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苏
(安阳师范学院 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安阳 450002)
许慎在《说文》序中谓:“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1](P754)大意是人们根据事物的根本特征而描摹的图形变成了具有形音义的文字,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指事、形声、会意等一系列文字。文是事物纹理根本特征的图像表达,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与发展出来的。
图1
殷墟甲骨文字处于文字成熟阶段,但很多文字仍保留着早期原始文字的遗迹。甲骨文中侧立人字作“”(《合集》22603)形,是依照人的形体,刻画出侧立人的根本特征——文(见图1);侧立人字符或加指事符号,或添加其他偏旁,形成了近300个同样具有形音义的新字,它们都是侧立人这一文(字)孳乳的结果。其中,与侧立人偏旁有关的、、、、、、、甲骨文字,前辈学者根据侧立人字符上添加的指事符号形体及位置,释为膝字,释为臀字,这些考释成果是否正确,未考释的文字是否能够释读,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以后,仍需深入探讨。
从以上所引甲骨文字看,这些字均从侧立人形偏旁,说明这些字字义跟人有密切关系。然而这些字所从指事符号形体不一,所指位置不同。根据指事字造字方法,可判定这些字指身体部位或器官之字(名),它们均属于由侧立人——文而孳乳的字。本文尝试把侧立人字符与人体实物相结合,根据字形与字义不可分割关系,另一方面印证前人考释成果是否正确,一方面尝试释读前人未释之字。不确之处,恭请方家指正!
自商代至今,时间虽经历了三千余年,但人体的基本形态变化不大。《说文》谓:“,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籒文。象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1](P365)《说文》引用籒文的人字形体,当源于甲骨文、金文等侧立人字形体。它像人体上手臂伸展与腿部弯曲之形(见图1)。《说文》解释其字义为“天地之性最贵者”,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的诠释。
侧立人字形跟人身体实物对应,《说文》段注“体”字的解释恰与其相应。《说文》:“体,总十二属也。”段注:“十二属许未详言,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三,曰肩,曰脊,曰。手之属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曰胫,曰足。合《说文》全书求之,以十二者统之,皆此十二者所分属也。”[1](P166)
按照段注,人体有四大组成部分:一首,二身,三手,四足。以身体各关节为界限,身体上的每一处,均有名或字以指称,但后世它们多数是形声字。尽管是形声字,然后世字书用语言准确描述了其所在位置及典型特征,见图2中人字形符号与人体对应关系。
图2
从人字形体与人的身体部位对应看,数字1表示首与身体相连部分,数字2表示人体大腿部分,数字3表示人体小腿部分,数字4表示人体伸展的手臂部分。身体上可以相互转动的关节部位:首身之间,有颈椎与身体之转动,A指人体颈椎部位,以髋关节为轴,首身向前倾斜,与人体大腿前侧形成钝角,与人体大腿后侧形成优角;B指优角,位于人体上肢与下肢相连的臀部处,以膝关节为转轴,股(大腿)与小腿前侧形成优角,与小腿后侧形成钝角。C指人体膝关节后侧部位,后世文字称腘,俗称腘窝。C对立面突出部位是人体膝关节所在。以肩关节为轴,双手臂与身体部分形成夹角。双臂上的肘关节,控制大小臂的伸展和弯曲,见(《合集》27781)字形和以上人体符号上数字4指称位置。D指人体肘关节部位,图2中在文字符号上标设线段、标注英文字母,便于形象地认识文字笔画与人体部位对应关系。这是认识与侧立人体相关一系列孳乳字的根本和基础。
