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红兴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事业部企管处,北京 100728)
近年来,中国石化油田板块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指示精神,在提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质量和能力上取得积极进展。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更好履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也要深刻认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补齐短板、打牢基础。
对油气业务而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坚实的资源基础提供保证。近年来,油田板块面对低油价大考,直面资源短板这一最大挑战,全力实施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特别是狠抓油气勘探工作不放松,把依靠油气勘探大突破大发现作为破解困局的重要途径。在保证油气勘探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聚焦提高勘探质量,狠抓基础研究,科学论证部署,突出地质工程经济评价结合,建立地震、预探、评价项目统一优选平台和三级论证把关制度,实现了从重视油气发现向重视商业发现、从重视储量数量向重视储量价值的转变。近3年,加大勘探力度,实现了SEC石油储量替代率由负转正,为稳产上产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油田板块经济可采储量的储采比还低于国际公认的8~12的合理区间,支撑原油持续稳产、天然气大幅上产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勘探程度和开发程度逐步提高,资源瓶颈的挑战会更加凸显。
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直观的体现是持续盈利。自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以来,油田板块将控制油气单位完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作为核心工作,抓增量扩能增效、存量精细创效。在狠抓效益建产方面,严格项目统一排队优选和效益决策,加强方案一体化设计优化,研究建立单位投资新增经济可采储量考核机制,单位投资新增经济可采储、百万吨产能投资等指标明显改善。在强化老油田精细管理方面,实施效益配产,全面推广应用“三线四区”等优化产量经济模型,深化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取得较好成效。截至2019年,油气单位完全成本同比明显下降,但原油盈亏平衡点仍居高不下,给油田板块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要实现原油盈亏平衡点降至50美元/桶,迫切需要采取革命性举措。
近年来,油田板块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优化投资结构、产量结构、措施结构;将清洁能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天然有效快速发展。围绕产量和成本结构优化,深化“三线四区”模型应用,开展区块效益评价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重点对高成本和无现金流区块“一区一策”制定治理措施,持续推进注采结构和措施结构优化,确保产量最优、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围绕推进天然气上产和全产业链管理,加大涪陵和威荣页岩气、川西和东胜常规气等产建力度,抓好普光、元坝、大牛地等气田稳产,统筹配置国产与进口、自产与外采、天然气与煤制气,天然气占油气总产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在充分肯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也要清醒认识到,油田板块仍存在低效和无现金流区块,天然气占油气总产量的比重还不到40%,进一步优化结构任重道远。
2015年以来,油田板块针对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扁平化架构、科学化决策、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效益化考核、信息化提升”为核心内涵,持续推进油公司改革。围绕提高油气核心业务创效能力,推进压扁管理层改造,在管理层级上实现了“分公司—厂—矿(大队)—小队”四级管理向“分公司—厂—区”三级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体制扁平化。剥离油气生产单位非核心业务,在分公司层面实施专业化整合,配套专业化队伍区别化发展策略。围绕提高队伍效率,激发创效活力,对不同类型队伍分别配套了组织效能对标体系,2018年采油气厂人均产量同比增长近20%。积极推进瘦身健体,鼓励加大业务承揽和外闯市场,推动油公司改革显化的富余人员动起来、走出去。从运行情况看,虽然通过体制调整,各业务责任主体更加清晰,但配套机制还需要加快推进,经营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一方面要紧扣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竞争力为关键,坚持有效有序有度发展,持续做好“加减乘除”,优化存量、做优增量、主动减量,推进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转变。另一方面要紧紧把握和顺应能源革命这一大趋势,坚持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大框架下谋发展、作布局,完善推进7年行动计划和稳油增气降本实施方案,加大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力度,提升国际化发展质量,推行能源结构多元化,全面推进油田板块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坚持把管理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把科技作为支撑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配套基础研究管理制度,引导科研团队强化基础研究,有针对性加大勘探开发投资力度,全力实施高质量勘探。二是完善创新勘探、开发项目管理,在分公司层面组建跨专业的勘探、开发项目组,加大项目跟踪评价与考核力度,促进技术经济、勘探开发一体化。三是完善建立储量价值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进SEC储量目标化体系建设,建立以油田、区块为对象的储量评价、方案优化、资源优化、经营决策制度,对油藏开发效益、储量价值开展定期评价。四是加快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采用自主经营承包等方式,明确合作开发责任主体,下放管理权力,鼓励与石油工程公司合作开发降低工程建设成本,鼓励国内与国外、油田与油田之间、油田与系统外单位之间开展技术合作,优势互补,盘活现有矿权和储量资源。
