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研究

2020-12-12 02:22王玉辞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

王玉辞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及目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树立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形势下,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教师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在高校形成共识。所谓“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可以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困境,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合作的育人体系。整合统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育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从而实现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04。实施“课程思政”,注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二、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需要

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但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农业是落后贫穷的象征,农业院校在招生、就业等环节存在困难,招生分数线比同层次院校低30分左右,学生在就业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导致一些学生“重农、亲农、爱农、务农”的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入学后,缺少学习农业专业的热情,对未来产生迷茫,想办法转专业或学校。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情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农业的信心和热情,增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农业院校为国家培养优秀农业人才、服务社会的需要。

(二)是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农业院校由于行业特色的发展和影响,在学科专业上往往更注重农林、理工等学科的发展,忽视了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发展,导致人文素质类教育普遍不受重视,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普遍偏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党团活动等进行,思政理论知识抽象,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且多是大班集中授课,学生对思政理论学习缺少兴趣,迟到、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实施“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采用新的思政教育方法,在通识课、专业课等各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加快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力度,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是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农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人数多任务重,常常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无暇顾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到课率低,抬头率低,不及格率高。其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把教学目标放在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内涵的把握。第三,受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影响,部分教师埋头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文的发表,缺乏教学积极性,更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三、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然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首先,要建立党委负责制,整体部署“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过程,成立领导机构,强调政治、组织、推动责任,发挥对“课程思政”的监督和指导作用[2]72。其次,教学分管领导牵头执行,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全面部署。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发挥其行政功能,二级教学单位配合职能部门和学校,将“课程思政”的实施作为本单位的年度重点工作给予推进,各教学单位紧密配合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齐抓共进,科研机构、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整合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3]。

(二)建设教师队伍,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1.培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专业课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引路人,也应该是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提升的引路人。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培养教师在通识教育、专业课教学中主动探究思政元素、寻找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主动渗透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使命感,从而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结合社会现实、热点内容、思政理论难点、专业教学中的疑点开展培训。其次,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再次,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的效果[4]88。

3.创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要全面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需要为教师搭建广阔的教研平台,创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团队限于学科内部,要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吸收思政课教师参与进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进行教学研讨,共同修订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等,共同挖掘专业课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点,研讨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实到授课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促进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课程设计的层次,形成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有效合作的教学团队[5]。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后,在统一课程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6]。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讨或思政专题讲座,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政理论知识,积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思政元素更加有效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

(三)深化课程建设,营造“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贯彻“课程思政”精神

要保证“课程思政”在农业院校顺利推行,必须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做起,从源头上保证“课程思政”落实到位。在制定各专业“课程思政”方案的时候,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进“课程思政”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在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各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且要增设德育目标。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要吸收思政课教师参与,确保“课程思政”的方向性和可行性。思政课教师参与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也能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程与各专业、各学科结合得更加紧密[7]。

2.挖掘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

要根据农业院校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找准着力点,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挖掘价值引领、政治文化的导向及育人功能;对于自然科学,重点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运用科学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情怀[8]。对于农业专业课程,要弘扬并传承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学习农业专业的热情,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资源环境类课程,融入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发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的热情。

3.优化教材内容,完善教材编写

教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优化教材内容。要集合各学科的主要力量,根据农业院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开发相应的高水平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要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生管理及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合作,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在不影响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4]89。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材内容尽力融入相关学科的历史、文化、先进人物,融入中国传统、民俗、经济、政治等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内容,从而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生动性。鼓励教师挖掘“课程思政”的资源,将案例日积月累,编写“课程思政”案例教材,与其他教师共享。其次,严格教材选用,优先选用适合学生特点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对于国外引进的教材要严把“思政关”,例如对于公共课大学英语教材的选用,要注重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严格防止学生对西方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盲目追随。再次,创新教材的使用。农业院校的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把教材里面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形势政策、学科发展、自身体会及经验等,通过新媒体手段,创新教材的使用,达到更加高效的育人效果[1]106。

4.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精品课堂

每个专业集中优秀师资,建立一两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程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外辅导、课程考核与评价等都体现出“课程思政”的要素。“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合作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以教研立项的方式,由学校教务部门给予经费支持,激励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9]。

5.积极利用第二课堂

利用党课、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在第二课堂中指导学生。思政课教师发挥其理论优势,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指导,专业课教师发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帮助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农民解决如何诊断和防治植物病虫害;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农民在经济动物的繁殖和育种、营养和饲料、病害防治等方面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生在为基层民众服务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农业农村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6.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课程思政”落在实处。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呈现方式更加先进。教师可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的优势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认知、情感、行为等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育人的效率,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育人的成效[4]89。例如,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微信、教学课件等,推送与数学教学有关的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家等数学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学习数学家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认识数学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励学生脚踏实地、勤奋学习、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树立严谨的科学观,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效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的目标[10]。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体验、讨论式教学、热门视频及经典影视播放等教学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7.优化课程评价体系,融入思政教育标准

一方面,要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纳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之中。“课程思政”理念下,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要改变。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教学,课程评价不能只看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的提升。评价的方式也不能只看试卷的得分多少,而是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讨论发言、平时测验、读书感悟、实践过程中展现的优良品质等都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11]。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细化标准,让教师按照标准进行教学,重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将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工作业绩作为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激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促进“课程思政”理念落在实处。

(四)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课程思政”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评价激励。第一,学校层面要制定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指导、评价和监督“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从制度上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第二,二级学院及教务部门为“课程思政”制定实施细则,组织实施“课程思政”的各项具体工作,从人员配备、试点选择、项目执行、硬件设施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做好保障。第三,思政教学及管理部门要做好与各学院的对接,选派思政教师到各学院与专业课教师进行合作,进行思政教育方面的业务指导,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帮助[12]。第四,科学合理地设置监控及反馈体系,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由专家、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教学督导等共同组成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安排听课,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了解实施“课程思政”后学生思想的转变,教学成效是否在具体行动中得以体现。如何结合新时代改革思政教育的内容。听取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中的难点、亮点,扬长避短,取得更大成效[2]76。第五,健全完善“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列出“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参与“课程思政”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促进“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的思政水平。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深化课程建设,营造“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课程思政”持续发展。农业院校的“课程思政”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理论上继续研究论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落实。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