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小墨诊所教授 施小墨 图片提供/站酷海洛
中医养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利用“药食同源”来进行食疗养生。虽然是食疗,也要与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一样,根据具体情况来“辨证施养”。在进行食疗的时候,既要考虑外界环境,又要考虑个人体质。
暑期气温高、湿气大,可以通过喝粥的方式来调理。
粥方:赤小豆、薏苡仁、绿豆,煮粥服用,每日一次。
一些女性脸上常有痤疮,如属于火气太大,可用玫瑰花茶,再加些菊花、金银花,称为三花饮,每天代茶饮即可。
患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可以用桑叶、菊花、决明子加上生山楂,煮水服用。
冬天天气寒冷,适合吃涮羊肉,但是北京人在立春之后就不再吃涮羊肉了。现在因为有空调,人们容易忽略四季变化,经常会有人在夏天也吃涮羊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调冬季吃羊肉呢?因为从中医四气五味的角度来看,羊肉是味甘、性温的,甘温之品可温阳补中,增强人的火气和能量,冬季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储备,所以羊肉要在冬季吃更好。
如果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身体水肿,可以用玉米须晾干后泡茶喝。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以用活鲤鱼半斤(250 克),加赤小豆、黄芪、生薏米各30 克,煮汤服用,这就是“赤小豆鲤鱼汤”,连服一周往往可见效。
我在临床中碰到过一些家长前来咨询,他们的小孩不爱吃饭。一问之下方才知晓,孩子平时特别爱吃巧克力。巧克力能量很高,如果用中医的食物性味来衡量,属于甘温之品,很多运动员都喜欢用它来补充能量,孩子如果吃了这么多高能量食物,哪里还吃得下饭呢?还有一位香港的家长说老给孩子煲汤,多用人参、黄芪、枸杞之类,这些皆是甘温补气之品,越喝这种汤,孩子越吃不下饭。我建议其换成百合、山药、薏米、焦山楂等食材,一周以后这位香港家长反馈说孩子胃口好多了。
我们从上面的食疗方和案例可以看出,食疗养生也需要辨证,根据外界气候、个人体质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夏天为什么要喝绿豆汤?因为绿豆味甘,性寒,甘寒养阴。中医认为,汗液为阴,夏天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容易造成阴液亏虚,服用绿豆汤正合时宜。
如果体质偏寒,平素就怕冷,那就需要食用一些温阳的食物,如山药、枸杞、人参、羊肉,著名的《伤寒论》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就特别适合这种体质的人食用。
我认为,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各有特色,各具所长。西医在急救、外科、产科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也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可以利用药食同源在日常生活中调养身体;比如月经不调可以不使用激素就能调整好,避免了激素带来的副作用;再比如失眠,中医认为心主神,可以通过辨证分析是心血不足,还是心阴不足、心阳不足,也可能是肝火引起的心火,不同的病机采用不同的治法,也可以避免长期服安眠药物的弊端。西医更注意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医更着眼于辨证论治,也就是个体化治疗。
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想废止中医,有一个叫余云岫的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西医,受日本明治维新废弃汉医的影响,回国后提出了“废止旧医案”。提案中提出中医不能开办学校、开办医院、出版杂志书籍。这个提案的通过,遭到当时中医药界的全力抗争反对,最终并没有施行。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和领导人对中医都十分重视并大力推广发扬。近期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守正和创新”,这也非常适用于中医界,没有“守正”就没有传统,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医的发展。我从来没有为所谓“中医会慢慢消失灭绝”的言论担心过,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是有效的,如果没效,那么就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另外,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中医已在老百姓心中扎根了。比如我之前说的夏季应喝绿豆汤,冬天应吃羊肉,这根本不用中医大夫嘱咐,在民间人们都知道,药食同源大家也都比较了解了。当然,中医的普及还是不够的,比如药膳还值得更大力度地推广,中医有很好的“治未病”的经验,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非常有益。
我想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
中西结合治大病
医养结合治未病
药食同源不得病
掌握了这三点,不但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还有利于医疗改革,如果大家都不得病、少得病,那么医疗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历史上有二三百次大的疫情,中医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