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0-12-12 02:22程永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教师队伍

程永华

(平顶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正在深入实施。国务院前副总理刘延东曾说:“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是激发人才红利与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越是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越需要高校找准定位,发挥人才和智力密集优势,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高校必须拥抱变化、直面问题、面向产业急需,探索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机制,推进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此,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这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应用技术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基本内涵的界定

教师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应用能力,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双师双能型”教师在能力要求方面应该包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等,“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双”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两个,而应该理解为综合的、复合的、多维度的。

“双师双能型”教师突出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创业就业指导及创新应用能力,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能根据社会变化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优化能力结构;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建构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实现知识、技能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还应经常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具有较强的服务社会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承担者。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不论整体还是个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仍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我们从调研中所获得的关于应用型高校教师结构数据显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一般在20%~30%。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缺乏,导致在教育教学、指导学生、应用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力量不够。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引进的人才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引进的主要是博士和硕士,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技能人才很少(主要因为学历达不到要求),大多数教师缺少相关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足。另外,目前河南等地的人事制度具有一定的束缚性,行业专业人才到高校后身份的转换存在困难,他们的职称、收入都会出现降低情况,目前的职称政策也不利于他们职称晋升,导致高级技能型人才到高校的积极性不高。相当比例的高校教师对于转变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够强,动力不足。从调研情况看,应用型高校绝大多数教师在假期很少能自觉深入企事业单位提升实践能力。诸多原因造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增长缓慢,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双师双能型” 教师多元化培养机制尚不完善。表现为:一是目前国内的企业行业和高校还没有很好建立起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培养的合作关系及设置专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这方面应向德国学习(1)德国的企业、行业协会与高校形成了无缝对接,德国企业无条件地接收师生学习、开展产学研合作。。二是各级政府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够,很多企业尚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担负的社会重任,怕麻烦,不愿接受教师实践锻炼。虽然一些应用型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仅仅是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挂职实践的基地和平台匮乏,高校和行业企业的融合不深,产学研合作乏力。这种局面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不是高校单方面的问题,它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参与。三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二级院系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计划性不强、针对性不够,不是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另外由于师资总量不足,二级学院安排教学任务就很困难,对教师外派实践能力提升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应付,有些单位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上以考证书为主要的培训方式[1]。四是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校内资源未能深度整合,实验室等平台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没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专任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五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训模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的效率不高。

3.“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不够明确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目前国家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资格确认制度也不完善。这使得应用型高校培训和教师本人对自己的“双师双能型”素质提升目标不明确。因此,很多院校 “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还不规范。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启动了“双师双能型”认定的应用型院校基本上是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提出了各自的评定标准。有的采用了 “双证”的标准(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有的采用了“双能”标准(具有教师和技师),有的采用“双职称”的认定标准(具有讲师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等标准。这种混乱的状态,导致同一名教师在一所应用型院校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但在其他应用型院校不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情况时常发生。

4.“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绩效考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的基本标准一样,存在以“科研水平”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的片面性。由于横向课题对评职称无益,这也使得大学教师缺少与企业互动的动力,阻碍了大学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这种现实导致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型的积极性不高,并直接影响了应用型高校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型。

5.“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较为缺乏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取得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的教师,有些有考核要求,但考核标准不够具体、完整,大多没有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只做了一些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导致评价效果不佳,不能有效地激励教师积极投入企业开展实践。部分院校甚至没有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应有的考核,“双师双能型”教师一旦评上,就成了终身荣誉。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不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健康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办学条件,不可能在短期内拥有足够的复合型“双师双能型”教师。而且从教师个体而言,其职业素养提升和知识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认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既做好长远规划,也要做好近期设计。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建设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办法,聚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攻坚战”,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措施提高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1.拓宽教师引进途径,改善人才评价体系

在积极引进理论素质高的高学历教师的同时,要加大对实践能力强的专业老师的引进力度。积极从知名企业事业单位引进一批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注重人文学科的务实型人才引进,改善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学科专业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此外,对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双师双能型”高级人才,应用性成果丰硕的,可参照引进博士的待遇,完善应用性高校人才评价指标,增强高校对“双师双能型”高级人才的吸引力。

