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83)
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其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前幼儿教育界,学前教育生活化的理念被广为接受,学前教育者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努力大都只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与仿造,不是生活本真,其实质还是对生活的架空。目前对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利用,研究不多,学前教育还处于相对封闭的境地,教育生活化的资源和途径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而生活中触目即见的语言景观正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提供了一种教育通向生活的现实途径,可惜语言景观没有纳入学前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对语言景观的现有研究,多侧重于从语言生态角度考察各语言及其使用社群的地位和兴衰[1],或者作为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一个视角,聚焦于多语标牌的语言使用状况[2][3]。而语言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实践,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综合性产物,在教育的层面上研究较少,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局限于外语教学和外语翻译的偏误纠正等,鲜见利用语言景观进行汉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研究,更没有基于生活环境中语言景观的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因此,笔者亲自调查、拍摄生活中的语言景观,以真实的语料为例,探讨语言景观与学前儿童生活的关系,提出基于语言景观,使学前语言教育与生活耦合的策略。
学前教育生活化指的是教育与幼儿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教育源于幼儿的生活实践,也服务于幼儿生活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学前儿童是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学前儿童教育生活化指“教师立足于3—6岁幼儿生活环境中有价值的情境和事件,引导幼儿学习知识、理解文化,让幼儿在积累感性和理性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体验意义、展现主体性的师幼交流活动的过程”[4]。教学融入幼儿原本的生活中去,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顺势而为,引导幼儿成长,幼儿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学习过程也就是生活过程。.
幼儿教学生活化,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向生活环境学习,已纳入了政府学前教育的行政法规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条规定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第三十条关于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强调“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多样的、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5]。
语言景观是生活中习见的语言现象,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语言景观,正是从生活体验和真实的社会中获取语言经验、构建语言知识。既是对学前教育生活化的践行,也是对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实。
语言景观,指的是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的物质载体,如路牌、街牌、广告牌、警示牌、店铺招牌等[6],或者说任何在街道、购物中心、学校、市场、办公室以及其他公共(或私有的)空间上存在的语言[7]。目前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语言景观普遍存在,具备各种形式。除了旅游景点和文化场所外,语言景观还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密集、数量巨大,道路、站牌、大厦店铺等名称琳琅满目,电子显示屏霓虹闪烁,快递小哥的广告服满街飞驰,标语口号更是触目即是。语言景观深入到居民区,几乎所有生活小区的围栏都写有文字,三步一块,五步一方,连居民休闲健身的社区小公园也满布文字,上下楼的电梯也钉上了广告牌。
语言景观与居民生活融为一体,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构成了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成为儿童易得的学习资源。
语言景观为儿童的学习营造了物质化的和人文化的双重环境,比较直观地展示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应用案例。从儿童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的适宜性角度看,语言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在儿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价值,不容忽视。
语言景观是儿童生活世界中最直观的语言现象。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为历来众多的理论家、教育家所重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与认知发展相关,而儿童的认知是在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探索中构建的,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就是在周围环境提供的语言范型中进行种种选择的结果[8]。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认为儿童在社会环境下的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语言的工具功能、调节功能、交往功能、表现自我功能、启发功能、想像功能和表达功能满足了儿童表达意义和行动意愿的需要,儿童通过这种运用习得了语言[9]。.总之,众多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交往中发展的。语言景观正为儿童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语言景观营造的环境,具有物质化和人文化的双重特点。