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椎板和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临床价值观察

2020-12-10 01:45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切除率椎板椎管

杨 帆

( 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 辽宁 铁岭 112000 )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临床收治的各类疾病患者不断增多,社会各界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关注,椎管内肿瘤是一种脊髓肿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一般而言,椎管内肿瘤存在髓内肿瘤、髓外肿瘤之分,可在人体椎管的任何部分发生,虽然不同部位的肿瘤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均会对人体神经造成压迫,进一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对于椎管肿瘤患者的治疗,主要以神经外科手术为主,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与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均为常见数式,为进一步对比两者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抽取了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临床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0例患者为对象,并进行分组后分别施予不同术式,现将2种手术治疗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临床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收并施予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5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接收并施予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的55例同病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对照组。观察组性别:25例女、30例男;年龄:18岁-63岁,平均是(38.88±10.34)岁,病程0.20年-10年,平均是(3.58±1.06)年;肿瘤部位:20例处于硬膜外、10例处于髓外硬膜下、5例处于髓内、5例处于颈段、10例处于胸段、5例处于其他部位。对照组性别:27例女、28例男;年龄:17岁-65岁,平均是(38.88±10.36)岁,病程:0.22年-9年,平均是(3.56±1.08)年;肿瘤部位:18例处于硬膜外、10例处于髓外硬膜下、7例处于髓内、3例处于颈段、12例处于胸段、5例处于其他部位。观察组肿瘤患者与对照组肿瘤的基本资料对比结果提示无差异,可施予下一步比较,P>0.05。(1)入组标准:2组肿瘤患者入院之后均通过MRI检查确诊,且明确了肿瘤的具体部位及其周围组织情况,可以参与手术治疗;所有肿瘤患者的基本资料已经获得了铁岭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及批准;患者或(及)其家人对于本次研究均全部知情与同意,自愿参与本文的研究;患者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均正常。(2)剔除标准:剔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肝肾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剔除合并有脊柱畸形的患者;剔除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等。

2 手术方法:观察组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并在良好的全麻状态下实施半椎板手术。术前术者借助C臂机对患者的肿瘤位置进行定位后并以此为中心,取1条纵向且场地低于病变范围的1.5c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筋膜层后并对病变侧骨膜下的椎旁肌分离操作,待椎板充分暴露后以椎板牵开器将椎旁肌分开, 以铣除去黄韧带、半椎板后使硬脊膜保留。需要注意的是,术中需开展B超定位的同时还需切开肿瘤附的硬脊膜,借助显微镜起初肿瘤切除后再止血,严密缝合硬脊膜,最后缝合切口。对照组麻醉的方法与体位、肿瘤定位的方法与观察组一致,术中将棘突、椎板充分地暴露出来,借助咬骨钳将棘突、棘上韧带以及韧带、椎板咬除,于正中的位置将硬脊膜切开后再将肿瘤切开,结束后常规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常规吸氧、心电监护、体征监测等,同时密切关注其术后的症状以及引流管的引流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于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将引流拔除;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待患者逐渐清醒后及时协助其翻身,但是要避免压迫手术区域,最后根据术后康复情况逐渐展开功能锻炼。

3 指标观察:(1)对2组患者本次手术的基本指标进行统计比较,包括:总失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总时长;(2)对2组患者肿瘤的完全切除率与脊柱的稳定率进行比较。即:CT提示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曲度无变化,或者手术节段的脊柱正位曲度较术前改变的幅度<12°,或者侧位曲度的改变幅度<15°,即可视为脊柱稳定。而不稳定主要指的是患者术后手术节段的脊柱正位曲度较治疗前改变了幅度>12°或者侧位曲度的改变幅度>15°,即可视为不稳定。(3)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实施比较;(4)对2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包括: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脊柱失衡等。(5)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展开评分并比较,分别于术前术后参照生存质量(QOL)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总分是100分,分值高低与患者生存质量的程度呈正比。

4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术前术后分别参照肌力分级标准对2组患者的肌力进行分级,即:肌力Ⅴ级为显效,肌力处于Ⅲ级-Ⅳ级,视为有效;肌力为Ⅰ级-Ⅱ级,或者为0级,均为无效。

6 结果

6.1 2组肿瘤患者的本次临床疗效比较:(1)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依次是29例、20例、6例,总有效率是89.09%;对照组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依次是20例、25例、10例,总有效率是81.82%;2组对比无差异,P>0.05。(2)2组脊柱的稳定率与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比较。观察组术后脊柱的稳定率是100.00%(55/55),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是47.27%(26/55);对照组术后脊柱的稳定率是87.27%(48/55),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是45.45%(25/55),2组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脊柱的稳定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

6.2 2组肿瘤患者手术基本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失血量是(159.88±57.21)ml、手术时长是(2.18±0.52)小时、住院时长(11.28±2.68)天;对照组失血量是(433.70±93.18)ml、手术时长是(3.10±0.38)小时、住院时长(19.55±3.08)天,观察组失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与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

6.3 2组肿瘤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55例肿瘤患者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脑脊液漏3例、脊柱不稳定0例,发生率是12.73%;对照组55例肿瘤患者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例、脑脊液漏4例、脊柱不稳定5例,发生率是30.91%,2组患者在并发症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6.4 2组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前的QOL评分是(66.38±5.82)分,术后QOL评分是(88.66±3.47)分;对照组术前的QOL评分是(66.35±5.84)分,术后QOL评分是(76.97±4.03)分,2组术前的QO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2组的QOL评分均比术前显著提高,但是观察组提高的幅度比对照组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

讨 论

虽然椎管内肿瘤大多属于良性肿瘤范畴,但是发病后往往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出现障碍后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对于该类肿瘤疾病患者的治疗,神经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方法,通过手术尽可能切除病灶,解除其对神经造成的压迫而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2]。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是89.09%、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是47.27%、脊柱的稳定率是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1.82%、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是45.45%、脊柱的稳定率是87.27%,2组的总有效率、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比较无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脊柱的稳定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由此说明,椎管内肿瘤治疗中,半椎板术式与全椎板术式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后者脊柱的稳定率较低。与此同时,观察组失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与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2.73%,比对照组的30.91%低,P<0.05。2组术前的QO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2组的QOL评分均比术前显著提高,但是观察组提高的幅度比对照组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与全椎板术式相比较,半椎板术式的更能体现微创价值,术后的并发症少,更利于患者康复。这是由于,传统的全椎板术式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术中需要咬除棘突、棘上韧带等结构组织后方能充分暴露病灶,会对患者椎体后部的结构造成较大影响而导致脊椎失衡,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椎体不稳定问题,出现脊柱畸形的同时也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受到影响。而半椎板术式的术野清晰,易于暴露肿瘤组织,因此手术时长与出血量更小,不仅如此,该手术方式不会对患者的脊柱后柱造成较明显的损伤,因此可以对其完整性进行有效保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就随之降低了。手术切口小,术后不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同时脊柱的稳定性也获得良好的保护,患者术后康复迅速,住院的时间也就更少[3]。除此之外,对椎管内肿瘤患者实施半椎板术式治疗,能够将韧带、棘突等组织获得充分地暴露,弥补了传统术式的不足,能够大大维持患者脊柱的平衡,避免了脊柱畸形发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与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相比较,半椎板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价值更高,能够充分凸显微创的原则,保护患者的脊柱不受影响,从而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切除率椎板椎管
基于振动信号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椎板磨削剩余厚度识别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
颈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关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狭窄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