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0-12-13 11:49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员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李 兵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 124000)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 1 号)(以下简称《意见》) 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任务[1],强调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负有责任,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单位、家庭等的共同参与。这与全员育人理念相一致。全员育人理念是“三全育人”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说,“全员育人”中的“全员”既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也包括学生个体、朋辈、家庭、政府、社会等对学生的教育与提升[2]。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同普通高校学生一致的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又表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研究表明,伴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呈连年上升趋势[3]。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落后,在建设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课程、心理教师队伍方面还有不足。

依照肖汉仕提出的心理健康维护的金字塔模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维护需要六个层次:个体自我帮助是基础,其他帮助最终通过助人自助发挥作用;学校内成员互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帮助机制,应重视学生群体中朋辈间发挥作用;教育管理者是主导,帮助构建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专职心理教师或社会工作者为个体提供专业心理方面的支持;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为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精神病医生为严重精神问题者进行治疗[4]。由此可见,全员参与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维护。除上述人员,企业和家庭也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责任,应当参与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与20 世纪80 年代起步的集中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晚。当前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这导致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意见》 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师资建设、心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已经基本成形,但从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来看仍存在明显不足。

(一)缺少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

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但有的高校在制度运行和落实上不够[5]。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对建立校内、校外全员育人的模式研究较少。

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体认知、外部环境、生活事件息息相关,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的通力协作和相互配合。一些高职院校当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几乎涉及不到家庭、企业、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参与,学校只有在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时才会进行有限的家校、校企沟通;其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赖于专职心理教师和兼职心理辅导员,其他教职员工参与比例不高、水平不够。有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片面,不能正确对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或者觉得心理问题无足轻重、不能主动帮助解决,或者草木皆兵,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异类化”。有的学校各部门、各教学单位间的协调参与度不足,影响创建健康校园心理环境,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朋辈之间作用的发挥,虽然也组织了一定的课外心理活动,但还是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参与性不足,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多数高职院校都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但有的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专业水平高低不齐,且数量较少。兼职辅导员队伍心理学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日常工作范畴比较模糊。

《意见》中要求,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队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是人员数量不足,虽然满足了教育部对高校至少配备2 名专业心理教师的要求,但仍远低于美国高校1∶1500 的师生配备标准,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心理教师师生比将变得更低。这就导致部分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在承担全校的心理基础课程时,只能以大班授课或者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且课时安排有限,校园内心理活动也只能有限开展。在开展全校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甚至进行危机心理干预时,要依赖兼职心理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素质与能力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个别专职心理教师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过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不足,心理咨询水平不高。辅导员作为兼任心理教师,虽然有心理咨询师资格,但缺少后续的专业成长培训,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加之辅导员承担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

(三)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时代特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品德素养、文化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停留在消极地消除学生心理问题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重视不够,导致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几近于无。

在“互联网+”环境下,针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些学校对新形势下的学生心理特点、变化规律、群体特性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对社会环境、生活事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对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上存在形式化现象,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能适应学生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新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选择上还依赖传统手段,不符合时代特色。

(四)校外资源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多外部资源的加入。高职学生一方面正处于身体与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往往精力充沛、个性张扬,渴望实现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他们经历了中考、高考的选拔,进入高职院校后还没有建立起职业认同、职业规划。两者之间的矛盾较易产生心理困扰。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家庭、社会等共同给予支持。当前一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校园内部资源整合,目标停留于“心理干预”和“有限预防”,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不够,不能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旨归。有的高职院校实行“2+1”模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但容易忽视企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也有的学校忽视了家庭、社区等校外资源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后继乏力,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全员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健全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个体因素(如认知信念、意志品质、情绪情感等) 有关,也与生活事件(如家庭问题、人际冲突、学业困难、就业压力等) 有关,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心理问题的发生[6]。高职院校教育者应该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整体统一的认识,明确全体教育管理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设立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为组长,主要负责领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党委宣传部等机关教辅机构和各二级院系纳入组织中来,制定详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部门的责任分工,在处理重大心理危机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协调各部门工作和做好决策。从组织层面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各层面、各领域教育者全员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二) 完善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教辅、机关职能部门全体教育者都有责任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形成全员育人实践机制。

1.教学单位组织加强心理课程建设

通过组织心理学专业教师开设全校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相应专业心理学基础课,以及鼓励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开设不同视角的心理选修课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意识,主动关注学生日常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缓解心理压力,从学业指导方面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2.教辅管理部门发挥岗位作用,协助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专长出发,解决好学生贫困补助、学业咨询、就业指导等具体实际问题,主动服务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心理关注校园氛围。同时积极响应和配合做好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各部门间优势互补,在开展校园心理活动中给予人员、场地等支持。

3.网络媒体中心挖掘网络资源,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渠道,如校园大数据平台、校园网、微信平台等密切与学生的联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优质心理课程分享、线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活动等,与学生实时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4.思政教育工作部门综合指导,积极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

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挂靠在思政教育工作部门,两者之间在根本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形成融合两者优势作用的新型教育模式。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继续建设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心理辅导员为辅助,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1.提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阵地作用

选优配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入职“门槛”,扩大心理工作范畴。选聘专业心理学背景的高水平人才担任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尽量避免非专业人才转岗入职。重视专职心理教师专业化、职业化能力的发挥,一方面减少其不必要的行政工作要求,扩大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畴,另一方面提升其职业精神,避免只关注个人工作技巧培训、忽视主动服务学生的情况发生。专职心理教师应当在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结果筛查、关注等级划分、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心理危机风险评估、干预、转介、反馈各环节发挥主导作用,投入更大精力和时间,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深入性。

2.发挥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辅导员、班主任是具体组织开展各类心理活动的主力军,能更方便及时地了解受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是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应当重视具备心理咨询专业资格的辅导员作为兼职心理教师的重要性,在各院系内设立心理辅导员,加强对心理辅导员的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四) 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和发挥朋辈间作用

在倡导教育大学生学会自我保健与自我调适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生朋辈之间的互助作用。一方面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比如成立校级、系级心理社团或心理协会,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网络体系,及时关注群体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开展心理培训与指导,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搭建课外心理活动平台,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开展心理主题讲座、心理班会、团体辅导、心理话剧等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以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朋辈间心理辅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五) 重视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

学校要与家庭建立更加紧密的家校沟通。通过微信群、QQ 群等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信息,建立学生家庭教育档案,对需要心理关注的学生及时给予家长反馈意见。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座等固定时间为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答疑,鼓励家庭参与,共同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学校为主导,主动联系社区等部门,建立政府社区联盟,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的联动机制。

(六)提升校企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养上有其重要作用。某些高职院校实行的“2+1”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有限,专业课、基础课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少,需要在顶岗实习期间继续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之后,会对本专业就业、行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随之而来的职业适应、职业倦怠、就业压力等可能会引发学生新一轮心理困扰,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帮助解决。一方面学校要避免对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任不管,不要片面追求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和达成一次就业率,要跟踪、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就业环节面临的心理不适,指导学生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心理素养;另一方面企业要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除了创造经济效益,还有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企业应当通过打造企业文化、进行职业培训、开展企业活动、建立实习指导机制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适应,完善职业素养,提升心理素质,在“用人”的同时做到“养人”“育人”。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当慎重考察其企业文化、专业背景、团队建设情况,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选创更好的校外环境,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学业、就业的心理困扰。

猜你喜欢
全员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