2.加大柔性引进力度,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根据具体需要,依托校企合作、行业学院等平台,按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面向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通技术、 懂管理的高级科研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承担相关实践教学任务或对校内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促进校内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推进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

(二)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程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双师双能型” 教师培养培训

政府可通过以下方式鼓励高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一是出台政策,将企业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与学校骨干教师相互兼职的通道全面打通。二是通过减免税费或给予提供教师学习及顶岗机会的企业补助的方式,提高企业参与“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积极性。三是拓宽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培训渠道,出台政策加大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各种公派出国进修学习的支持力度。

2.强化学校主体作用,加强“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培养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制定落实学校有关 “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规划的具体方案。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整合、开发、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建立学校、院(系)两级培训管理体制,加强教师职业发展指导。针对教师个体不同素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提升方案,方案遵循个性化培养和精准培养相结合。通过广泛的多元化项目载体、有效的个性化支持服务、全面的持续化发展机遇,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1)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学校培训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立体网络培训体系。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性办学模式,实行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吸引企业参与办学,营造“双师双能型” 教师培育环境。制定“上挂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下联职业院校或成人培训学校,横接行业、企业和社会多部门”,形成“小实体、大网格、多功能、广覆盖、显特色、优服务”的培训方案。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向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灵活开放的培养培训体系。

(2)根据学校目标发展定位,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

以学校行业学院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校内各平台,建立“双师双能型” 教师合作平台和培养基地。建设涵盖新进教师、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基地,为教师专业学习提供平台。

(3)依据教师素质结构,开展精准培训

首先,对于教育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加大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技能训练中心,构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常态化培养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开展分层、分类的常态化师资培训活动。通过国内知名高校主题班培训、新教师研习营、教学名师论坛、教学研究学术论坛、校内工作坊、各类教学观摩与比赛等形式,使他们更新理念、点燃教学改革的激情,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熟悉高校教育发展规律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促进这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其次,针对大部分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加大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以政策为引领,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举办“双师双能型”教师论坛。邀请企业行业一线的务实型专家到学校来讲学。把先进的设计、管理、生产理念等带进学校,向师生讲解新工艺、新技术等的使用与应用,丰富教师的实际工程、管理经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和企业联合办行业学院,开展与企业长期深度合作。双向交流业务骨干,一方面提升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机制,使教师在科研合作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提升实践教学素养。

(4)把握认知规律,优化培训模式方法

在培训模式上:国家、省、校本研修培训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短期实践、顶岗锻炼、项目开发、仿真模拟训练等相结合,构建灵活、多样及开放性的培训模式。在培训方法上要以参培教师为中心,依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培训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实际的教学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参培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三)明确 “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

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方案。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双师双能型”教师多维度的素质要求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标准要包含师德水平、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等。组织特定部门对申报教师进行综合考评,达到综合要求的教师才能够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四) 构建科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1.加强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

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任职资格要求,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分类考核制度,实行奖优汰劣。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学校要加强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督导检查,各教学单位也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教学单位对顶岗或挂职锻炼的教师要按照学校规定,制定出台科学规范、易于操作执行的管理办法,将教师接受培训、到企业实践及服务等有关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做到前期有申请、中期有检查、结束有总结、全程有考核的管理考核机制。此外,还要对已认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制度,确保这部分教师始终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准。

2.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体系

加强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评价体系。转变传统的以学术资格或学术业绩特别是发表论文来评判人才的传统观念,把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实绩、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贡献等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职务考核聘任的重要指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审办法,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要求不同的条件,加大对应用性成果及辅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比重。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改革职称、晋升等评聘和考核方式,加大应用型成果和奖项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将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3.制定激励“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政策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支持力度。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制定奖励政策,支持高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等。二是高校要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配套政策,在项目扶持、评奖评优、职称评审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向“双师双能型”教师适当倾斜;允许教师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取得显著回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激励制度,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如合理安排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培训时间,确保专业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为其支付相应的培训费用、提供相应的津贴,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的专业教师按其等级予以奖励等措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积极性。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全方位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丰富各类表彰奖励活动,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双师双能型”教师,为其他教师争创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发内生动力,从而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引培并举多元平台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