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育人,全面推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2020-12-11 01:42邹团郑衍迪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邹团 郑衍迪

摘 要:校园科技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科技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要素,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聚焦育人,通过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推进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改革总体目标,一体化构建高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校园科技文化;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4-0-02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要求,高校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校园科技文化强调创新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具有创新、学术、实践等育人要素,必将成为重要的“三全育人”载体;校园科技文化是教學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术与文化相互促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校园科技文化强调科研、学术、实践的育人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一、校园科技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科技文化是创新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新文化已然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校园科技文化必将迅速发展。以创新性、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为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强化专业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形成层次高、品位高、吸引力强、育人效果更明显的校园文化,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科技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培养创新型、工匠型人才是必然的社会要求,大力开展创新性、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自主性强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学术素养、科研素养、专业素养和实践素养,提高大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开展创新研究、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校园科技文化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

首先,通过科技文化活动的选题、设计、立项、研究、操作、成果运用全过程,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是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实现科研育人。其次,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师生互动交流舞台,是实现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平台。老师和学生长期接触、相互学习、深入交流,通过老师言传身教和科技文化活动过程的润物无声式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做人、做事方法。

二、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思想上越来越重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2018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各高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突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大力推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如青岛理工大学提出,在学校层面,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学院层面,聚焦科研育人,结合学院特点特色,夯实育人基础,丰富育人内涵,打造育人品牌,树立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二)教师参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

实际观察发现,很多高校学生科技文化项目几乎都是专业知识较弱的辅导员作为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学术水平难以满足深入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的要求,很多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都走不远,难出成果,甚至无疾而终,极大地打击广大学生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对教师参与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缺乏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对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学生参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广泛性不够

近年来,很多高校认识到校园科技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但成效却不容乐观。曾有学者对重庆市几所高校进行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发现:30%的学生参加过校园科技文化活动,70%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园科技文化活动[1]。根据作者的调查,全国很多高校的情况与该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缺乏制度、资源保障

根据作者调查,高校对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激励制度不完善,资源保障制度缺乏。在教师管理上,缺乏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考核制度;在学籍管理上,缺乏学生参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考核制度;在学生奖励上,缺乏把学生参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考核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支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归口管理、实验(科研)场所、科研资金、活动资金、指导教师配置的制度安排。

(五)企业参与程度低,难以实现科技转化

大学生科技大赛,目前主要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其各省、各高校的选拔赛。“挑战杯”层次高,实用性差,科技作品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获奖作品难以转化,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从近几年《“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成果市场化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所有参加终审决赛的作品中,仅有极少部分作品与企业签约,实现科技转化,签约率不到3%[2]。除此之外,少由企(事)业或其他团体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使个别企业或团体主办,也缺乏系统性、学术性、实用性、广泛性和连续性,社会认可程度低。

三、全面推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一)抓好组织建设

1.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各方资源。在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建设委员会,协调科研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及各方资源,确保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能够广泛、深入、持续开展。

2.组建学生科技学术团队。在二级学院的学生会、团委,成立学生校园科技文化促进部,专门服务学生开展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综合考虑年级、专业、特长、爱好等因素,组织学生成立各类科技项目团队,团队研究方向要具有稳定性,注重基础研究积累和传承。

3.设立指导教师专家库。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打造团队化的教师指导模式,将责任心强、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精、实操能力强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专业指导团队。

(二)抓好制度建设

在学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1.修改、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把学生只有获得一定学分的科技文化活动项目,才能获得毕业资格、按时毕业和取得相应学位;把学生取得一定级别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作为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的必要條件等。

2.修改、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把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与指导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的成绩相结合。建立责、权、利清晰的导师管理制度,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与义务,明确导师的指导内容和目标。落实考评奖惩机制,将导师的指导任务折算成工作量,并与绩效、薪酬、职称挂钩。

3.修改、完善本科生培养导师制制度。明确本科生导师除了日常教育管理、学习辅导外,必须负责对学生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抓好平台建设

1.组建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指导工作室,协调学院、系、学生工作办工作,构建由学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学生等组成的全员育人工作平台。(1)加强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指导,定期举行科技文化活动动员会、汇报会、学术讲座和大赛技巧辅导等。(2)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加大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

2.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进一步开拓与企业合作,共建“学生实训基地”“企业学生科技俱乐部”“企业科创活动”“学生科技奖学金”等形式多样的学生科技平台,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奇凡,黄悦,赵春风.“重组”条件下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新浪网.刘丹.大学生科研自娱自乐遇尴尬 市场创新谁之重[EB/OL].https://tech.sina.com.cn/d/2005-12-26/1126802487.shtml.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技术文化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