文字的产生,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记,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2](P86)的结果,文字形体结构是古人对人本身及社会生活认识的反映。就目前所掌握的甲骨文字形体及其语境,在侧立人字符上添加各种指事符号,形成的一系列孳乳字,可根据侧立人字符上指事符号形体及位置,与人体对应关系,甲骨文语境,后世人体文字字义语言描述,对甲骨文(项)、(脊)、(重)、(肚)、(臀)、(膝)、(腘)、(脚即现代汉语中的小腿)等字进行考订与辨析。论证于下:
图3
(1)疾项,御于妣己暨妣庚?《英藏》97正
甲骨文 “疾+□”“□+疾”短语中,疾后或疾前之字,多指身体器官或部位。由此,(1)辞中的“疾”之“”当指身体器官或部位。
汉字形体历经演变,成为当今我们使用的汉字,目前能追溯到最早的成熟文字源头为甲骨文。甲骨文中,该字形上的指事符号位于人体肩部以上部位,与后世颈项所在部位相同,究竟为颈还是项字,论述于下:
据文献记载,肩部以上、头之下的脖子,在前者称颈,在后者称项,《说文》:“项,头后也。”段注:“头后者,在头之后。后项双声。故项槖亦曰后槖也。”又:“颈,头茎也。从页巠声。”[1](P417)《广韵》:“颈在前,项在后。”[6](戌集下·页部P7)该字的指事符号位于侧立人头部下之后部位,故其指事字义为项而非颈字。
颈项是首与身体躯干连接部位,俗称脖子。这里是首与身体经络交汇处,项部常裸露在外,因风、寒等侵入,会出现经络不通,气血受阻状况,表现为颈椎病、颈肌纤维肌炎、落枕、扭伤等症状,引起脖子僵硬、疼痛、酸胀等不舒服感觉。(1)辞辞义为(商王武丁)的脖子后部有毛病,要向妣己、妣庚举行御祭以攘除武丁的灾祸?项在此为本义,指人的脖子后部。项字还作“”(《补编》1356)、“”(《屯南》463)形,在甲骨文中是人名。
图4 脊椎、鱼、鱼脊画
该字从侧立人体偏旁和鱼偏旁;在侧立人与鱼偏旁之间,有两个短横,短横的位置位于象征人体的背部。那么,该字的指事会意或指人体背部之鱼。人体背部像鱼形体者为人的脊椎或脊柱(见图4),故甲骨文字应释读为脊字。这是从文字形体与人体脊椎实物对应得出的结论。
后世脊字形体及字义注释对常人来说,理解、记忆均有难度。然脊椎或脊柱整体与鱼身有相似处(见图4),即人体脊椎像一根主干节骨上延伸出肋骨的形体,与鱼脊向两侧延伸鱼刺形体相似。先人们正是看到人体脊柱与鱼骨形体的相似性,故用鱼偏旁植于象征侧立人背部部位,来表示人体重要部件——脊椎,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赋予文字准确字义的造字方法。
图5 肚子 孕肚 人体腹部
从字义看,貯,《说文》:“积也。从贝宁声。”段注:“此与宁音义皆同。今字专用貯矣。周礼注作,俗字也。”[1](P281)又:“宁,辨积物也,象形。凡宁之属皆从宁。”段注:“辨,具也。分别而具之。故其字从刀。积者,聚也。宁与貯盖古今字。《周礼》注作,《史记》作积著。……其旁有御。其下有阯。其上有颠。辨积之形也。”[1](P737)从段注看,古汉语中的宁(貯)是现代汉语中的贮字。[10](P511)
宁、貯、贮为古今字,段注其两侧之竖,象征实物的防御设施;在防御设施中间部位,其下面有高高的基址,上面有颠(头部);中部为集聚存储空间。宁(貯、贮)为存储字义。由此推测,从人从宁(貯)的字字义,或与人体上的集聚存储器官或部位相关。
该字在卜辞中仅一见,卜辞如:
戊午卜,御石?
