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钦,何娟娟,李玉明,罗玉清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云南 保山 678000)
“对分教学法”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时间分开,教学过程分为相对连续而又独立的三个阶段: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1],学生在课后有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强调互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当堂对分”、“隔堂对分”,也可以是“当堂、隔堂相结合”。
对分课堂的创新性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内化吸收,在考核方法上,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确定对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强调过程性评价。对分课堂使用方法灵活,如果能按照对分的三个环节开展教学,都可以视为对分教学法的实施[2]。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以示范为主,这种教学法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参与很有限,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学质量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3]。本文探讨了“对分教学法”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础护理学教学共162学时,其中理论63,实践99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对分教学法”应用于我校2018级护理1~4班《基础护理学》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的教学。
3.1.1 理论“对分课堂”
理论教学内容使用“当堂对分”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2学时连续授课,每学时40分钟。第一节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进行理论讲授,只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不组织提问,此为讲授环节,需要40~50分钟。内化吸收环节,可采用多样化形式如阅读或完成作业,通过内化,学生可以将自己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大概需要10分钟。讨论环节分为组间讨论和全班讨论。首先教师把学生分为每4~5人1组,学生围坐进行组间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困惑,15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个同学进行班级讨论。最后全班讨论,先由每个小组推荐的同学进行交流,小组间相互答疑,相互启发。学生交流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学生任然存在的困惑逐一回答。
3.1.2 实训“对分课堂”
基础护理学实训部分的内容也可使用对分教学法教学。其授课方法同理论对分课堂,不同的是教师在讲授时采用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的形式,然后给学生时间内化,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采用口头交流和学生操作示范的形式完成。
3.1.3 综合“对分课堂”
对于“隔堂对分”、“当堂、隔堂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用在期末理论总复习和技能考核。下面主要介绍在技能考核中的使用。
技能考核主要检验学生对护理学专业基本操作的掌握和熟练程度,采用以基本实训为基础、综合设计实训为主体、创新性实训为提高的分层次实训教学考核体系。
教学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我校2018级学生的第三学期,该门课程所学的必考技能项目主要包括:铺备用床法、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等。这些操作相对独立,主要采用基本实训为主的考核方法,要求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的考核。考核过程中在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情况由学生独立连续完成考核;如考核进行不下去时就可以暂停考核,使用“当堂对分”教学法。具体方法和之前讲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讲授环节由优等学生完成[4],这个方法就是张学新教授说的“亮、考、帮”。优等学生讲授是有示范作用的“亮闪闪”,差等学生在和优等学生交流时体现的是“考考我”和“帮帮我”,经过这样的方式后,再给差生机会进行考核,这样差生进步比较快。
教学第四学期实训内容主要为各种注射法,这些操作关系比较密切而且部分环节有重复之处,主要采用“隔堂对分”教学法教学。本学期的授课时间为10周,前6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第6周结束教师将各考核项目以案例法的形式发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分组,5~6人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针对题目内容进行交流内化和练习,第9周进行小组考核。
本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认可度为83.7%,对授课教师的认可度为87.5%,对对分课堂的非常认同度达到82.4%。
3.2.1 对学生的价值
学生表示对“对分课堂”的体验感、参与度、创新性、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大大降低了学生课后的学习难度;学生要带着作业参加讨论,有一定的压力,课下学习会更认真、主动;还能实现好学生引导差生,差生寻找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隔堂对分”,学生的作业要在课后完成,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内化知识、解决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2.2 对教师的价值
在对分课堂上,可以相对缓解教师的授课负担、提高授课质量。教师的职责是收集资料、确定任务、精要讲解、布置作业和有效分组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新型教学模式[5],它更注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平时学习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生生、师生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使得学生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