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梅,郑红军,杨红杰,井小会
(1.庆阳市中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2.华亭市人民医院,甘肃 华亭 744100;3.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贫血是指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养的一种病理状态[1]。贫血影响大约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2],发病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由营养不良导致,以婴幼儿和育龄妇女为多见。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便秘,口唇指甲苍白,出血,恶心呕吐,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服用铁剂治疗有胃肠反应,2016年5月—2018年7月,笔者采用参芪四物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血两虚型贫血33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甘肃省庆阳市中医院血液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4~66岁,平均(35.00±0.22)岁;病程0.7~1.6年,平均(1.00±0.01)年。对照组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4.1~67岁,平均(35.00±0.12)岁;病程0.6~1.65年,平均(1.00±0.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4]。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面、足甚至全身浮肿,脘闷不舒,神疲乏力,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淡胖,脉弱。
①符合贫血诊断标准;②4岁≤年龄≤70岁;③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者;④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不在纳入范围内者;③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者;④治疗过程中服用其他药物者。
治疗组给予参芪四物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处方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熟地黄12 g,当归6 g,赤芍10 g,白芍10 g,川芎10 g,鸡血藤15 g,炒山药15 g,炒白术15 g,茯神12 g,远志6 g,木香(后下)6 g,焦三仙各15 g,甘草片6 g。1剂/d,水煎服,分4次口服。同时,进行穴位贴敷。将黄芪和当归按3∶1比例研末,用黄酒调拌,然后涂擦于三伏贴,将三伏贴贴于足三里,1次/d。
对照组给予人参归脾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0366,9 g/丸),1丸/次,3次/d。
两组的疗程均为1个月,1个月后判定疗效。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标准按照参考文献[5]。见表1。
表1 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95%。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见表2。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07,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气血两虚型贫血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气血两虚型贫血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中医学无贫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虚劳”“虚黄”“血虚”“髓劳”“萎黄”等。夏小军认为血虚是体内血量不足,致使肢体、百脉、脏腑、筋骨失于濡养而出现一系列衰弱病证的总称,其专指阴血虚少[6]。因此,可见贫血的本质是一种阴血亏虚的病理状态。在西医学中,贫血是骨髓的造血功能障碍而出现的病理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之“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也说明了骨髓对于气血的重要性[7]。参芪四物汤方中以黄芪和当归为君药,以5∶1的比例配伍,有黄芪当归汤的寓意,两药合用,气血双补。以熟地黄、党参、赤芍、白芍、川芎为臣药,以助君药补气补血的功效。以鸡血藤、炒山药、炒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焦三仙为佐药,以佐助君药补气补血;并且可以健脾开胃,增强脾胃的功能,以促进药物、食物的吸收,增强补气补血的功效。以甘草为使药,以调和诸药,并顾护胃气。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所创造的益气补血方剂[8],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组成。方中重用黄芪以大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方中含有四物汤的组成。现代药理学[9-11]研究显示,四物汤对造血系统、免疫机能均有改善作用,并可抗射线损伤等。研究表明:黄芪能够对血管与血压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12];当归多糖能促进造血细胞产生,提高造血功能[13]。参芪四物汤由17味中药组成,共奏健脾益气、养血补血之效。将黄芪和当归研末,用三伏贴贴于双侧足三里处,通过皮肤渗透,达到健脾益气、辅助运化的作用。两种治疗方式共同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悸、疲乏无力、便秘、面色口唇苍白、出血、口渴思饮、低热、手足心热8种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表明:采用参芪四物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血两虚型贫血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