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钧君 罗洪铁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0715)
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基础性资源是人才,而人才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资源短缺的西部地区来讲更为关键。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等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高校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培养建设人才的工作,不仅关系到新时代大学生能否放飞青春梦想,谱写绚丽的人生华章,还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以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动西部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立德树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对象,当今立德树人的对象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成长的经历,未来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与其他时代的大学生是不一样的。正如习近平所讲:“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新时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伟大时代,他们承担着自己特有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实现中国梦。而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地区当代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意义更为重大。
如何理解西部地区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特别重大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过程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2050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完成两个阶段任务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当代大学生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现在的平均年龄如果按20岁计算,从2020年到2035年,还有15年,到那时,平均年龄才35岁,正值人生创造的峰值期和干事业的黄金年龄。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的时候,他们的平均年龄才50 岁左右,正处在工作经验丰富,精力充沛、事业上起中流砥柱作用的年龄段。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同全国的大学生一样是非常幸运的一代青年,他们不仅将见证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而且他们还将通过艰苦地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将包括西部在内的伟大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此,习近平2014年5月4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得非常明确:“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二十岁左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三十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六十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2]
二是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经过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历史发展等原因,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西藏、新疆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这一差距如果不能尽快缩短,必将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要缩短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差距,人才是关键。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当代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责任更加重大。
西部地区在整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分布上处于人才的“洼地”,根据“短板效应”,西部高校开发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这不仅关系到西部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因此,西部地区在急需吸引海内外人才到西部的广阔天地来大展宏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立足西部实际,依托西部高校培养更多愿意为西部大开发大开放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热爱西部、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十分关注西部大开发,关注西部建设的人才问题。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他动情地赞扬和勉励在西部服务的大学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3]习近平的信尽管是给在西部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写的,但也是对西部高校大学生寄托的殷切期望。
包括西部在内的新时代大学生未来作用的重要性决定了今日对他们教育的紧迫性,所以,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围绕立德树人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2013年在外出访的习近平心系广大教师,在向全国教师致以节日问候的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对有关立德树人的论述进行了系统阐释:将“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要求高校要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道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6]。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论述,为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包括西部在内的高校其立身之本是什么?习近平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回答了这个问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7]包括西部在内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其缘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立德树人是由我国高校的性质和西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我国高校的性质习近平讲得很明确:“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8]西部的特殊性在于:在政治稳定、国家认同、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高校的性质和西部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办学之路,坚持立德树人。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西部与全国一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西部地区正进入精准脱贫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攻坚克难关键期,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人才成了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9]进入新时代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乘势而上,西部高校坚定不移地抓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团结的扎根建设边疆的人才,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高校工作是否有成效,用什么标准来检验呢?习近平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检验的标准:“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0]立德树人的成效之所以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为高校的工作尽管千头万绪,但首要职能是为国育才、为实现中国梦育才。西部地区高校的职能是否履行好了,其效果如何,就看它是否抓住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对于西部高校更是如此,因为西部高校除了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外,还要发挥高等院校聚集人才的功能,将更多人才吸引到西部和留在西部,让更多的人才为建设西部、发展发展西部做出贡献。西部地区的发展,往往是和民族团结、安全稳定、建设边疆结合在一起。西部高校要以习近平有关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力抓好立德树人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素质中,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德为先,西部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以德育人,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西部建设,为西部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才培养要以德为先的观点,习近平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来了。后来,他又进行了内涵更丰富的论述。2004年,习近平就明确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11]他认为,在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时,必须把德放在首位,培养人才要以德为先。主持党中央工作以后,他对培养人才要以德为先作了更深入地论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12]为什么习近平一再强调人才培养要以德为先?因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才,以及他们成才后的发展,必须要懂得一个根本性的道理,即他的本领是谁培养的,学到的本领该为谁服务,人生的运行轨迹应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个根本性道理的懂得,依靠的不是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由他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的。西部高校的大学生还要懂得自己的成长与党和祖国的关怀,中东部地区的支持密不可分,因此,自己要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将自己的毕身精力奉献给西部开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
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立德树人,强化德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3]由此可见,各级各类学校在育人中都必须强调立德树人,把德育为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遵循。人才培养以德为先,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对于西部高校而言更应该强调育人过程中的以德为先,这就要求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国家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艰苦奋斗、在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干一番大事业。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14]鼓励青年到西部去、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西部高校则应鼓励大学生扎根西部,到西部最贫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用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掌握的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去改变这些地方的贫穷落后面貌,让他们的人生在建设西部地区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立德树人要取得成效,必须先理解其内涵。立德树人,是指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实践活动。“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方面:“立德”是讲培养道德素质,即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是讲人才培养,即树什么样的“人”,怎样树“人”。西部高校在立德树人问题上还存在着如何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奉献西部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西部高校对于“立德”的内涵还要针对西部实际进行丰富。立德与树人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如何理解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习近平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更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5]
