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

2020-12-10 09:54刘海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利益民主

文_ 刘海涛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一个客观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有关表述不过是对这个事实的记载,对中国人民有目的地创造历史活动的总结—正所谓“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置于当代中国现实基础之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问题属于政党政治范畴。政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是相对“传统社会”而言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化”。一般说来,它始于16世纪初,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民主革命加速了这个进程,并开创了政党政治。

政党是围绕一定阶级或社会群体利益而结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则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它对传统社会君主政治的取代,是历史的进步。这意味着国家的领导权力不再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而为政党所掌握,从而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政党政治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为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创造了条件;不仅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也孕育出无产阶级民主,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向无产阶级民主、新型社会主义民主转变,并为后者提供了历史经验。尽管当今世界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但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政党政治的事实,说明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要素和特征并为世人广泛接受。

政党政治是一个有生有灭的历史范畴。除非人类退回到传统社会,或者进入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的“自由人联合体”,其内涵顾名思义是政党“长期执政”,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政党政治。但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实行多党制,通过政党之间的竞选轮流坐庄,几乎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执政。其实这不过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形式,背后是“资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的实质。也就是说,不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时间或长或短,都不能改变其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属性,当然这并不排除它不得不照顾到其他阶级和社会群体利益的情况。这种“长期执政”的现实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存在。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它也起源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它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争得民主”,运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力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一个以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届时,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并非如此简单明了。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最终胜利;许多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发展程度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状况表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还未终结,在世界范围内还要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国家还要长期执政。说到中国共产党,它并没有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也没有采取西方国家“多党制”的形式,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也不具有西方国家的性质,而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长期执政,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这种情况和中国的国情与历史传统有关。

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汲取了历史智慧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大一统”。维持这种局面的手段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历史是一个既具连续性又呈阶段性的统一体,当代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所以,这个传统必然要影响今天的政治制度。

在古代,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需要高度的中央集权来维护。一旦这个体制衰落和解体,国家的分裂、社会的动荡、文化的破坏便会接踵而至。但是,中国社会的稳定恰恰经常被打破,王朝危机周期性发作,呈现出所谓“历史周期率”:各主要朝代开国之初都有一段“盛世”或“中兴”,百姓能过上一段安居乐业的生活,接着统治者便大兴土木、骄奢淫逸、腐败盛行,百姓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农民起义。到了王朝后期,皇帝大都生长于深宫大院,或年幼无知,或天生懦弱,致使中央集权严重弱化。一旦大难当头,皇亲国戚、太监重臣、军事将领、封疆大吏则各怀鬼胎,静观事变,企图浑水摸鱼。那些有志于恢复朝纲的“忠臣”则遭受排挤,性命难保。各地军政大员拥兵自立,坐视朝廷垮台,之后再逐鹿中原,混战一场,吐故纳新。这种周期率的根源从经济上来说在于土地兼并造成的严重两极分化,从政治上看,危机过后,高度的中央集权总会重新建立并使社会恢复常态,中华文明由此得以保存并薪火相传。

在近代,中国历史又出现了与古代王朝更替惊人相似的一幕。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这个转折点又埋下了一颗王朝危机的种子。与以往不同,清朝不是亡于农民战争—当然,农民战争极大地削弱了统治者的力量—而是被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所推翻。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连同清王朝一起解体,但取而代之的并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它还远未发育成熟。于是,还是与以往一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军阀混战。各种势力都试图以武力实现国家统一,但又受私人利益动机的驱使和“家天下”思想的影响而置人民大众的利益于不顾。中华民族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灾难深渊。由此,历史的进程必然要随着时代潮流造就出一种力量,它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代表人民利益,通过执掌国家政权实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政令的畅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能够领导人民在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因具备了这些素质和特征而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

在当代,中国仍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也充满着矛盾和变数。稍有不慎,就会因出现社会动荡而前功尽弃。这样的例子在世界上并非少见。一旦中国出现这种情况,中华民族又将面临一场灾难,或许还要像古代社会那样通过各方势力的长期混战恢复常态。由此,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也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有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一个重要的优点,那就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不但承担现有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任务,而且也符合中国的政治传统。因而,政治传统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过程中依然发挥了作用。(王新颖主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54页)倒不是有意为了“符合中国的政治传统”而选择现行政党政治,恰恰是这种政党政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历史的事实,是人民长期实践、创造和积累的结晶。

三、中国共产党具有长期执政的深厚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事实乃历史和人民所造就。所谓“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依据不外乎出自根本利益所做的决断。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归根到底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认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

当家作主就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现代社会,也必然要具有民主的特征,而且是高于资本主义的更广泛更切实的民主。当年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如何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时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让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19—720页)。乍一看,人民当家作主似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相矛盾,其实不然,二者之间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有机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但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也要遵循社会分工的原则,需要其“代表”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即使是统治阶级内部也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列宁说得更直接,“没有代表机构,我们不可能想象什么是民主,即使是无产阶级民主”(《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但是,使这种“分工”不至于导致“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和传统社会不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不是“天下为家”,不是个人专制或寡头政治,不是对国家权力的垄断,而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既是对古代“天下为公”思想的弘扬,也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体现。

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是为了每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满足和实现。这些个体利益汇集起来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就是其集中概括。共产党人高扬社会主义旗帜,本身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利益代表的体现。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必然引申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要求。但是,社会主义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运动中向前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尽管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速,但各国之间的利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为实现自身利益不惜兵戎相见。由此,“共产党”之前还要冠以国名。这是因为它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首先是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工人阶级,然后才属于“全世界无产者”范畴;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在表达全人类利益的同时,首先要表达本民族和自己国家的利益。由此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使得长期执政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利益的冲突需要共产党的执政加以调节。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在当代中国,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基于物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更为明显。但社会主义制度决定它不再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那种两大阶级对立的性质和形式,而是具有非对抗性质。由此,不同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冲突无须“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也不需要通过多党竞争来博弈,但仍然需要通过党的领导来调节。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也是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断构建人与人之间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能够发挥这个作用的优势在于: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作为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无论其思想素质还是文化素质,毕竟要高于其他社会成员,他们通过和群众的直接联系得以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贯穿其中,对社会产生影响;二是其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已不再仅仅来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和农民,而是来自不同社会群体,说明其代表性更为广泛,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这些优势足以保证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纽带。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地位不会一劳永逸。各种风险挑战就在面前。许多政党垮台的教训也殷鉴不远。要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还需要自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利益民主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I Love You, Dear China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中西方党际监督比较研究及启示
英国政党政治与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共识
新时期中国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