物质环境是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建筑、装饰、空间布局和各种材料的配置组合等。语言景观具备这些物质性的特点,语言景观的载体是物质化的,与自然融为一体,构成物理空间,就像儿童所熟悉的生活设施。同时,语言景观的设计理念、功用和语篇内容等是社会化行为的高度浓缩,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语言景观具有物质和人文的双重属性。例如,北京中关村一处规模很小的社区儿童游乐场,布置了几处活字模块景观,这些方块和游乐场的滑梯一样成了儿童亲近的玩具,是儿童嬉戏的物品和物理场所。景观中的汉字符号如同物质器具的各种装饰图案一样,出现在儿童的视野中,儿童在游玩中对汉字字形有了直观的感受,物质属性进而上升到文化层面。当这种“图案”广泛使用,一再出现,就会为儿童所熟悉。学前儿童对汉字的笔画线条和空间结构有了初步的认知,为以后接受正式学校教育时的文字识读奠定了基础。再结合周围风景解释文字内容,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情境化学习。语言景观构成的环境,是文本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交融,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双重支持。
语言景观主要通过视觉展现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是文化和思维的可视化呈现,契合了儿童直观性的认知特点。例如,一些汉字意象景观,还原汉字象形的特点,儿童浸润其间,得以建立最初的汉字思维。汉字创制之初,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10],应物生象,以义构形。中关村大街上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徽即是汉字象形思维的著名范例,景观中的篆字“人”,就是人体的侧面形象,连用三个,展示出“人民”这个集合概念。语言景观使得语言背后的指向得以“可视化”,文字不再是停留在文本上的抽象符号。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景观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多模态的。在话语分析理论当中,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11]。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2]。语言景观的设计也采用了这种多模态的形式,除文字外,图像、色彩、姿态等多种符号形式参与到景观的表现当中,与文字一起成为景观的意义表征,很少有单一的文字书写。例如,中关村南大街紫竹院里的“跨海征东”景观,以一组人物雕塑解释象棋用字。主广场刻成硕大的棋盘,棋子塑成人物形象,棋盘上两军对垒、气象森严,而出局的棋子则成为倒卧草丛中的伤兵残将。将帅兵卒栩栩如生,手持盾牌的“卒”,神情高度警觉,衣裾上刻有“相”字的伤者委顿于地,这些形象生动演绎了象棋用字的意义。广场四周环以七个规模小的布列变局的棋坪,与主广场一起展现这盘古老象棋谜局的深长多变。再冠以唐王李世民出海东征的故事之名,让人如见烟波浩渺,如闻金戈争鸣,引发无穷的联想。小小景观综合了多种模态,传达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是儿童可以实地徜徉的文学作品。
我国历来有书画结合的传统,表现在语言景观上就是文字语言与图式语言的共存。语言景观当中最常见的是文字符号与山水画等共同完成表意功能,文字意义在图画摹写的辅助下得到了修饰和丰富。至于上文提到的独特的汉字字形景观,切合汉字从图画到文字的演变,更是具有文字意义和图形艺术的美感。多模态的语言景观使得语意的表达更为细致、准确和丰富,学习和理解更为容易。
语言景观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是语言实践对儿童的生动演示。刘润清[13]认为学会表意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目的,“学习自己的母语就是学习语言的用途,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意义或意义潜势”。语言景观的设计和使用,正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多方互动的话语过程,这种语言使用的实例给儿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为了保护花草树木,我们经常见到草地上设置的标牌“禁止踩踏”“小草青青,踏之何忍”,或者“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这些标牌的语言或直截了当地下禁令,或温和地规劝,或诉诸共情引发同理心,句式从祈使句到含情脉脉的诗句,警示而不生硬,儿童在成人的告知下也能感悟到。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情态语气在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语言景观掌握语言的功能,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场所,语言景观各有不同的作用,称谓命名、道路指引、招商邀约、宣传介绍、警示通告、文化教育、遣兴抒怀等,不一而足。这使得儿童明白可根据不同的交际功能和目的操控语言,语言符号可以用来指称替代事物、表情达意等等。至于双语标牌和配合公交站牌的双语播报,更是跨文化行为,语言的多样化给儿童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语言景观中的语言现象,激发学前儿童的语言意识,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语言范型。
语言景观中的中国特色的语言样式让人满目生辉。中华民族是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奉诗为经书,语言景观中偶律句等骈体文句随处可见,诗词、对联等往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环境互相诠释,构成优美的文学意境。中关村西区一社区健身园,活字模块景观上刻着一首词《如梦令》——风和日丽,一首无声的小令静卧花草丛中,让人沉醉忘返。诗化的语言,凝聚着浓厚的汉民族审美心理。一些特色句式,蕴含独特的汉语言现象。工地上常见的标语“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这些句子在不改变字词的书写形式的情况下,回环反复,词性活用,语义偏迁,这是独特的汉语语法。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理念渗透在片言只字当中。社区围墙上随处可见“和”“仁”“勤俭是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字样。另外,书写字体多样,篆、隶、草、行、楷,汉字诸体俱备。汉语言景观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一些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本土文化仍占有绝对优势。公共场所的语言景观,以汉语为主,英语在路标、店铺名称上可见,用在其他地方的较少。即使如此,对外文专名的翻译,有的也不是简单的音译,而是力求与本土语言的融合,尽量寻找与汉语意义相匹配的词汇,如商标“Tomdragon”,翻译成“汤姆龙”,单词的前端音译,后端意译,一方面体现出开放和包容,一方面体现了对民族语言的坚持和灵活应用。
