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困境与路径
——基于河南省的需求

2020-12-27 02:32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全科师范生农村

郝 涛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成为当下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早在2012 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地方应加大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力度,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随后,《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通知》《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相继出台,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鲜明趋向。

一、河南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概况

河南省下辖地级市17个,省直辖县级市1个,总人口10952万,常住人口9640万。作为中部重要省份,河南省在地理特征、自然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有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对本省基础教育规划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政策制定与组织实施。

(一)基础教育发展状况

早在2007年,河南省顺利通过“两基”验收,基础教育的工作重心向促进教育均衡上转移。截至2019年底,全省小学在校生达994.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实现连续5年下降,共有134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全省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全省共建有小学1.81万所,教职工总数53.94万,其中51.04万人为专任教师,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6.69%。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状况

2015年,河南省开始谋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先后制定出台《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河南省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河南省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指导标准》,从2016年开始,重点面向全省农村教学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迄今已累计招收学生10000名。河南省的农村全科教师培养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定位于农村方向,采取定向就业,由安阳师范学院等省内共九所师范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培养层次。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实困境

目前河南省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定位还是“向农性”,即主要面向农村,以“定向培养、免费就读”的形式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提供优质师资力量,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全科教学与传统分科教学的冲突

关于全科教师与分科教学的争论由来已久。由于现行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师对基础教育阶段多学科综合教学的胜任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的能力。然而,这些全科教师本身的受教育经历即为分科教学。特别是现有的高中阶段教育,多采用文理分科,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导致我们的全科教师培养对象,甫一入学,面对崭新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显得无所适从。同时,由于音体美不是高考科目,大部分高中学生无暇顾及这些科目学习,特别是由于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的属性,报考的学生由于家境、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艺术学习基础更加单薄,面对“音体美全扛,语数外通吃”的培养目标,自然倍感吃力,学习效果可见一斑。

同时,全科教师的定位既要求教师教学上的“全科性”,即能够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从而解决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又要求素质上的“全面性”,能够胜任小班化教学需要,有效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的综合化问题。然而,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实践来看,出现了不少“拼盘式”“大杂烩”的培养方案,这些培养方案,其内容以知识、技能为主,多是学科课程、显性课程,既没有解决好“全科性”,对于“全面性”也办法不多,对养成教育普遍缺乏关注度。

(二)免费定向培养与功利性价值观的博弈

一是“免费”并不等同“好生源”。2007年以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持续完善,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仅以免费这一政策利好为驱使,在现实中对优秀学子投身教育事业的吸引力有限,即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了免费师范生教育,成为一名小学全科教师,也往往会因为就业后从教意愿的减弱而选择流动。毕竟,如果学生选择成为一名小学全科教师的最初动机和最大动力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价值认同,而仅仅将其视为减轻经济压力的权宜之计,很难想象他们能在这个岗位坚守多久,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和稳定,又会产生全科教师“进得来”与“留不住”新的矛盾 。因此,从教师教育改革的全局和农村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免费”的价值,本质上不应该是“扶贫”,而在于“扶优”,在于“激励”,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要通过免费的“形”,充分发挥这一政策利好,达到吸引和吸收高中毕业生更加优质生源的“实”。

二是“定向”不等于“定心丸”。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就业保障是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免费师范生的最重要因素。诚然,基于河南省的省情和基础教育现状,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培养定位于优先满足农村落后地区对优秀师资的需求,强化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这是合乎实际的。但是,聚焦于报考学生个体,当前的全科教师培养政策,既能解决读大学期间的费用问题,又能解决毕业后的工作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如此突出的今天,这一政策导致部分学生的报考很自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换言之,学生选择全科教育的就业保障动机要远远高于职业理想动机。有了定向就业的保驾护航,同时由于政策实施时间短,很多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淘汰机制,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减退、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不断显露,长期下去,就会产生政府层面的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政策设计与学生个体功利性求学、就业价值观背离的矛盾。当然,由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政策实施不过几年,目前这一现象尚属于深层次思考范畴,但仍值得关注。

