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彬
摘 要: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抽象性,使得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质量无法快速提升,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因而,教师需要在化学课堂内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借助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引领学生在不同角度下探索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点,弘扬民族特色,增强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逐步引领学生掌握不同的化学内容,保证教学进度。
关键词:初中化学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0.023
根据新时代下中国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教学要求的转变,教师应践行文化理念,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断在课堂内传承传统文化的特色。因此,教师需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能力与学习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地引入中国元素等文化,使学生在轻松的化学课堂内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化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从历史角度认识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
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文化自信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注重程度逐渐提升。并且,在中国的历史上,关于化学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像是“炼丹术”等内容,对初中化学课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根据化学教材的历史方面引入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锻炼学生对物质的整体学习能力,以实际的文化素养引领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展现不同的化学课堂。
2.从人本角度认识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
著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教学,教育是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基础的判断能力,让学生明白自身行为的内容。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明确化学课堂的意义,以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化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继而由内到外、由浅入深引领学生探究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结合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信心。
3.从环保视角认识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
初中化学教材内不仅包含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还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做了不同的章节内容,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统文化与化学内容结合的教学理念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学生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借助实际问题将传统文化的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进而发挥传统文化的环保价值,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初中化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根据教学内容阐述传统文化
为逐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在课前利用教材内容搜索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并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在课堂内的融入,进而带领学生深度认识传统文化在化学课堂上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且,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引领学生欣赏文化作品,指引学生思考其中出现的化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展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提到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讲解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以具体事物为观察对象进行观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而后,教师可在班级内讲解西汉化学家刘安的内容。他的著作《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实现了铁与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并且这一发现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在宋朝时期炼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是湿法冶金的先驱代表。将“老槐生火,久血为鳞”的化学内容进一步说明,让学生逐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明确事物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挖掘传统文化的多种形式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时代洗礼,所留下的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思想、习俗、艺术、精神遗产等多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借助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带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教师还要以物质在不同著作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明确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代表性金属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以“铁”为代表进行拓展,让学生在文化知识点中掌握金属的性质。首先,教师要说明铁器时代的内容:人们最开始所使用的铁器是根据天空降下来的陨铁打造而成的,陨铁是铁、镍、钴结合的混合物,在当时的情况下比较少见,并且在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对铁的应用比较广泛。而后,教师可将《左传》中记载的“铁”铸刑鼎的内容进行翻译,引领学生通过铁鼎在当时社会上的应用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教师可让学生思考“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继而不斷增加学生对金属物质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借助诗词歌赋实现化学传统文化融合课堂
由于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渐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带领学生掌握化学内容。因而,教师可在化学课堂内借助诗词歌赋的形式引领学生剖析其中存在的化学性质,给予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让学生在诗词内容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化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事物性质的比较增强记忆能力,继而不断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教师就要以诗词内容引领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水资源,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欣赏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是韦应物的“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的诗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思考诗词中在描写水的内容时主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锻炼学生对水物质的学习能力,将H2O 的表达形式重点标注出来,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水与其余物质发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明确“水”的化学内容,发挥诗词歌赋的作用,逐步以诗词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思想,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4.融入传统文化哲学思想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许多著名的思想教育家,他们对学习的观点与事物的处理态度都有不同的认识,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需将化学课堂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联系传统文化作品,带领学生掌握化学内容,以传统的哲学教育思想增强学生的印象,不断抛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悟文化与化学知识间的关系,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就可以《墨经》中的哲学思想带领学生明确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在微观角度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阐述墨子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以“刑(形)之大,其沉浅也,说在衡”的内容带领学生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事物的分子与原子内容,逐步提高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并且,教师还要带领学生思考微观事物的组成架构,让学生根据中国古代化学家的发现深层次地掌握粒子内容,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以此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初中教育领域内逐渐变得重要,教师应积极采取教学模式实现文化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阐述传统文化,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文化思想,运用诗词歌赋加深学生的印象,带领学生剖析文学作品中关于物质的性质,以传统哲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继而不断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何朝晖《初中化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教师》2017年第19期。
[2] 冯丽《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程》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