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兆满,施 珺,管 燕
(江苏海洋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大学生应“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既能保证集体的效用,也是谋求个人幸福、掌握日常管理社会与控制事物的权利、走向自己决定命运之道的先决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要求,使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实践教学改革正经历从课堂实践到课外活动的拓展。通常,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加,类型主要包括具有知识性、学术性、政治性、兴趣性、文体性等性质的各类活动,范围非常广泛[1]。已有统计数据表明,98%的大学生希望多交一些朋友,100%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47%的学生认为应加强自己在社交能力、竞争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的锻炼[2]。
课外活动通常以团体为单位,活动成员之间构建了良性的社交关系。但现实高校生活中,大学生很多时候因为缺少合作伙伴而不能参加团体活动,比如运动比赛、音乐会、聚会、讲座、展览、学术讲座等团体活动。设计在线课外活动平台,可以通过线上的活动组织、推荐及分享,达到促进线下真实校园中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一个非常有应用价值的实践教改课题。
本文提出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高校课外活动组织模式,设计了课外活动的类型,构建了在线课外活动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活动相似性和重要性的课外活动推荐方案。选取学校课外活动平台为实践对象,设计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并对课外活动推荐的效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课外活动的研究重点是其作用、类型及体系建设等领域。
在课外活动的作用方面,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美国加州大学Astin[3]提出的参与投入理论模型IEO(Input-Environment-Output)认为,学生学习成果与其投入校园经验(如学业、活动及与教师、同学间的互动)相关,投入越大,个人认知和情感发展越好。张雪梅[4]基于投入理论的研究认为,非学术投入多的大学生发展更为全面。Fredricks 等[5]从参与活动的时间、数量和广度3 个方面考察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和他们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更多更长时间的参与课外活动和学业适应、心理能力、积极的同伴环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李潇君[6]研究了课外活动在促进高校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曾红权[7]研究认为,课外活动经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就业)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通过自身参加活动的实践,对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都能产生深刻的自我体验。兰公瑞等[8]研究发现,一方面,课外活动经验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另一方面,发展潜能高的大学生会主动选择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翟莹[9]以美国大学学生宿舍为阵地开展的各类课外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宿舍中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相契合。
在课外活动的类型划分方面,文献[6]中将课外活动划分为政治参与类型、社会服务类型、行为养成类型和文化交融类型;美国学者Andrea[10]使用因素分析法,将课外活动分为学习活动、运动、创新活动、语言和音乐5 类;香港将课外活动大致分为学术性、服务性、兴趣性、艺术性及体育性课外活动5 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时间和能力自由选择。
在课外活动的体系建设方面,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杨宁等[11]研究了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的建设,从学生、教师与高校三者在体系中担任的角色和功能出发,分析了高校创新活动的基本体系和功能。王文琦[12]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积极性进行了调研,建议通过增加实践学分等方式激励大一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校内各院系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地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方霞等[13]以萨斯喀彻温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有一定启示。付坤等[14]构建了由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级考试、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拓展、交流访学等组成的课外培养计划内容体系,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王贤敏[15]提出来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外活动开展对策,包括统筹规划课外活动教学、打造“形散而神聚”的课外活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基于差异和过程的教学评价等。胡明茂等[16]从教师培养、专业学生社团建设、仿真技术应用等几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是制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课外活动的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情怀;通过课外活动的参观访问,使大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通过课外活动的音乐会、讲演、竞赛等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审美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的运动、旅行、赛事等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体魄,培养不畏困难、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课外的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广泛调研大学生参加活动兴趣的基础上,设计的课外活动类型结构树如图1 所示。
图1 课外活动类型结构树
由图1 可见课外活动类型从上至下,以一棵树的形式呈现,方便了计算机的存储和处理。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扩展的方式不断增加活动类型树的内涵和外延。