甲骨文“疾某”或“某疾”之某,均指身体某一器官或部位。 “疾”之当是身体某一器官或部位。石为妇石,商王朝贵妇之一。读为嘉。[11](P160)卜辞言生育之事,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4](P475)御为攘疾之义。[12](P70)匄有求之义。字作“”形,准确字义虽不明,但根据从阜从企偏旁推测,字义当跟艰难、困难等词义相关。前两条辞义为:戊午日,商王室贵妇妇石要分娩,要给她举行攘除灾祸的御祭?那么第三辞中“石疾”当指妇石生育艰难、部位或器官有疾之义。
肚字在后世字书中出现得很晚,“《广韵》:腹,房六切,音福。身当脐为腹。《书·正义》曰腹为五藏之总,一曰身中。”[13](未集下)(P312)《正字通》:“肚,土故切,音渡,腹肚,肚即腹,俗呼曰肚。”[13P(未集下P300)从读音上看,肚、宁(貯)字音相同。
人体的存储器官在古今语言中称腹或肚,当指称身体部位时为同义词,指人体的胸下、腿上部位。然甲骨文中有腹字,字形从侧立人从复两个偏旁;字从人从宁(貯)两个偏旁,两字所从偏旁含义有别,因此,它们不属于同字异形体。然卜辞中出现指身体同一部位之字有两个时,有必要分析两字相同与不同处。
从构字方式看,两字构形相同,甲骨文中,腹字有两种形体:一种作“”(《合集》5373)、“”(《合集》31759)形;一种作“”(《花东》187)、“” (《花东》240)、“” (《花东》241)形。第二种形体之腹字,是复字下面省略了倒立的止偏旁。《花东》编著者认为这是腹字之简体。[14](P1633)据此,讨论腹字形体及字义。
上引《说文》段注复的偏旁——畗字的摘录,大体有五层含义:一、畗字字义指(容器或空间)盛满之义。二、畗字义引申为凡是容器盛满而出者,称之为涌出。三、畐、偪两字是正字与俗字的区别。四、《玉篇》专记腹满谓之涌,肠满谓之畐。涌、畗都指器满而出之义,然涌是自下而上冒出,畗是自上而下泄出。五、字上部形体是高字形体的省略,下部是高厚之形体模样,这是从字形上把畗字与高字作比较后的解释。
从人(或身)从复的甲骨文腹字用法,卜辞如:
(3)癸酉卜,争,贞王腹不安,无延?《合集》5373
(4)弜腹?《合集》31759
(3)辞辞义为商王武丁之腹不安宁,不会延长(多日)?弜为否定副词,腹在此为动词。后世腹字也有作动词用,《诗经·小雅·蓼莪》:“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郑玄笺:“腹,怀抱也。”孔颖达疏:“‘腹我’,谓置之于腹,故为怀抱。”[2](P460)“《易说卦》:‘坤为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为腹也。’”[6](未集下·肉部P18)《说文》:“腹,厚也。”段注:“谓腹之取名。以其厚大。……《释诂》、毛传皆云:‘腹,厚也。’则是引申之义。谓凡厚者皆可称腹。”[1](P170)该辞中,因主语省略,(4)辞辞义指不要包藏我?或某物不要变厚大?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的腹字,卜辞如:
(5)子腹疾?弜御?《花东》240
(6)隹之疾子腹?《花东》241
(5)辞辞义为花东H3卜辞主人“子”腹部有疾病,不要举行攘除灾祸的御祭?(6)辞义为某事会使“子”之腹产生疾病?从甲骨卜辞看,腹字有本义用法,也有引申用法。
以上论证看,腹不仅有存贮功能,而且还有排泄功能;而肚则强调的是其存贮功能。肚在现代汉语中与腹字基本上是同义词,但有时用法也不相同,如牵肠挂肚、肚脐眼等词中的“肚”,则不能换成“腹”字;圆而凸起像肚子之物,如腿肚子、指头肚儿等词中的“肚”,不能换成“腹”字。捧腹大笑、满腹经纶等词中的“腹”字,也不能换成“肚”字。胃有时跟肚为同义词,如牛肚子,羊肚子、猪肚子等等。
与腹相关的俗称是肚。肚是存储人的五脏六腑、吃喝等所有物的器官;甲骨文字指人体上有存储之义的器官;两者指向人体部位时,同指一物,故应释读为肚。以上是从文字形体、甲骨文语境、后世典籍记载对肚、腹字字义的辨析与考证。
臀是人身体的重要部位之一,位于腰和大腿之间,其准确定义为:“人体后面两腿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也指高等动物后肢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19](P1334)这是现代汉语表述臀之字义。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合集》339)形,是在侧立人偏旁后加一弯曲形或直线形指事符号。该指事符号所在部位与臀字描述部位相同,也跟臀部具有伸展和屈曲的特征一样,然、两字后的弯曲形、直线指事符号长短不一,形体有异,是否为一字,需要跟其语境结合来判断,卜辞如:
