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丽,李 远,王北星,蔡玉田
(中石化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领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石化企业提出在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上发力,“净零”排放的新目标也要求我们捕捉节能产业发展机会,布局打造具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为解决生产规模增长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矛盾,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须用好节能这个“第五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和减排的有机统一。
石化企业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交通燃料和石油化工产品供应的社会责任。作为产能用能大户,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有效落实节能减排优先方针,把节能减排贯穿于生产全过程,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随着全球能源开发、环保压力日益加大,互联网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融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步伐的加快,能源资源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作为领先的石油石化公司,一直关注未来的能源格局转变、技术发展趋势,除重点关注天然气发展外,各石油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行业,为未来能源转型做准备。BP、壳牌等公司都提出要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
关注能源格局转变,推进能源革命、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石化企业需要把握绿色低碳的发展潮流和方向,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探索低碳能源利用,谋取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从主要由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向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排放发展;同时要创新多种节能减排模式,以新思路、新理念推动节能产业发展。
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成品油替代发展影响,中国炼油产能总体产能过剩加剧,地炼、民营炼厂规模、水平快速提升,中国石化炼油能力比例将继续降低,尤其是沿海新上大型炼油项目,全部位于中国石化传统市场覆盖范围,必将对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形成强烈冲击。面对行业部分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不断下降、技术门槛降低、竞争力减弱、产品竞争加剧等大变化的情况下,以大规模生产大宗同质低值产品简单复制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另外,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推进,节能减排政策约束进一步加强,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且随着经营规模增长,加大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度,这都将制约和阻碍着石化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十九大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中国石化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提出了实现节能量6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以及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行动。节能减排将是中国石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中国石化自身发展需要节能减排的研究、咨询、设计、技术服务,也需要装备制造等产业。尤其是高效节能主要围绕源头减量目标,从源头上进一步减少能源的投入[1]。要把节能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培育节能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2]。通过创新驱动节能减排,通过节能提高效益和发展质量、促进转型发展,是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中国石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节能服务产业是包含技术咨询、用能诊断、项目优化、项目选择、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和投资融资等复杂的商业模式。2019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到5 222亿元,对应形成年节能能力3 801万吨标准煤,部分大型央企已有规模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促进高质量发展,如国家能源集团有中国节能减排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下属的“国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更名为“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均聚焦于能源产业价值链与能源生态系统服务。除服务于内部外,这些服务公司还具有较强外部竞争力。
现有的主要节能服务资源分散在专业公司、研究单位和各个企业之中,节能队伍比较分散,石化生产链条中的节能需求点多面广,已有的节能技术研发与需求存在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布局提升。“十四五”期间,节能工作将真正进入“攻坚阶段”。其中,油田板块由于油气产量结构发生变化,原油产量减少,油气当量和不变价产值增量远低于能耗增量,造成单位油气综合能耗和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不断升高;炼油板块由于产品结构调整、汽柴油质量升级、VOCs治理、烟气脱硫脱硝等环保专项增加炼油综合能耗;化工板块由于能源消费总量中约1/3转化成产品,压减难度极大。目前,国际先进节能经验包括健全的节能管理体系、可操作性的节能相关制度、灵活的经济激励措施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等[3],这些工作的完成都要有一支专业队伍支撑。生产企业亟需“一体化”“一站式”“多领域”服务,需要有一个“集成商”整合产业链[4],特别是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推进,单纯的局部设备单元优化节能潜力越来越小,只有应用全局系统优化的先进理论,进行全厂能量系统的集成优化,对整个工艺或整个生产厂的能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诊断,提出全局优化方案和系统改造措施,形成用能诊断—节能方案—项目实施的系统降耗途径,实现全局性的用能优化,并结合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机制实施节能改造,采用一站式、整体化节能技术服务,从而获得可计量可计算的显著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石化也必将坚定向“净零”排放目标前进。
