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层次引领策略探索

2020-12-10 10:56高兰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习素养数学

高兰兰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多层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试、创新让学生合作、大胆让学生思索等,引导学生进行应有的实践尝试、合作探究学习等,以实现智慧成长,让他们在合作中更好地借鉴,促进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多层级;学习;数学;素养;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准地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精确地解读学生的学习实情,灵活地遴选教学素材等,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指引他们多层级的学习和研究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等,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形成探究之中,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情感、智慧交互的殿堂,也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观察、学习思考、学习分析和学习交流等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从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一、设计实践操作任务

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指尖。这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真理,它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灵活地把控数学知识内容,大胆地放开手来,引导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讨等,使得各种感官得到最有效的调动,使得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灵活多变,促进学习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最终让他们在不同的操作中获得真知,数学素养得到发展。

例如,在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个做数学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操作实验中,更科学地理解和建构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的意义,使得与之相关的问题研究更加敏捷,更富智慧。自主回顾,唤醒积累。在这节练习课教学之初,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回顾、自我总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进行回忆,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使知识得以唤醒,以一种最为活跃的状态呈现出来。

有学生说:周长是一个图形最外围的线组成的,它可能是直线,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也能是曲线,比如圆或者类似的图形等。这个学生的回忆,不仅能固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周长是最外围的线,那么像田字格中的那些线就不再是图形的周长了。还有学生说:长方形的周长是2条长和2条宽的和,其计算方式有多种变化,不只是书中的那个公式,可以是“长+长+宽+宽”,也可以是“长×2+宽×2”,还可以是“(长+宽)×2”,等等。同样,如果是长方形的周长÷2,那么商就是“长+宽”。模仿探究,感悟本质。在学生回顾复习的基础上,笔者又设计了一道训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更科学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给你一根长20厘米的细铁丝,你能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这个问题,看似不复杂,但是要让学生都能做到有序思考,精准分析,还得需要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体验中,才会有收获。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细铁丝,进行必要的操作实践,让他们在真切的操作中感悟原理,理解规律,进而掌握方法,形成有序思维,有序思考,助推学习的不断深入。有学生说:我先确定宽是1厘米,那么2条长的总和就是20-(1+1)=18(厘米),一条长就是18÷2=9(厘米)。还有学生说:我也是这样思考的,不过我先确定长是10厘米,发现2条长的总和就是20厘米了,正好是细铁丝的总长,所以没有做好。

面对这个学生的分析,笔者见缝插针,科学地追问:“这个同学的思考,对你们来讲,有没有一丝新启发呢?”问题会引领学生们解读这个同学的回答,思考他的操作过程,学生在综合分析、比较后得出: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不能超过10厘米。这样的结论,不仅深化了学习,更给一部分学生以最新的触动: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它的一半就是10厘米,是“长+宽”的和。

学生们在辨析后发现,先算出“长+宽”的和,也就是“周长÷2”,是10厘米,那么围成的长方形就会跃然纸上,只要满足“长+宽=10厘米”即可。操作、讨论,为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开启了智慧之门,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更有灵性,使得知识建构更加扎实、更加厚重。

二、启动实践操作程序

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也是培育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作学习模式作为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去对待,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團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对数学学习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较好地补短板、扬长板,实现经验的分享、智慧的交流等,让学生的学习感知得以丰富,学习视角有效扩张,最终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加速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使得他们的数学素养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成长。

例如,在五年级“因数和倍数——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学习感知,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3的倍数表象等,教师就得通过引导合作学习,以达成思维碰撞、知识交互的理想境界,进而助推3的倍数特征深入理解,建立对应的数学概念。引发猜想,拓宽视野。3的倍数是因数和倍数学习的一种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被放置在2、5的倍数学习之后,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编写就有益处,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会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所影响,导致学习探究中拓展不开来,思维的活性得不到激活,致使学习理解难以突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通过群体的智慧加速攻克问题堡垒,也使得他们的学习思维得以拓展开来,学习的成效更加彰显出来。组织学习猜想,以激活思维。“通过2、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你认为3的倍数特征会是什么呢?”问题会诱发学习思考的进行。有学生围绕着2、5的倍数特征去猜想,“也是看个位数,如果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能不是这样的,应该看这个数的后两位数,或前两位数。”等等。引导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抛出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观点;再形成碰撞,促使学生去反思:“就一个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思考,这些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呢?”等等。疑问能助力合作学习的深入,也能促进学习思考的深入,让整个学习变得更加有灵气,也更有活力。

引导辩论,感悟规律。合作学习,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必要的学习辩论、学习争论等,使得感性积累、理性思考等诸多要素得到共享,并产生相应的学习碰撞,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视角得以拓展,学习知识得到补充或纠偏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感悟更加深入,对学习提炼有着积极的影响。经过学习辩论,学生感悟到,3的倍数特征,不是看个位上的数,也不是看几位数,而是要整体观察各个数位上的数,如21、210、102等,它们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那它就是3的倍数。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打破了思维的僵局,也使得他们的学习思考愈加深刻,对3的倍数特征的独特性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让3的倍数的认知建构得以形成。

三、优化实践操作组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善于引领孩子们经历一个个质疑、释疑等学习过程,让他们在不同的思索中学会思考,学习融会贯通等,进而助推他们对数学知识领悟得更加深入,促进学习的理解走向深刻。

例如,在五年级“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思考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思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组织尝试探究,实现学习的推进。当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梯形纸片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猜想。“你能计算出自己手中梯形的面积吗?”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对梯形的面积计算进行了必要的探究。有的学生把梯形剪拼成了长方形,发现难以找到长方形的长(宽是知道的,就是梯形的高),致使探究活动难以为继;有的学生则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计算最终能得到梯形的面积等。

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助力理解的深入。面对学生的不同探索,教师还得引导他们,把学习过程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获得学习理解的深入。当部分学生说出:把梯形变成2个三角形,通过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够得到梯形的面积;也有部分学生仿照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中能够看出,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分享等系列活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验等多维度交融,会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也充盈著智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刺激思考,强化反思与比较,以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活力,让学习更加有意义,也更加高效。同时,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多层级的学习研究活动,一定能促进认知建构不断巩固,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猜你喜欢
学习素养数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