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2020-12-10 10:56黎桂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育融合小学数学

黎桂英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融合德育,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学科中的“德育基因”,要善于展现数学学科的“德育过程”,要善于引领学生数学学习的“德育创造”。通过精挑德育渗透点、融合点,探寻数学与德育的融合路径、策略,涵养学生的品格,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融合;策略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根本任务,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路径。作为一门学科,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德育元素。将小学数学与德育进行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作为教师,要精挑德育的渗透点、融合点,要探寻数学与德育的融合路径、策略,寻绎数学与德育融合的过程。通过小学数学与德育的融合,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精挑:捕捉数学学科的“德育基因”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自然科学,采用一种所谓的“价值中立”的教学方式,由此导致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空场”。道德的隐遁、道德的放逐,让数学教学逐渐异化、失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数据人”“理性人”“工具人”“实用人”。学生的道德潜质(包括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遭遇遮蔽、压抑甚至放逐。这样的一种教学是一种“单向度”的教学,是一种“异化”的教学。

作为人类生命实践的智慧结晶,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捕捉数学学科内容中的“德育点”。翻开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跳动着中的德育音符。以《圆》(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这一单元中的内容为例,比如“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中的“一中同长”“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等与圆有关的古语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祖冲之所研究的圆周率比国外数学家早了一千多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圆的周长小组合作学习中蕴含着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着的辩证文化”,等等。捕捉数学学科中的“德育因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内容的“合规律性”,更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学科内容的“合目的性”。如果说,“合规律性”是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那么,“合目的性”就是数学学科之于人的关系所应具有的特性。数学是服务于人的,人的发展是数学学科研究、发展的目的。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数学内容的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教育的良好载体、媒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常说,有道德的数学学习一定是求真的数学学习,一定是尚美的数学学习,一定是臻善的数学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数学学科中捕捉、探寻德育因子,能为数学与德育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植入德育元素、德育因子,能让数学教学饱含道德教育之美,这种道德教育之美就是一种成人之美。当教师挑选相关的德育元素进行融合教育时,数学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感受、体验到数学的温暖、温情,就能感受、体验到数学的辩证、和谐,学生就能在数学德育的关照下健康成长、茁壮成长!

二、寻绎:展现数学学科的“德育过程”

如上所述,数学学科中的内容是人类生命实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生动的、丰富的、多元化的德育因子。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高度、视角,运用数学学科知识,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数学内容的德育、数学教学方式的德育、数学教学过程的德育、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德育,等等。概而言之,数学与德育的融合,不仅彰显了“关于数学的道德教育”,更凸显了“有道德的数学教育”。

在數学教材中,德育素材往往是潜隐其中的,这是因为教材是套装化的,其知识是处于压缩化状态之中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解压缩,就是要将知识套打开,去经历、去探寻知识的诞生过程。展现数学学科知识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探寻数学知识背后的、所蕴含的德育原点、德育事理、德育走向等。从学生已有的德育视界出发,引导学生去迎接、去印证、去批判。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在引导学生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以及“梯形的面积”之后,学生自然能领略其中所蕴含的“转化”思想,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体会到数学知识是相互转化的,甚至会生发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认知。这样的哲学认知,会牵引学生重新审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等。如有学生在学习中认为,多边形的面积其实都可以用一个图形的面积即梯形的面积公式来概括,其中三角形可以看成是上底为零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等等。这样的认知,正是由于笔者在多边形面积教学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渗透了普遍联系的思想。有了德育渗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通透。反之,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走向深刻、走向通透之后,就能形成上位的哲学认知,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形成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品质,就能大胆地进行猜测、小心地进行求证。

寻绎数学学科的德育过程,不仅要追溯人类在探寻这一数学知识时想了什么、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精华,从而不断刷新自我的视界,包括数学视界和道德视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与德育的融合一定是生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三、建构:引领数学学科的“德育创造”

将数学学科与德育学科进行融合,学生不仅仅是德育的享受者,更是德育的主动建构者、创造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批判不同时空下他人的经验精华,从而不断建构属于学生自我的数学世界。数学与德育的融合、整合、创造,不仅能彰显学生的数学气质,更能弘扬学生的道德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德育建构、创造实践。著名思想家马克思说,“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的美的规律、善的规律来构造。

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笔者引导学生做一个“抛硬币”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以及总次数。有学生在多次“抛硬币”的过程中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差不多,因而得出了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但“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真的相等吗?”在笔者的追问下,有学生简单地做出回答,认为这个结论理所当然。然而我们知道,这一结论的得出,不是数学逻辑演绎的结果,而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归纳。为此,笔者出示了“你知道吗”,向学生展示了多位数学家抛硬币的实验数据,其中德·摩根抛4092次,正面朝上2048次、反面朝上2044次;蒲丰抛4040次,正面朝上2048次、反面朝上1992次;费勒抛10000次,正面朝上4979次、反面朝上5021次;罗曼诺夫斯基抛80640次,正面朝上39699次、反面朝上40941次,等等。一个简单的抛硬币实验,一个看似自明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的结论,数学家却不厌其烦地抛了这么多次,以此进行佐证。数学家的这种严谨、求真、务实、扎实的专业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濡染着学生。通过这样的材料,班上的学生也反复地抛,通过实验数据的记载,学生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发现。如有学生发现,随着抛的次数的增多,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有学生发现,当抛硬币的次数不多时,正面朝上的次数有可能远远超出或低于反面朝上的次数,当抛硬币次数增多后,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差不多,等等。正是基于数学实验,升华了学生的数学认知。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实验作风等。

“人之本,德为先。”德育是一项成人的工作,因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基于“学生立场”,教师应引导学生依凭自身的潜能,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创造性的德育实践。通过德育实践,涵养学生的品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独特的数学德育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将德育融合、贯穿到数学教学内容、方式、过程之中,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德育融合小学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