立德树人以“树人”为核心,是由高校的职能所决定的。我国的高等学校要履行四项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四项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是高校发展的根基。高校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西部高校更应该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人才资源是西部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西部发展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的进程,习近平针对西部脱贫工作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其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扶志、扶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树人”即培养人才,是立德树人的核心。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要以“立德”为根本,这就要先了解人才的定义及其素质构成。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人才就是能在西部发展中通过自己才能施展推动西部发展的人。人才的素质包含五个要素:德、智、体、美、劳,这些素质中“德”居于主导地位,它对其他四个要素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予以导向,引导智、体、美、劳四种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作用。人才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用来为谁服务,这是知识和能力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以“德”来导航,才能解决知识和能力为谁服务的问题。如果立德树人不抓住“立德”这个根本,培养人才提高知识水平和增强能力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失去价值,因为有才无德的人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还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立德树人只有抓住“立德”这个根本,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对于西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树人就是培养人才,立德就是在人才培养中强化“为谁服务”的问题意识。西部高校立足西部培养人才,应该强化人才培养服务西部的理念,习近平指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16]这就是强调人才培养要立足西部、服务西部,西部高校在西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带不走”的人才孵化器的作用。
习近平不仅就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内容等作了科学论述,还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措施。西部地区在立德树人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将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论述与西部实际相结合,采取得力措施,贯彻好习近平立德树人的论述,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他关于办学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的讲话,既是对高校工作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习近平在2015 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西藏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仅仅是西藏,整个西部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都必须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立德树人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立德又树人,为西部地区及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丢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不仅党的领导会被削弱,教育方针得不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变质,立德树人就将成为空谈。西部地区在发展中过程中,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疆问题等往往交织在一起,更需要强化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发挥西部高校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作用。
人才具有阶级性,要引导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教育。西部大开发需要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人才,习近平一再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7]习近平这段话尽管是对全国大学生讲的,但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培养维护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和边疆安宁,经济得到大发展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8]这就说明高校培育人才在坚持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的阶级性,强化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统一。西部高校要强化爱国教育,因为西部地处边疆,境外各种势力渗透较多,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引导凝聚人心。西部高校要强化爱党爱国教育和爱社会主义教育,因为只有党的领导,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西部的落后面貌。如西藏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显著成绩,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青年是各个阶级、各种力量竞相争取的关键力量,因为青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将掌握在他们手中。谁抓住了青年,谁就掌握了国家的命运。敌对势力争夺青年特别是大学生非常激烈,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分裂势力、恐怖组织争夺大学生的形势更为严峻,我们必须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落实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大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爱国情怀浓厚,创新能力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青年大学生成为西部地区政治稳定的坚定维护者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9]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西部地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党指导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指导原则和总政策。它规定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西部地区的高校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国梦和促进西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此,习近平在给西藏民族大学60 周年校庆的贺信中明确指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21]贺信虽然是给西藏民族大学的,但其内容却是对整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用思政课更好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培养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人才。
西部地区的高校同全国高校一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又在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2]他的讲话不仅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起的重要作用,要求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还就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谈了他的殷切期望。他认为要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六个方面的素质。即“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2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这六个方面的素质,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在立德树人中还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树立他们的报国志。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在改进中加强。在习近平的关心下,西部的高校与全国的高校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有的源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部分内容偏重理论性,导致学生兴趣不强;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教学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也有教师职业素养不高,理论功底弱,导致难以胜任立德树人的大任;还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偏见,不配合教师的教学等。除了上述挑战外,西藏、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来自境外敌对势力,分裂组织和恐怖组织的挑战。要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为此,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不仅强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革创新,还就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4]八个方面的要求,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也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在改革该课程中坚持做到了这八个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焕然一新,充分彰显出它的育人功能,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西部高校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时,要特别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一方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是全国统一的,另一方面要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开展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西部的民族地区聚集着各种少数民族,它们中有不少人还信仰宗教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因此,要结合各个民族的的实际,针对他们的思想实际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功能。
大学生的成长是受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影响的结果。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必须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和教育资源,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取得立德树人的良好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5]西部高校在开展“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西部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族特点作为育人的有效载体,将育人与边疆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结合起来,形成育人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西部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时,更具西部特点,更有深厚底蕴,更能使得青年大学生扎根西部、奉献青春。
习近平就此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6]他提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既是对立德树人如何取得良好效果的要求,也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措施。从措施的角度讲,全程育人,是指要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所以要全程育人,其依据是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相伴而行,关系密不可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陶冶道德情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锻炼身体,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西部高校要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使命和担当。
全方位育人,是指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培养人才。大学生的成长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他们成长影响最直接的是党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但学校各部门的管理者及后勤工作者的影响也大。比如图书管理员能够满足大学生借阅书籍,补充精神能量的需要。后勤工作者能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物质条件的保障。上述这些人员构成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完整系统,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立德树人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只有坚持全方位育人,形成相互配合、关系和谐的人才培养体系,立德树人才能顺利推进和取得成效。西部高校在育人中更要发挥全方位育人的独特优势,通过西部特有的风土人情、淳朴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积淀等开展育人工作,使得资源丰富但人才匮乏的广大西部地区能吸引更多人才,为西部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有关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坚持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将人才培养与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立德树人助力西部发展,推动圆梦中国。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