BP公司宣布到2050年或之前成为一家“净零”公司,主要策略包括在所有BP集团运营的业务上和石油天然气生产项目上,以绝对减排为基础实现“净零”排放;BP所有销售产品的碳强度减少50%;在所有重大石油与天然气作业地点安装甲烷检测系统,并把甲烷逸散强度降低50%;增加对非石油与天然气项目的投资比例。
壳牌也同时提出了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主要策略包括作为能源供应者,实现自身能源产品的去碳化,同时促进整个市场的低/零碳化发展;作为能源使用者,在运营方面实现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的去碳化;作为能源使用去碳化的合作伙伴,帮助相关客户在全产业链降低能源产品碳排放。
道达尔也宣布到2050年之前将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在全球业务“净零”排放的同时,将道达尔全球客户所使用能源产品的平均碳排放强度降低60%或以上。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增速不断放缓,部分产品需求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石化经营压力日趋增加;同时,清洁低碳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挑战也是机遇,中国石化正处于崭新的战略机遇期,新能源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低碳发展环境也在逐步完善。
中国石化要实现“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愿景目标和“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格局,就要以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大力节约能源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水平,拓宽节能减排思路,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绿色竞争新优势,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源头节能减排,是解决生产规模增长和总量控制矛盾方法之一,是落实能源革命和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石化尚未真正形成节能服务产业。虽然有中石化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中国石化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但其业务领域和体量还非常小,还需要向“一体化”“一站式”“多领域”的节能综合服务商转变。现有的主要节能资源分散在各个企业、研究单位和专业公司之中,功能重叠、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并且这些资源也仅提供了内部配套服务,未能有效开拓外部市场,缺乏市场机制的活力,难以整体发展。
中国石化节能减排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破解三方面的课题:一是如何整合人、财、物和技术等资源,更好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二是如何向系统外延伸,吸收先进技术和设备,面向社会、开辟内部外部两个市场,拓展节能减排产业空间;三是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建立或参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平台。
破解上述课题,必须充分发挥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打通产业链条。可以在现有的节能公司基础上,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公司,面向内外两个市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机制,提供系统用能优化等整体用能解决方案服务,构建 “科研+服务+工程+权益交易”发展路径。在解决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同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培育中国石化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以成熟的节能公司为基础,打造能源综合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用能诊断、全厂整体用能优化,形成全厂整体的系统改造,做到诊断、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一站式”服务,成为集团业务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发挥中国石化设计、采购、施工、制造、工程技术研发、项目管理一体化优势,在技术咨询服务、设计和工程服务、建设上形成规模和集团优势,提供相关工程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各类专项技术服务。
国家始终在大力培育节能服务产业,中国石化可以发挥炼化工程集团一体化优势实现节能服务产业大发展,以节能公司为抓手,抓好重大项目的组织推进,统筹实施中国石化油气、炼销、化工的节能重点工程及专项工作,成为企业加强能源管理、推进节能技改措施、提升企业能效水平、实施绿色低碳战略的重要补充。
节能工作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由于各企业节能管理人员多数从事生产运行相关的专业工作,缺少系统优化节能相关的专业训练,很难从系统角度推进节能。另外,为中国石化提供服务的系统外节能企业众多,包括了技术、产品、装备制造等,这些服务难以纳入统一的管理,造成效果良莠不齐,甚至成为某些不成熟技术的试验田。打造内部的专业化节能队伍和平台是目前迫切需要,可以发挥内部单位一体化优势,成立不同领域专家小组,对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跟踪、甄别、引进和推广,建立滚动推广清单。
中国石化拥有专业的专家队伍和先进的节能技术,可将触角向系统外延伸,为外部中小型炼化企业提供服务,为社会贡献节能量和碳减排量,在推动石化行业整体节能减排水平的同时,以外部碳配额抵消的方式实现“净零”排放。
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发步伐,拥有一批技术领先节能核心技术。同时,要拓宽先进节能技术渠道,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节能技术,加强节能新技术跟踪、甄别、引进和推广,由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推动新技术试点和推广成熟节能技术,快速提高中国石化整体节能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