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生
摘 要: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优秀精神品质和道德追求,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落实,通过传统文化推动核心素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引入,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师 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9.008
传统文化是国人应该学习和运用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中蕴含诸多优秀的价值品质、思维模式以及行为准则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人们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将素质教育落于实处。
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对初中生进行语言能力的锻炼
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指导下需要对初中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掌握课程知识运用的价值,也能结合具体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是当代青年所需要掌握的一项内容,无论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家的无私大爱理念都是源自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服务。所以语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也能提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批判能力。立足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或者是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班级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培养
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可以得知它蕴含多种情感态度和思想品德。在对初中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时,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立足多项教学引导学生养成爱国情感。传统文化的运用比较贴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课程教育时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灵活运用,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对班级学生进行儒道法等多家学派思想的讲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知程度,也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教育,这样能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助力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初中生发展语文素养
在素质教育旗帜下,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个别教师常常对授课进度极为看重,进而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且不注重对课本内容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深挖,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和片面地接受相关理论灌输。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或抗拒情绪,也阻碍了语文教学以及核心素养教育效果的提升。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既能让学生的文化储备得到进一步丰富,开阔其文化视野,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便捷、深刻地领悟到语文知识的内涵、要义,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进而为其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传统文化教育可促进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时,应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和现代主流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古今共通的价值观。这既可以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也能让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理解更深刻,有利于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三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学习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观点与现在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有很大相通之处,对传统化进行讲解,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
總之,语文学科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在践行学科以及素质教育时,也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发挥其育人优势。既能让学生的文化储备得到进一步丰富,开阔其文化视野,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便捷、深刻地领悟到语文知识的内涵、要义,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进而为其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丁昌磊《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新智慧》2018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