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杰
摘 要:重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坚持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的教学策略,并将它贯穿备课、说课、上课和教学评价始终,以分析统编历史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关键三个逻辑为起点,使用“三步备课法”备就历史课。
关键词:统编历史教材;三步备课法
自2020年秋季学期始,浙江省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从七年级开始,统一使用注明“历史与社会课程用书”字样的统编历史和地理教材。面对6册历史教材、2册人文地理教材的体量,许多有着多年任教经验的老师们开始疑虑:教材体系变了、内容调整了、一切从新,成了历史课教学的新兵,往后应该怎样备课、上课,课堂组织会是什么样的,如何排解?这也成为当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普遍问题。笔者针对一线教师的诸多疑问,结合自身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思考与研究,以“秦的统一”一课为例,谈谈统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重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载体。新课改前,教师普遍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是“教材中心论”“教教材”意识的执行者;新课程理念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告诫我们不要过于崇拜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处理教材、活用教材,应具有课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历史与社会教材,还是统编历史教材,都只是我们使用的课程资源,无非是授课的素材调整了。事实上,以往许多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已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课上把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当成教学的资源“范本”,自我处理教材,补充其他历史书籍中的史料,包括其他历史教材内容。如教学《历史与社会》八上中“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一课时,有的教师穿插了部编历史教材中“商鞅变法”的故事,使历史背景充实有趣。而使用部编历史教材地区的教师,有的也参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综合特点授课。因此,对于刚使用统编历史教材的教师,应该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去看问题。
二、坚持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的教学策略
“依标施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素材,分解课标,并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这里有四层含义:(1)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有的教材内容与课标不是一一对应,也不是完全与课标相吻合。因此,我们应依据课程标准条文选择与组合授课内容。(2)由于课程标准比较抽象笼统,我们需要对课程标准的条文一一进行分解,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秦的统一”指出:“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分解课标,可變成操作目标:①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举措;②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疆域范围;③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④列举秦统一措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⑤用唯物论评价秦始皇。(3)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与学情,在课标分解后的操作目标基础上,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4)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依标施教”贯穿备课、说课、上课和教学评价始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的具体行动体现。早在2003年,针对各地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状况,浙江省教研部门提出“依标施教”的教学策略,但尝试者有限;为使“依标施教”开展起来,在2007年举办了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优质课评比活动,选手抽签只有“课程标准”的某条目,在短时间内自己选择教材内容或自编教学素材,活动圆满成功,影响了许多骨干教师。然而,广大教师对“依标施教”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与技术上的误解,导致“依标施教”的教学策略落地困难。直至2019年教育部宣布今后考试大纲取消,“依标施教(施考)”策略的推行,才提上广大教师的行动议程。今天,我们使用统编历史教材,虽然有些许生涩,但用“依标施教”的策略去教学,难点也便会迎刃而解。
三、认识备就一节好课的三个逻辑起点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怎样备课?教师们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对于统编历史教材,笔者认为,应运用“依标施教”教学策略,注意备就一节好课的三个逻辑起点。
(一)分析统编历史教材内容重点。教学重点是教材知识结构中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同时包括能力和情感的重点。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达,往往在“分解课标”时就可见一斑。如统编历史“秦的统一”一课的操作目标中有:①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举措;③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④列举秦统一措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这就是教学重点。