这是商王在癸丑至乙卯三日内的占卜。内容是要命令见这个人向启和两人在地征取货物。两辞同版,时间相当、事类、人物相同,故判定“”“”两字为同字异形体。由此,我们来分析字字形。字中,人偏旁后的一弯曲笔画较长,对应侧立人形体,像从脖子下至人的大腿上端,在象征臀部之处呈现弯曲状。字中,是一竖画,若与侧立人体对应,这一竖画作为指事符号,位于人体腰以下、两腿上端之后。、既为一个字的两种写法,故需要分析其指事符号表达的准确含义。
图6
身体与大腿前侧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人体背部与大腿后侧形成优角(见图6、2)。因臀部(即汉代汉语口语中的屁股)肉多,角的顶点不明显,故像弯曲之物。侧立人偏旁的形指事符号及其位置,与人体臀部位于腰与股之间及臀部略翘之形正相对应,因此该字释读为臀字,恰符合指事字的造字方法。
当人直立时,髋关节中的大腿骨与盆骨基本形成直线,故从侧立人偏旁及其背后添加一短竖的字,其短竖作为指事符号,表示臀部(即腰与大腿)呈直线之形,故其指事字义也为臀字。以上是从臀的文字形体及后世臀字定义、特征方面进行的探讨。臀字的构形与手肘之肘作(《合集》4899)、(《怀特》786)形的构形相同。
从语境判断,以上该字均为人名,故本义无法验证。
图7
甲骨文中“疾某”之占较多,如:“疾身”(《合集》13666正)、“疾首”(《合集》24957)、“疾目”(《合集》456正)等。其中身、首、目等均指身体部位或身体的某一器官,“疾”之字,也应指身体某一部位或器官。若与人体对应,该字从侧立人体偏旁,其指事符号——位于大腿和小腿相连关节的前部,即膝盖之处,字为膝,《说文》:“厀,胫头卪也。从卪,桼声。”段注:“肉部曰:‘脚、胫也。’‘胫,胻也。’厀者在胫之首。股与脚间之卪也。故从卪。息七切。”[1](P431)《说文》及段注对膝字的解释是语言描述,甲骨文字是文字形体对字义的指事。两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对同一文字字义的解释或标注。
双腿是承载身体重量的主要器官,其中,膝关节受力不均或人体衰老,均可引起膝关节疾病,常见症状如膝盖痛、膝关节肿胀、膝软等,影响人的正常行走,是人体最常见疾病。甲骨文中也如此,卜辞如:
(11)贞勿于父乙告疾膝?《合集》13670
(11)辞辞义为武丁膝盖有疾,向其父小乙祈求祷告?膝在此为本义,指人体膝盖关节。
图8
以上是甲骨文中膝字形体与用法。
从字形看,该字从侧立人形和一曲框形符号,曲框形符号开口方向朝向人体之外,位于人体上大腿与小腿的连接处之后(见图2之2与3线段交汇处)。人体之后像曲框形符号之形体,当指该字字义。由此分析形符号在此表达之含义。
位于大腿和小腿连接处之后部分,即膝盖后面,是凹下去的(见图8),这个位置,俗称膝盖窝,字为腘,然腘字出现的时间很晚,《康熙字典》:“《广韵》:‘曲腳中也。’《集韵》:‘膕朏,曲脚也。’《正字通》‘膝后曲节中也。’《博雅》:‘膕,脚也。’”[6](未集下·肉部P20)膝盖窝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人蜷曲大小腿后,在膝关节之后面,形成形体,如图8左侧图所示。对应的是人体腿上部位之名(或字),即腘字。
汉语中腘字,字义指“膝部的后面。腿弯曲时腘部形成一个窝,叫腘窝。”[19](P499)窝即两侧高中间低或中间是凹塌下去者;腘俗称膝盖窝,也称腘窝(见图8)。它是人体穴位汇集处,有委中穴、委阳穴、阴谷穴、曲泉穴等,可见它与人体经络有密切关系,故其文字的出现不会太晚。
以上是从字形、偏旁分析、后世文献典籍记载几个方面对腘字本义的考订。
图9
从侧立人体符号与人的实际形体对应看,臀和尻字虽不同,指称人体部位时,字义相同,均指现代汉语中的屁股。屁股是人体脊骨的末端,它上连腰,下接股,是推动后股运步的重要部位。它以髋关节为转折点,人体背部与股形成一优角。侧立人文字符号的优角处对应的是身体臀部位置所在(见图2、6)。前辈学者既释该字为臀或尻,那么,、等字上的指事符号“”,应当位于字形优角位置而不是象征腿部,尤其不应位于小腿处(见图2之B处)。故字的指事字义,需要重新论证。
