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达
( 沈阳市骨科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44 )
机体受到外源性损伤,其骨组织存在完全或者是部分中断,则引起骨创伤。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骨创伤发生率也随之提升,出现骨创伤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临床对骨创伤患者大都采取固定和复位治疗,治疗的过程中会配合康复治疗[1],但是治疗所需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期间需要配合有效措施来减少对患者创伤位置造成的影响,有效措施的选择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针对我院存在骨创伤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技术配合治疗,分析其效果,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研究将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纳入的骨创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组别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分布在20-50岁区间中,年龄均值为(32.5±4.3)岁,创伤原因以及数量分别为跌伤11例、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24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在20-53岁区间中,年龄均值为(33.4±4.6)岁,创伤原因以及数量分别为跌伤12例、坠落伤6例、交通事故22例、其他4例。将2组基础数据进行对比,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骨损伤的情况,并经过临床影像学确诊,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存在代谢异常疾病、存在凝血功能方面障碍疾病。
2 方法: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期间对经常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损伤控制技术,该技术分为3个阶段进行[2],其具体内容如下:第1阶段。患者处于早期治疗环节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保其处于门顶状态,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液体复苏、预防感染、缓解疼痛等措施,确保能够稳定患者的骨折。对于骨折为开放性的患者,先对其伤口进行有效冲洗以及清理,患者脉管是否存在损伤要做到全面掌握,及时包扎、堵塞伤口,确保及时止血。对于肢体过于肿胀的患者对其进行诊断,确定为存在骨筋膜综合征患者后,将其筋膜切开,进行减压,同时还需要应用到VSD负压引流。患者骨折进行稳定可以通过石膏牵引外固定支架来进行,进行血运的重建,存在肢体损伤情况的患者可以分析其损伤程度,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截肢处理,在所有治疗操作中都需要做好患者保温工作,并维持患者机体酸碱平衡[3]。第2阶段,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采取持续动态观察以及测定,确保患者生理体征得到及时恢复。对患者损伤情况进行评估,评分在20分以下则需要立即送往重症病房进行救治,以防患者病情出现加重的现象,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控制好患者的体温以及凝血机制,避免出现凝血机制紊乱的情况,同时对患者代谢性酸中毒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将患者血容量稳定到正常状态。第3阶段,对患者是否存在2期骨折或者是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疾病、糖尿病等进行确定,先做好相关并发症的控制措施[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时机,按照计划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手术治疗措施,手术治疗为分期治疗,并配合针对性的内科治疗。
3 观察指标[5]:2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长、生活以及活动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其中治疗效果评估方法如下:患者接受治疗后3个月,其骨创伤位置基本恢复且均可以进行正常活动,不存在严重并发症,为显效;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后,患者骨创伤情况大部分改善,且基本可以进行正常活动,存在轻微并发症,为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3个月患者还未能进行正常活动,且出现严重并发症,为无效。生活质量以及活动质量结合相应的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5 结果
5.1 2组治疗效果对比: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对照组治疗效果如下:显效18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治疗效果如下: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观察组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x2=13.160,P=0.001。
5.2 2组住院时长对比:记录数据表示,对照组住院时长均值为(29.62±2.17)天,观察组住院时长均值为(17.62±1.31)天。观察组住院时长少于对照组,t=10.541,p=0.001。
5.3 2组生活质量以及活动评分对比:进行评估,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2.30±3.94)分、活动评分为(76.13±4.02)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0.09±3.18)分、活动评分为(88.52±4.11)分。在生活质量评分和活动评分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1=9.315、p=0.001,t2=10.246、p=0.001。
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带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骨创伤发生数量逐渐升高,骨创伤通常都是比较严重的一类创伤,会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以及活动情况造成不利影响,创伤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针对骨创伤患者没有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则会加重患者骨折症状,将进一步加重患者脏器功能负担,甚至可能产生脏器功能衰竭[6],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按照以往对骨创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来分析,患者出现骨创伤的同时还会存在代谢性中毒、严重创伤等一系列情况。骨创伤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后依然会存在一系列后遗症以及不良反应,影响到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其他方面的控制措施。
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在骨创伤的治疗措施也融入新型理论,骨创伤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损伤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骨科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治疗流程的复杂性以及繁琐性,实现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措施,对患者的病情采取及时控制措施,避免患者病情出现恶化的情况,属于一类新型的技术手段。针对骨科患者实施治疗时应用到损伤控制技术,通过分阶段的临床治疗方案,可在患者病情前期预防其体温下降,改善机体内循环异常,纠正酸中毒等不良病理性变化,可以避免骨创伤患者发生伤口渗血、感染等情况,就目前骨创伤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时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患者临时性固定的问题,当没有采取恰当手术固定措施时患者会因为疼痛、出血等情况出现并发症以及各类不良反应,对后续正常治疗造成影响。对患者实施的比较广泛的损伤控制技术就是外固定支架技术,对于各类骨折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在骨盆、长骨骨折、关节骨折等方面的后期康复都起到促进作用,且该方法便捷、创伤面积小,避免手术时间过长,引起患者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过程中取得理想效果。同时损伤控制技术还可以降低多个器官存在的负担,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当中微循环异常的情况,因此能够降低骨科创伤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除此之外,损伤控制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手术前将患者迅速转移至医院主动开展损伤控制,有助于防止患者发生低体温情况。同时也能够有效控制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出血情况,有助于增加患者组织灌注,纠正其凝血功能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骨科创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早在金作恒等[7]研究中已经指出,在损伤控制技术的作用下可有效提升对骨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可间接达到帮助患者进行恢复的效果,对于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等同样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缩短患者恢复用时。
本研究针对我院存在骨创伤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采取损伤控制技术,结果证实,采取该技术可以改善患者活动情况,促进患者后期康复,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总之,基于该技术的多层面优势,值得在骨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持续进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