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的翻译
——THE SIEGE IN PEKING译例初探

2020-12-11 19:24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光绪德性合法性

张 青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通过选取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on 的三个译本来探讨历史文献的翻译。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on,译为《丁教习韪良条陈》,亦称为“中国战后重建方案”,现收录在The Siege in Peking第八章当中[1],原定于光绪26 年8 月12 日在《京津时报》上发表。丁韪良之所以草拟了这份条陈是受窦纳乐这位英国公使的委托,“该文件在六月中旬形成”,英国作为列强首领建议“送呈各国使臣核查浏览”,“不久之后便付印了”[2]。选取的三个译本分别来自于顾长声《传教士与中国》[3],以及朱东安《从三份历史文件看庚子之战的性质与起因》中转引的牟安世和左原笃介的译文[4,5]。现就该条陈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二、“复辟”还是“恢复合法权力”

丁韪良条陈中的第一点是:To undo the mischief done by her, let the Empress Dowager be sent into exile, and let the Emperor be restored to his proper authority, subject to a concert of the great Powers.

顾译:为从根本上消除慈禧太后造成的损害,在各大国共同商定下,放逐慈禧,并恢复光绪的合法权力。

牟译:为消除皇太后所制造的灾难,必须把她流放;适当恢复光绪的权威,但前提是其必须附属于几个大国。

左译:必先将慈禧迁徒至他处,才能使民众不受其害,皇权才能得以复辟且归各国协同管理。

Let the Emperor be restored to his proper authority 到底是“复辟”还是“恢复合法权力”呢?辟,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复辟,语出《书·咸有一德》:“伊尹既复政厥辟。”孔颖达疏:“自太甲居桐,而伊尹秉政;太甲既归于亳,伊尹还政其君。”唐·元稹《迁庙议状》:“中宗复辟中兴,当为百代不迁之庙。”《汉语辞海》释义: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或旧制度重新得以恢复。

求诸于史实,光绪有失位或退位吗?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欲以“病体难支”为由废立光绪,“皇太后曾两次欲废除光绪另立新君,并为此计划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4],最后都被迫停止。光绪并未退位或失位,“复辟”一说不成立。

顾译“恢复合法权力”,“合法权力”的说法略生硬,笔者在百度、谷歌等浏览器检索该词语时发现少有此说法,仅有对“权力的合法性”的研究。设若“合法权利”在此强调的是“权力的合法性”,即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沈春光在论国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之变迁时,曾说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权力神授”,“权源于德”以及“权源于法”。在古代,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的来源集中体现在国家政治权力“德性说”和“神授说”。在西汉时期,刘歆和董仲舒等人提出的“天人感应说”观点认为“道之大源出于天”[6]。中国古代历任皇帝所下诏书皆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篇,究其本质: 天道与天命是皇权合法性的来源,皇权是神授予的,因此其权威性不容置疑的。天子的“德性”是其得天命的基础,以德配天、而因德受命的皇帝则以超脱凡人的姿态,成为人与天的媒介。在“德性”和“神授”两者的供奉中巩固了皇权的合法性来源。在古代, 只有正当、有效、合法的权力是符合天意的。因此,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由“上天授予”、“天意”和天子的“德性”三方面构成[6]。

如若光绪的权力来自“神授”,又怎须“合法权力”?另一个疑点是丁韪良在此是否暗示要在中国建立“权源于法”的立宪政体。史景迁曾这样评价过丁韪良:“中国的抗拒与抵制并不能使那些西方人丢掉狼子野心,他们为自己宣称的理想所驱使,誓要将中国变成他们国家运营模式的翻版。丁韪良是最顽固不化的西方人的一个”[7]。与史景迁的对话似乎表明丁韪良此时是要将中国改造成美国的翻版,而当时的文献是怎样记述的呢?在该条称的后半部分,丁韪良这样写道:

For china, complete independence is neither possible nor advisable. The above plan would keep existing machinery in operation, avert anarchy,favor progress, and conciliate the support of the most enlightened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The alternative is the overthrow of the present dynasty and the formal partition of the empire—a process involving long and bitter conflicts. By the scheme proposed, foreign Powers will have time to mature their policy, and to introduce gradual reforms,gaining vastly more than they could hope to secure by open or violent absorption. It is easy to govern china through the Chinese; impossible otherwise.

左译:不可使中国一概自主。以上谋划可使其社会稳定,便于推行新政,并得有远见的华人相助。否则,须罢黜清政府, 而瓜分之耳。办此事,则后来战争之日,无已时矣。若按吾言行之,各国则得以时使其政策合用,而中国之法亦可渐变,其所得者较瓜分为多也。且,治理中国必须以华人,然无他法。

从这段文献可以看出,当此时丁韪良并无在中国建立宪政的想法,他是基于当前的中国“完全的独立自主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这一推断上提出的重建方案,目的只是为了能使各国在华便宜行事。let the Emperor be restored to his proper authority 意思很好理解,即还政于光绪,但光绪的权利却受限。现试译为:由各国协同决定,部分还政于光绪。

三、结语

历史文献中对每个词语的翻译选择都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譬如上文的“合法权力”,一方面,这些连锁反应即“疑点”有助于展开思维,反观译文,由译文产生怀疑,并在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从对应、对接和对话三个方面来求证译文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译者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读者对原作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紧抓原文,回到目的语中的历史氛围,站在“原著作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原著著述客体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上字斟句酌,保证自己的话语有据可循。

翻译是跨学科的活动,而历史也包罗万象,这就要求译者做一个杂家,不仅要凡事皆有所涉猎,还必须求真,求实于方家,在下笔成文前,必须反复查阅相关史料,探求历史的原貌,万不可望文生义,恣意而为,否则,就会带来误解甚至是歪曲历史。

猜你喜欢
光绪德性合法性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
Westward Movement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合法性危机:百年新诗的挑战与应战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