业素养概念进行深入剖析,但研究量并不大,且结论存在一定争议。

根据对以往文献的分析,对于职业素养相对统一的解释是指个体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的总和,也是职业的内在要求和规范的反映。

其中,亓燕[1]将职业素养定义为一种行为规范,是个体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特定工种时所应该具备的技能、心理、精神等,例如职业技能规范、心理追求水平以及精神追求层次等。姜朋明和蔺俊[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而张雅和许南[3]则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转化的要求和规范,是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关于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存在一定争议,主要分歧在于专业知识技能是否应该包含在职业素养之中。对此,也有研究者将职业素养划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认为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指外在的职业技能,是个体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也可以包括职业行为习惯;而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4]。这种划分的依据主要来自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理论。它也是职业素养相关文献中最常引用的理论。即个体素质分为冰面以上的显性部分,包括个体行为、知识与技能,以及冰面以下的隐性部分,包括个体的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和需求动机等。隐性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显性部分,而隐性部分与显性部分相比更难以测量。

虽然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有所争议,但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内涵的构成与职业或行业对个体的要求有直接关联,职业素养是外在要求内化的结果与表现。因此,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职业素养都应得到重视,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值得研究。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根据文献检索发现,现在关于职业素养的现状类研究居多,并且大都集中在对目前各类院校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情况进行概述与简单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不同学者对当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郑永森[5]通过对企业、教师和学生的三方调查,发现在对于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上,学生远低于教师和企业。而傅为民[6]在对1200余名高职学生调查后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职业敏感程度较低、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职业道德的执行力度偏低是存在的主要问题。马联合[7]则调查发现学生职业敏感度低的问题,且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认识与实践好于其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好于其职业意识。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发现高校学生自我评价偏高、职业信念缺失等问题。这都表明在高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十分必要。

2.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笼统模糊,不清晰明确。各类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较为模糊,方向不明确。虽按照各类文件要求有所行动,但实际上存在“简单照搬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未能深入领会其实质”的问题[8]。部分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脱离学校自身特点,与人才培养方案并未有效融合,流于形式,因此很难达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2)重技能,轻素养,课程体系存在缺失。虽然各类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越发重视,然而固有的课程体系很难被打破,以职业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仍占主导地位,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存在缺失。①职业素养类课程建设不足。张雅、许南[9]对湖南四所高等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调查显示,开设职业素养相关课程的专业不足半数,师生对学校职业教育课程情况满意率极低,不足4%,师生普遍认为学校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②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割裂。姜鹏明、蔺俊[10]指出,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定位导致职业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尤其是职业院校更倾向于开展例如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偏重于职业技能提升的相关研究,而忽视了将全面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的研究。张雅和许南[11]认为即使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也鲜少与已有的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大多是额外增设课程,与专业课程缺少衔接,出现断层。

(3)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完整、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也需要相对应的考评机制,而这也是目前十分欠缺的一环。例如,有研究者指出当前高校课程考试过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忽视实操技能,特别是职业素养方面的考评。部分高校中的职业素养课程的考试也存在目的定位不当、考试内容片面、考试方式单调等问题[12]。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考试不能体现其真实水平,对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考核不够。此外,郑添华[13]指出评价机制的缺乏也是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管理不足的主要体现。

3.影响因素分析

部分学者对职业素养和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身。例如,潘蓉[14]认为学生参与职业素养培养动力不足的原因来自于其职业理想不清晰。另一方面归结为高校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忽视企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例如,许亚琼[15]指出,职业素养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很大程度上源于职业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消极态度。

总之,这类针对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是关注已显现的状态、结果,注重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但建议相对理想化,未经实践检验,仅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

国内高校开展的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呈递增趋势。通过整理发现,在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中,提及“课程”的文献.225篇,提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共171篇,涉及“课程体系”的114篇,关于“评价”的132篇。这些都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有关。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欧阳冬梅等[16]指出专业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教师针对所授专业课程开展了实践研究,而思政课程、德育课程、人文类课程也受到特别关注,这可能与课程自身特点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性有较大关联。

2.构建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王红岩[17]提出引导各系、部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刘李娥等[18]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基点,从通识类必修、选修、特色、竞赛课程的构建方面进行了高职通识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梁英瑜等[19]在对该校营销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融合“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新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全方位职业能力。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朱颖[20]提出建构以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设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考核应与学生的职业目标教育结合起来。翟秀军等[21]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特点和经验,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教学过程考核模式。王耀燕[22]构建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强调有针对性地运用评价结果,引导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4.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要对局部、对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而且应形成一套系统的、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例如,王红岩[23]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李远珍等[24]围绕职业素养,构建“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此外,校企合作、现代师徒制等都被认为是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5.其他途径和策略

加强师资培训方面。宗美娟、张成涛[25]提出教师应首先通过培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王斌等[26]探索创新“互联网+交互式”教师培训模式,以提升高职新教师职业素养。此外,还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文学、美育、书法、音乐等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27]。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互通,形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提高其职业素养[28]。

以上无论哪类实践都紧密结合了时代特点,一部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都是职业素养教育落到实地的表现,也为日后新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帮助。

实践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将职业素养相关理论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有益尝试,它们以学校、专业或课程的自身的、特色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实践,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到了实处,不再是纸上谈兵。缺点是一些实践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个性化强而可推广性受到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初具成果,也越来越受重视,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的理论体系,并作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这对于我国高校职业素养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以往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未来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开展还有很大空间。

(一)研究对象范围可以拓宽到各级各类学校

应该改变过去只有未就业学生才需要职业素养教育的思想,把握当下全民职业素养提升的普遍趋势,紧跟国家关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指导精神,充分了解已就业人群及各行业企业对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内在需求,从而给予成人继续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这一问题更多关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职业素养教育可能存在的断层。

(二)加强实践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职业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其价值。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将理论落到实处,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改革力度,通过实践性研究摸索出一套更加完整、全面、系统的有利于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研究方法多元化

在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实践。可以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全面地收集资料,多角度开展调查并进行分析与效果评价等。

总之,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深入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会为高校学生的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帮助与支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素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