(二)分析学情估摸学生认知难点。教学难点是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依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并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同,某个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如“秦的统一”一课中的③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④列举秦统一措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无关或没有直接关系。(3)教学难点并不是重点,教学重点可能是教学难点或不是教学难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学难点既与教材内容相关,更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有关。如“秦的统一”一课中的⑤用唯物论评价秦始皇。对于普通班级学生而言,应该是难点,但对于一些认知水平高、有过评价历史人物训练的学生而言,就未必是难点了。
(三)分析操作目标与学科素养匹配的关键点。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学科特征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教学目标的落脚点。以前备课没有此分析考虑,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当前,学术界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素有着不同提法,但其认识是比较一致的,认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评判、历史理解、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而对学科素养与课程标准分解后的操作目标条目一一匹配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是教学关键点。表1以“秦的统一”一课为例展开叙述。
由表1分析得到“秦统一中国的时间、疆域范围,评价秦始皇”是教学关键点(此处制度、措施影响虽然重要,但学生只有学了之后的朝代史后,才会真正做到“历史理解”),因此,上课时教师应让学生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与指导教授评价的方法(唯物史观的培养)。因此,分析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点等三个逻辑起点,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四、运用“三步备课法”备就历史课
所谓“三步备课法”就是在备统编历史课时,运用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的教学策略,依据历史与社会相关的教学方法,通过三步通用做法,快速形成历史教案。
第一步,找寻课程标准条文,分析三个逻辑起点。通读教材内容后,我们首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找寻相关课程标准条文(有的教参上已有标注),将课程标准条文分解成具体操作目标(见表1),并将操作目标用书面表达在教案上。然后分析三个逻辑起点,在各条操作目标上,分别注上重点、难点、关键点等词,如“④列举秦统一措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
第二步,将操作目标修订成规范精准的教学目标。规范是指教学目标一般采用条目式表述。其句子表达方式为:(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什么;或“主体+学习条件+程度+行为动词+学习结果”。如:
【例1】快速阅读教材,指出并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举措。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什么)
【例2】(学生)在地图上,快速找出浙江省周边的省会城市。
主体+学习条件+程度+行为动词+学习结果(表现)
所谓精准,是指教学目标整体精细,其内容与行为动词(学到什么程度)要明确、具体、可检测。如“了解浙江省周边的省会城市,掌握这些城市的特色”抽象笼统,改成“找出浙江省周边的省会城市,知道这些城市的特色”就精细准确了。表2是我们比较“秦的统一”的精准目标与传统目标。
精准目标还可以有达标率,即达到“精准化”。如“用自己的语言,90%学生写出秦始皇统一措施的功与过”。
第三步,紧扣精准教学目标,仿照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方法,运用历史教材教法理论,组织课堂教学流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前者指的是统编历史课必须紧扣精准教学目标,按照历史教材教法组织课堂教学。后者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风格组织教学,可以仿照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方法教授历史课。如运用《“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互评互判”等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历史课堂教学。
当然,统编历史教材有其自身的教材编写特点,历史课也有其学科特色。历史课通常的课堂教学方式有:(1)对于一个事件(或中国朝代史)、国家的历史课文,如“秦的统一”。一般首先根据教材首段内容或补充史料,师生共同探究说明事件发生的背景,概括词句,即探究为何会发生;然后根据史实或补充史料,分析事件的当时作用和后世影响,或者用史料证明观点真伪;最后归纳主题,联系现实,谈启发、认识等,以史为鉴,感悟史论。(2)对于多个事件(或多朝代史)组合起来的历史课文,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般首先用教材首段文字或补充史料,让学生说明本史背景;然后以课文中第一组人物或事件为主线概括指出,并列举史实;接着让学生模仿前者学法,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用史料证明真伪,或讲述史实,感悟情境,生出意义,依次类推;最后根据史实或补充史料,分析事件的當时作用和后世影响,或者用史料证明观点真伪,归纳主题,谈启发与认识。以史为鉴,史论结合。(3)对于历史专题史,如“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般首先用教材首段文字或补充史料,让学生说明本史背景;然后分组探究,列表比较,将课文内容作为材料,要求组员合作探究,并完成表格内容;其次安排汇报探究成果,各组相互交流,教师着重对史实的当时作用及后期影响进行点评指导;最后使用作业册或课外资料作为补充史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畅谈本课主要内容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当下历史与社会教师刚开始使用统编历史教材,可能有许多教学的问题和难点,但只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运用“依标施教”的教学策略,尝试使用“三步备课法”,相信我们的问题与难点,会随着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