OEAN(Onlin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Network),描述为一个二元组:OEA =(Entity,Relation),Entity代表实体,包括活动集E、组织者集S 和用户集U;Relation代表关系,有组织者-活动关系集OA、用户-组织者关系集UO、用户-活动关系集UA 以及用户之间关系集UU。
OEAN的实体分为3 类:①课外活动a,描述为一个7 元组:a =(id,atype,ao,at,ap,al,au),其中,id 为活动标识,atype为活动类型,ao为活动组织者,at为活动创建时间,ap为活动介绍,al为活动地点,au为要参加活动的用户集;②课外活动组织者o,描述为一个5元组:o =(id,name,otype,oa,ou),其中,id 为组织者标识,name 为组织者名称,otype 为组织者的活动类型,oa为组织的活动集,ou为关注组织者的用户集;③用户u,描述为一个7 元组:u =(id,name,ai,ct,uf,fu,uo),其中,id为用户标识,name为用户名,ai为用户兴趣标签,ct为账号创建的时间,uf 为他关注的用户集,fu为关注他的用户集,uo为他关注的组织者集。
与定义1 对应的OEAN模型如图2 所示。
OEAN 实体间4 类关系的权重度量方式如表1所示。
图2 在线课外活动OEAN建模
(1)在线课外活动推荐流程。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交平台组织的各类活动,是拓展大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何从在线课外活动平台上大量的活动中自动为大学生推荐感兴趣的精准活动,避免漫无目的的浏览搜索,进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教改课题。
给大学生推荐课外活动依赖于两个因素:①用户的活动标签,包括用户注册时勾选的课外活动兴趣标签和用户参加过的活动类型标签;②用户在平台上构建的各类社交关系。
图3 所示的课外活动推荐流程的核心技术点分别是活动类型相似性度量和活动重要度计算,活动类型相似性度量旨在选出与用户活动兴趣一致的课外活动。活动重要度计算是从OEAN 中选出对用户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
(2)活动类型相似性度量。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总体构成了一棵树,活动树上2 个活动ai、aj节点的相似性度量可表达为:
表1 OEAN实体间的4 类关系权重度量
图3 在线课外活动推荐流程
式中:f为活动ai,aj最近的共同父节点;h(·)表示节点·的深度。比如,活动ai“学术活动”和aj“话剧”的相似度为eas(ai,aj)=因为ai,aj的共同父节点为根节点“课外活动”,ai深度为2,aj深度为3,根节点深度为1。
一个用户的活动兴趣标签和参加过的活动类型记为集合UAS =(a1,a2,…,am),则UAS 与一个具体活动ai的相似度为:eas(UAS,ai)=max(eas(a1,ai),eas(a2,ai),…,eas(am,ai))。
(3)基于重启随机游走的活动重要度计算。基于随机游走的PageRank算法通过分析网页间的超链接,计算每个网页的重要性,计算方法为:
式中:Rk为第k 次迭代时页面的重要度;W 表示页面之间的连接权重;d为一个阻尼系数,取值范围为0~1,通常取d =0.85;向量I=(1,1,…,1)T;N为网页的数量。
重启型随机游走算法RWR 主要用于计算图中任意2 个节点间的结构相关性。计算图中各个节点与节点j的结构相关性方法为:
式中:(1-c)为返回节点ej的概率;ej为第j维为1 的单位向量;初始时R0=ej。
OEAN模型类似于一张图,借鉴RWR 算法,3 类实体的重要度迭代计算分别为:
式中:oaj、uaj和aaj分别为第j 维为1 的单位向量;(1-c)为返回节点oaj、uaj和aaj的概率;WOA、WUO、WUU和WUA分别为组织者-活动、用户-组织者、用户-用户和用户-活动的关系权重。
经过若干次迭代后,得到每个用户、活动及组织者节点的重要度。活动ai重要度越大,说明活动ai在OEAN上对用户产生的社交影响力越大,用户越有可能参加活动ai。
我校在校学生有2 万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改革,一直注重面向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2016 年起,计算机工程学院智慧教育团队就从事高校课外活动的组织模式及应用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在学校课外活动组织模式的探索中,团队设计的在线课外活动平台的主要功能如图4 所示。
图4 在线课外活动平台功能设计
活动推荐的效果对在线课外活动平台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3 种推荐方法进行了实验比较。①仅利用用户的活动标签进行相似性度量,包括用户的活动兴趣标签和用户参加过的活动类型,将相似活动推荐给用户,该方法记为EAR-UI;②仅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进行重要活动的计算,然后推荐重要活动给用户,该方法记为EAR-US;③综合利用用户的活动标签和用户的社交关系进行推荐,将相似活动和重要活动推荐给用户,该方法记为EAR-UI +US。
从学校在线课外活动平台上随机抽取了活跃度高的大三100 名同学,以学生实际参加的课外活动为标准答案,使用上述3 种方法将推荐给用户的活动与用户参加的真实活动对比,评价推荐方法的优劣。
评价指标包括P@5,P@10,R@5,R@10 和F1-measure。P@ n 指标模拟了常用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是一个拟人化的指标,目前推荐系统评测中用的较多[17]。P@n指标只关心检索到的结果与查询项是否相关,不考虑返回的信息与查询项相关性的次序。P@n =m/n,其中n 指返回的推荐数量(本文分别返回5 个和10 个),m指在n个中正确的数量。R@n =m/k,k 指标准答案的个数,m 指在n 个中正确的数量。F1-measure =(2 ×P@n ×R@n)/(P@n +R@n)。比如,某用户ui实际上参加了5 个活动(标准答案),向用户ui推荐了10 个活动,10 个活动中用户ui参加了3 个活动,则P@10 =3/10 =0.3,R@10 =3/5 =0.6。3 种方法推荐活动的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3 种推荐方法的效果比对
由表2 可知,仅仅基于用户的活动兴趣推荐相似活动效果最差,F1-measure@5 为0.4,F1-measure@10为0.47,仅基于用户的社交关系选取重要活动推荐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F1-measure@ 5 为0.49,F1-measure@10 为0.52,说明用户参加课外活动受社交圈子的影响较大。在综合利用用户的活动兴趣和社交关系的基础上,选取相似活动和重要活动推荐效果比较理想,F1-measure@ 5 为0.56,F1-measure@ 10 为0.58。
探索高校课外活动的组织模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合理地参加课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调研了高校课外活动的理论渊源、内涵、类型、意义、举措等文献资料,总结了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类型,构建了在线课外活动网络模型,研究了基于用户活动兴趣的相似活动和基于用户社交关系的重要活动的推荐方法。虽然本课题在高校课外活动组织模式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发现如下问题还需进一步提升:①应激发全校更多的学生、老师、部门参与到在线课外活动平台;②对于在课外活动平台上非活跃的大学生,需要研究更好的推荐方法和激活措施;③做好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效果评估工作,不断改进课外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