油田板块的发展质量表象上看是盈亏平衡点高,实际是投资质量、油气产量、SEC经济可采储量等指标的影响,需要强化全业务链的系统性管理,加强全流程优化,实施系统性降本工程。一是完善投资决策机制,落实提出投资项目的责任团队和责任人,理清分公司和采油气厂两级决策职能,细化落实投资项目各环节责任,落实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制度,强化投资项目事前论证、事中监督、事后评价全过程管理。二是建立以油藏为对象、以科研队伍为主体的经营优化机制,对油藏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落实优化到区块管理,推动产量结构和成本结构优化到区块,把被动性的降成本变为主动性的控成本。三是通过深化改革降成本,分类建立各类型队伍成本对标机制,引导两级机关降管理成本、油气生产队伍系统性优化降成本、专业化队伍提效率降运行成本。
围绕油田板块整体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加大油气产量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国内与国外油气勘探开发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在油气产量结构方面,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同时,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一体化建设,结合国家管网公司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上游一体化销售体制,多措并举开拓终端燃气市场,增强天然气保供能力,提高全产业链创效能力。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方面,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准确评价各级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人员价值创造能力,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评判主要依据;建立以单位效益贡献核定工资总额的人工成本管控办法,推行“岗位价值决定基本薪酬、工作业绩决定绩效工资”的分配理念,通过加大工效挂钩考核力度,实现“收入能增能减”。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发挥大板块统筹管理职能,搭建国内油藏精细管理技术资源和国外油气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公司勘探、开发、科研、工程等优势,提高对油气资源、资本、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要素的统筹优化配置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一是强化系统性目标管理,落实油公司核心业务管理责任。在油公司各级职责定位的基础上,依据实现持续有效发展的途径,将储量、产量、成本、效益目标分解展布到各单位,细化管理责任。二是建立以油藏为对象经营优化机制。以区块为对象,对油藏、成本、管理等指标开展评价,持续落实以油藏为对象实施经营决策与方案优化。三是规范油气生产单位与专业化队伍之间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准确评价不同专业在全流程中的价值创造成果,对低效率、低效益的单位实施纵向和横向上的整合,提高生产组织运行质量和效率。四是完善建立系统联动、层层保障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突出各单位在油公司体制中的定位与职责,建立差异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工效挂钩力度,激发各微观主体创效活力。五是借助集团公司大板块改革契机,进一步强化以生产应用为导向科研攻关和工程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建设,研究制定科研项目质量管理评价和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奖励机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创效潜能。
围绕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中国石化落实落地,发挥大板块管理体制优势,着力拓展新兴战略增长点,构建可持续、可替代、有效益的多元综合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一是加快布局新能源队伍建设。依托大板块技术研发力量,强化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新能源科研人才培养,培育自有技术优势,为新能源业务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创新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形成规模产业。三是深化技术研发。加大中深层地热、浅层地热、干热岩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四是强化地热利用的品牌和领先优势,加快干热岩钻探,强化现有地热业务,加快进入刚刚起步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构建“地热+”新能源供应体系。
中国石化统筹谋划了打造世界领先企业的愿景目标和“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将夯实油气资源基础摆在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位置,对油田板块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夯实公司油气资源基础,有效提升油气储量和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全力提升公司价值”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强化“储量、产量、成本、投资、效益五统一”的油藏经营理念,深化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市场化体系,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能源布局,不断提升科学化决策、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信息化提升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板块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