“万紫千红安排著,只等春雷第一声”。丰富的语言景观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本,只待善加利用,诱导学前儿童关注,唤醒学前儿童的语言意识,使教育与生活耦合。学前儿童没有独立的选择能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14]。其语言获得依赖于生活中的自然习得和幼儿园老师有意识的教导,语言环境和幼儿教育者的理念及教育实践,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语言景观学习活动,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语言景观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应用,包罗丰富,深浅不一。利用语言景观开展对学前儿童的教育,目标要切合学前儿童的实际,不能盲目拔高。具体来说,以引起学前儿童对语言景观的关注,唤醒其整体的语言意识为目的。学前儿童对语言的学习是整体获得,很难孤立地划分语音、语法、文字等单纯的发展领域,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景观教育的目标也应以培养完整的语言意识和思维为主,不可单纯追求片面的语言知识,尤其注意不是识字教育,不可“小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其颁发的学前教育指导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语言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对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所以,语言景观教育重在引导学前儿童对景观中语言现象的关注,发现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感悟文字的功能,诱导语言意识的觉悟,发展思维,不要切割成分离的技能成分。
作为学前教育的语言景观,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前儿童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语言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题材非常广泛,如果超过学前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就很难被儿童所理解。所以应选择语篇简单、多模态的景观帮助学前儿童体会。一些配以卡通图像的景观,本身就是以低龄人群为对象的,符合学前儿童审美的稚拙性特征。例如,“文化海淀”景观的主角是卡通人物文文,可设计主题活动“文文来到我身边”,活动的重点环节为观察、讲述景观,为文文设计路标、路线,辅以邀请、接待、参观介绍、分手告别等次要环节。这些环节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能为学前儿童所认知,儿童的参与程度较高。在活动过程中,儿童进行角色扮演,“文文”成为身边的伙伴,儿童心理上能够认同,产生自我代入感,更加激发了参与的兴趣,在游戏式的活动中,认识景观中语言的功用,学习语言的社会交往规则。再如,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宣教景观中的“大善中国人”,主要内容是给蚂蚁过生日。把人类生活的情境放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框架中,富有童趣,本质上就是一则童话故事,与儿童的荒诞心理、幻想心理相契合,为儿童所喜爱。诸如此类的景观就比较好设计幼儿教学活动。
多模态的教学手法,就是借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图像、音乐、语气、表情、体态等与语言一起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激发儿童的思维,帮助幼儿对语言景观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多模态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挖掘语言景观本身的多模态特征,另一方面是用多种模态揭示和演绎语言景观。具体模态的使用,根据即时学习的语言景观的特点因势利导,如“中国梦·我的梦”景观,可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表演憧憬的神情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手段已广泛应用到教育中,语言模态的多维表现变得越来越方便,3D空间能够逼真展示语言景观。教师善于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儿童融入其中,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
语言景观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户外观察,开展实地实物的现场活动,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体验语言的功用。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专项的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集中观察,让幼儿讲述各自的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分享个人体验。比如,在动物园游玩时,让幼儿看路标选择路线,看标牌讲解动物。前文举例的“跨海征东”,可以让幼儿根据场景编故事,等等。幼儿教师还要指导家长平时多留心,注意进行随机教育。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语言景观机会比较多,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家长,亲子互动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更便于把语言学习渗透到生活中。.
此外,设置虚拟的交际语境,组织与语言景观相关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幼儿自己尝试设计、布置语言景观,涂鸦、类文字符号都值得鼓励,不要苛求书写的准确性,注重的是幼儿的语言应用意识、操作体验。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教育活动的过程应注重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不应片面追求活动结果”。例如,旅行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制作路标、景点名称标牌等。超市、餐馆、医院等日常生活场所也都是构想、创设游戏情境的好素材。语言景观的教育途径是开放式的,幼教机构、家庭、社区等可多渠道结合。
语言景观在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利用语言景观,引导学前儿童对生活中语言现象的关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应用语言,避免囿于斗室的僵死教条和脱离实际,增加了语言学习的途径,丰富了学习资源。汉语言景观对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了解汉语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易得的,可以成为语言经验的直接资源。语言景观,让教育与生活耦合,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