从该字指事符号与人体下肢对应关系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事符号位于腿之下部,即现代汉语中的小腿后部,如等字。一种是指事符号位于腿之中部,也就是大腿与小腿关节处,即腘窝部位,如、等字。先讨论第一种形体文字的准确字义。
《说文》:“脚,胫也。从肉却声。”段注:“《东方朔传》曰:‘结股脚。’谓跪坐之状。股与脚以厀为中。脚之言却也。凡却步必先胫。”[1](P170)《荀子·正论》:“捶笞、膑腳。”杨倞注:“捶、笞,皆杖击也。膑,膝骨也。‘腳’古‘脚’字。膑腳,谓刖其膝骨也。”[25](P342)《释名》:“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26](P33)从文献记载看,人体腿部,以膝关节为界,上部称股,即大腿,下部称脚,即小腿。当人体呈跪坐之状时,膝盖向前突出,股与脚重叠在一起(见图9),脚以膝部为转轴,屈曲转折在后,故脚用却字来解释。第一种形体字的指事符号,与人体对应,位于脚处(现代汉语小腿之处),故它释读为脚,符合指事字字义。
图10
以往发现的王卜辞和其他子组卜辞中,它共出现在14版甲骨中,该字所从指事符号,与花东卜辞所见相同,或作三角形、或作菱形,或作类似于长方形形体。它们与花东甲骨卜辞中的该字一样,均属于该字的同字异形体。
由此证实,第一、二种形体的该字,都指人体的小腿部位,这一部位在古汉语中称脚。
脚在古汉语中是小腿部位,还称胫,《说文》谓:“胫,胻也,从肉,巠声。”段注:“膝下踝上曰胫。胫之言茎也,如茎之载物。”[1](P170)《论语·宪问》:“以杖叩其胫。”何晏注:“胫,脚胫。”[2](P2514)从以上引文看,古代汉语中的脚、胫,均指现代汉语中的小腿,位于膝盖之下、脚踝之上。那么,该字释读为脚还是胫更合适,需要说明。
该字释读为脚是否合适,需要把它放到其语境中做检验,卜辞如:
此两组辞均是子组卜辞。(13)辞辞义为子占卜用豕及小牢或用豕脚对龙母举行御祭?豕脚即猪蹄,包括蹄部和小腿部分。它有多种烹制方式,是一款美味菜肴。羊蹄同样指羊的小腿和蹄部两个部分,也是一款美味菜肴。以上两辞中,脚用其本义,在卜辞中指小腿和现代汉语中脚两部分。
脚在其他辞中,均指人名或地名。
小结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指事字”定义为“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1](P755)王筠对此做了更详尽论述:“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27](P567)许慎、王筠对指事字的定义,具体到与侧立人字相关的一系列指事字上,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符号,这个指事符号在侧立人字形体上位置不同,形状不同,形成的一系列孳乳字。初视它可知其大意,仔细考察、揣摩,经过一番理性认识与辨别,才能知晓其字形所指准确字义。如甲骨文项、膝两字,初看它,其字义大致上跟侧立人相关,仔细辨别后,揣摩指事符号所在位置,再与人体实物相对应,基本确认其字义。甲骨文语境又验证其为身体的某一部位,与后世典籍记载对应后,准确确定了其文字字义。这是两个很明显的指事字。
脊字的指事符号是甲骨文一个偏旁——鱼,指事的是人体背部像鱼一样物之名,不仅指出此物位置所在,而且指出此物之形。甲骨文脊、重两字的考释,对甲骨文中其他类似文字的考释,将具有启发意义。
臀、腘、膝、脚四字,初视它知其与侧立人字相关,仔细考察后,需结合其指事符号位置与形状,对照人身体部位形体,参照后世文献中对身体部位名称的语言描述,方可领悟到其字形所示意指。甲骨文臀字,作、形,指事符号作弯曲形、直线形,与臀部髋关节前屈及伸直功能相关。人腿打弯处,突出部位称膝,甲骨文字作形,指事符号位于人体前侧腿部打弯的突出部位,故其指事——膝之字义清晰明了。人腿打弯处,凹塌部位俗称膝盖窝,是腘字。甲骨文字的指事符号——,像横放的窠臼,与后世匚形符号及字义有相似处,与腘处最大的特点是凹塌下去表达的含义相同,故甲骨文字正是后世腘字的指事字。臀、腘、膝的指事符号及位置,也澄清了、字与膝、腘字之间的混淆关系,为辨析其为脚字奠定了基础。
以上考证侧立人孳乳的几个指事字,后世均变成了形声字,目前找不到其字形演变资料。对这些文字释读,一是根据甲骨文字形符号与人体对应关系;二是根据后世字书对身体部位的语言描述。这种文字考释方法,有助于甲骨文字的进一步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