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 占子晗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81)
随着5G 时代的来临,移动宽带性能的全面提升让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西方思潮和网络舆论两大力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现阶段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不仅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造成严重的冲击,更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人认为在开展传统思想政治课堂的基础上,结合微时代信息传播机制的特点,构建一种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教育方式来弥补高校思政教育的局限性是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键任务。
意识形态可以解释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2]。网络意识形态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海量性、冲击性、瞬时性等特点的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和虚拟互联网世界的存在,不受到网民自身精神和意识的干扰,但容易被互联网中的舆论和不良信息影响。这些因素将会导致意识形态性质、环境、话语权等诸多方面的异化,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弱化的风险。
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虽然得到法律的规范,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之下,信息数量庞大,网络舆论导向往往受到流量文化的控制,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的引导力被弱化,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降低。国内外的不法分子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歪曲事件的真实性,扩大事件的严重性,煽动民众与政府及执法机关的对立情绪,干扰网络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目标客户,使用网络时容易被推送大量垃圾信息。由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所以容易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他们薄弱的精神力在受到网络信息影响的同时,思想也产生异化,逐渐形成对网络过分依赖的心理,从而脱离现实生活。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和课本对大学生进行形式单一化的辅导,传授知识的方法受到课本和课堂教育形式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精髓难以深入人心,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降低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预期的课堂效果有所差距。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思维方式更具有个性化,活跃的网络平台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课本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网络舆论导向逐渐削弱教育者的话语权,使传统教育方法与微信息的高效传播产生矛盾,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产生威胁。
“微思政”是一种具有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微”的含义主要可以概括成网络传播的有效性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微思政”教育模式用活泼鲜活的文字、直观生动的图像、丰富多彩的影音文件代替冗长枯燥的说教,将晦涩难懂的思想理论简化成形象生动的小故事,通过移动网络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者。在微时代中,基于相同兴趣、相同价值观、相同利益目标的“微主体”通过便携且功能强大的“微媒介”传播碎片化、个性化、主观化的“微内容”,信息的传播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完全实现信息的灌输和情感的交流。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微思政”是对传统模式的改进和提升,在内容和思想上不能偷工减料,既要体现人文关怀,表达真情实感,更要“微言大义”,增强解释力和说服力。
“微媒介”的流动性是指电信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搜寻到需要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地评论和分享。特别是随着5G 时代的来临,各种物品将被智能化并赋予传播的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范围和种类不断增加,逐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促使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接受海量的网络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平台,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让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式的扩散。
“微内容”的迷你性主要是指信息内容的精炼化。简短内容的信息压缩了网民接受信息的时间,不仅使信息的影响力更具有冲击性,还满足了网民“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需求。迷你性的网络信息将电子化的符号、文字、图片、视频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课本上大篇幅的课文分解成小知识点,使理论教学形式不流于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让大学生对碎片化的信息知识具有更深刻的记忆,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微主体”的共同效益是指具有相同目标、相同利益、相同价值观的信息接收者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平台获取相同信息的效益。移动终端的技术将相同类型的信息放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不断地刷新界面,网络平台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给用户推送大量内容相似的信息,让具有相同阅读目标的“微主体”能够缩短查找信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微主体”的特点,让大学生通过微平台了解最新资讯和主流意识现状,对典型事件进行宣传,对典型教育进行针对性的筛选,使思想政治课堂的典型案例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将不同渠道的主流思想汇聚在一起,实现“微主体”的效益最大化。
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全局,高校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将微时代信息传播机制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创新的“微思政”教育模式,一方面能够减弱网络多元化对意识形态的干扰,稳定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和在思想领域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能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基础与教学素质,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高校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在紧跟网络发展和夯实思想政治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网络繁杂的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时刻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知识体系。首先,就是要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的政治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网络技术的“微思政”工作队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展开定期思想培训和交流,鼓励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的专项研究,把握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主流意识的动态,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学校应该支持“微思政”工作,建立专项研究小组,设置研究经费,保障“微思政”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这个机会,认识到微时代创新型思政教育方法的必要性,通过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影响,将网络平台的功能充分运用到思政课堂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角度传播主流思想,不断增强思政课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基于网络意识形态视阈下的“微思政”教育新型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课堂模式,通过制定科学的体系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争夺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首先,“微思政”的线上课堂应整合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通过利用慕课、智慧树等大型在线课程软件,构建高校“微思政”课堂网络,将各大知名院校的思政课资源汇总在一起,给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其次,线上课程应该充分发挥各大平台的软件优势,使用签到、弹幕、线上问答等方式考察大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听课的认真程度,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线上课堂的微视频模式可以对优质的思政课堂进行录制和直播,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途径能够接触到精品课程,增加大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微思政”的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密不可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文章对大学生课余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布置社会实践任务,通过上传相关的视频或者文件到网络平台,及时分享社会实践心得,使思政教育不局限于课本。“微思政”的教学模式应建立合理的监控反馈机制,通过制作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意见,及时改进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各大高校只有构建健全的“微思政”教育路径,才能全方位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控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主流思想的不利影响。
“微思政”的教育模式能够顺利推广的前提是高校对“微思政”治理机制的维护。首先,要保障网络技术环境安全。网络技术环境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开发、运行、检测的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加强网络治理和防御,抵御外界的攻击是维护技术环境安全的关键因素。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制和管理规定,定期对高校的网络教育体制和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删除宣传负面思想的信息,对传播有害信息的不法入侵者进行惩戒,构建干净的网络环境。最后,要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对高校网络平台的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的把控,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为思政教育平台提供健康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前沿力量,应当以身作则,在网络上发表正当的言论。
网络思政教育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补充,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该仍以线下课堂授课的模式为主。网络作为辅助的工具,应该发挥其现实作用。我们要结合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无缝连接,积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化思政课堂的内容,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让大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接触思想政治知识,更加主动地关注实时热点,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树立端正的思想态度,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时,能够理性辨认信息、利用信息、传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