(三)政府、高校、农村小学协同工作机制不顺畅

当前全科教师的培养实践基本上属于封闭式培养,校内专业学习所占比重较大,实习实践期较短。这种培养模式下,地方政府、高校、农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育人效果不够理想。抛开知识获取不谈,学生脱离了真实的农村教学场域,对于全科教育的理解和乡村基础教育情况缺乏直观认识,既难以产生对乡村教育的情感和教育、教师职业的认同,又无法根据实际的教学场域调整个人的综合知识结构和素养,难以适应乡村跨文化环境,导致角色转换困难、工作效能不理想。学习和工作成为平行线,知识储备和实践应用变成了“两张皮”。

三、当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提升路径

(一)培养定位的新转向——卓越引领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教育部强调要培养一批能够胜任乡村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岗位的卓越小学教师。(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 号)。因此,“卓越教师”培养成为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转向,同时也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卓越引领视阈下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必须聚焦于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现有的传统学科课程进行改革,打造一专多能的多样化的课程形态。重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促进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从“学科专家”向全科教师转变,推动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从“以学科为中心”回归“学生主体”场域。

(二)培养方案的新亮点——基于实践取向

一是推动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新时期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培养单位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完善实践指向,增加情境反思类课程,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学习和反思学习。安阳师范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该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着力建设三大教育平台和九个类别的课程模块,其中,仅实践教育平台,就细化为课程、集中、综合三类实践模块,旨在突出全面培养、理实结合、知行合一。

二是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支撑服务体系。培养机构(高校)、政府、定向地区乡村小学(教学点)三方联动。职前阶段,对于高校而言,应当以全科教师培养为依托,优化培养方案,开发乡土课程,注重培训的实效性,跟进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与定向地区的密切联系,扩大学生在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实践机会,确保学生扑下身子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与筑牢学生与乡村地区的情感;对于定向地区而言,应考虑将定向全科师范生的实习实践纳入本地小学(教学点)的考核体系,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引导好全科教师的成长。职后阶段,定向地区要千方百计为全科师范生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具体应涵盖职称评定、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培训提升等各方面,促进定向全科师范生“教得好、下得去、留得住”。

(三)培养过程的新重心——情怀养成与职业认同

关于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其中至少有两点,目前为止各方达成了共识,一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即学科生长力,涉及全科教师是否“下得去”的问题。二是学生的乡村情怀和职业认同,涉及全科教师是否“留得住”的问题[1]。

借用经济学术语,当前加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供给资源的结构性改革。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设计与培养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在乡村振兴视阈下,通过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基础教育精准度,培养出能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的,能改善基础教育现状的乡村教育家[2]。在这个语境下,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必须构建以 “综合知识”与 “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术增长力。这方面,河南省一些高校进行了有益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通识课程 、基础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引导。同时突出“师范性”与“基础教育特性”。师范生毕业后可通过在培养过程中积累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跨学科教学能力、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等引导小学生成长,使农村小学生在全科教师的影响下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引导,讲好农村故事,传播好乡土情怀,加深其对乡村振兴、教育均衡等问题的认识,切实帮助师范生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教学场域中培养与锻造学生的认知,强化实践养成、情怀养成,使其在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振兴行动中体会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和价值。

(四)宏观设计的新指向——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一是健全评价标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评价标准,难以衡量培养效果。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从本质上讲,是将多种学科知识、多种能力进行综合,进而把关于生活世界的完整知识教授给乡村小学生。从这个语境看,建立统一的培养评价标准非常有必要。

二是探索多元评价主体。打破教师教育传统评价模式,探索建立由高校、家长、乡村小学及委托评价的第三方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是创新评价方法。探索多元化、内容丰富的评价方法,引入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等科学评价方式,实行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确保和提升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全科师范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