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到2019 年6 月开始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主题。
何谓初心?本文认为“初心”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指角色初心,即处于某一社会地位、扮演某种社会角色应当持有的信念、具有的行为和承担的责任,它是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盼和要求,初心在这里意指本来和规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初心”即指党员的角色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怀私心、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每个党员恪守角色初心,我们党的初心方能实现。二指个体初心,即个人在进行某种选择或做出某种行为时的初衷和本意,此时初心指最初的愿望和想法。与角色初心的一以贯之不同,个体初心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情时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这就导致个体初心和角色初心并非总是同向同行,个体初心可能会偏离角色初心甚至与角色初心背道而驰。如一个人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能是怀揣党员的角色初心,立志献身于党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也可能只是“为自己升学就业、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封妻荫子铺路搭桥”〔1〕,从而偏离了党员的角色初心。
高校教师的角色初心源于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守初心、担使命”已不仅仅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时代要求,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所有劳动者和工作者都应坚守自己的角色初心,勇担历史使命,开拓前进,努力奋斗,为中国经济腾飞、中华民族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教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场合多次发表讲话,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凸显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强调高等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问题和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详尽阐释,当今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围绕“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也就规定了高校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即高校教师的角色初心。高校教师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专业功底、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较大的带动影响力,应当坚守高校教师的角色初心,谨记教书育人的宗旨,努力提升育人本领,注重修身养德,做到言传身教,切实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的实施,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不断扩张,女教师数量也随之攀升,在总体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中,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平均值已经超过一半,达50.32%,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比例更是达到55.17%〔4〕(见图1),可见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高校女教师能否守住其角色初心对高等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图1 2014—2018年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中女性专任教师占比统计
然而,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背离角色初心的各种案例频繁见诸媒体,如品行不端、道德堕落、学术造假、学术功利、学术腐败等,让高校教师饱受诟病。人们曾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 业”“春 蚕”“蜡烛 ”“ 园丁 ”“ 人梯 ”等给 予教 师最高尚和无私的赞誉,但忘却、抛弃、背叛高校教师角色初心的种种现象无疑大大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降低了高校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些严重背离高校教师角色初心的不良甚至违法行为自然也有来自女教师的,但本文并不打算对此进行研究,本文探究的是高校女教师个体初心与角色初心的偏离即她们选择高校教师职业时的初心与高校教师角色初心之间发生的偏离及如何帮助引导其实现回归。
高校女教师的个体初心之所以会偏离角色初心,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1.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之所以成为很多高知女性的首要选择,并非基于对高校教师神圣使命与职责的认识,乃是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包括:①稳定性。高校教师工作比较稳定,这是全社会比较普遍的看法。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一旦入职入编,绝大多数都可工作到退休,尽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但“能进不能出”的总体局面并未有太大改变。②自由性。高校教师相对其他职业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年有三个月左右的集中假期,因此被许多人羡慕不已。另外专任教师基本不坐班,有课的时候上课、有会的时候开会,余下大量的自由时间供自主支配。③体面性。高校教师对学历学位有较高的要求,能入职高校就意味着至少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身份也就反映出一个人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多数人都会对高校教师高看两眼。高校教师职业的这几个亮点对不少高学历女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人正是基于此加入高校教师队伍中。
2.女性性别角色的特殊性
性别角色是人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塑造而就的关于男性和女性应有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个体行为符合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嘲热讽甚至排斥。中国自先秦时期便确立起男尊女卑的社会角色模式,而“先秦时期形成的性别角色模式,成为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社会性别角色的基本模式”〔5〕。在此模式下,“男主外、女主内”,“好男儿志在四方”,女人则“相夫教子”。尽管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已经大大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或是性别偏见也依旧根深蒂固,且被很多女性内化为自我概念。高校女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传统性别角色意识可能较普通女性淡化了一些,但这种淡化大多也属于“浅表性”的,一旦经过深思熟虑或是家人的“循循善诱”,那脆弱的心理防线很容易崩塌,而且即便想要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也往往经不住现实的考验,还是不得不陷入生育、哺育、抚养、教育子女和照顾家庭、承担家务等家庭角色当中,最终变成家人期盼的“贤妻良母”。智联招聘《2018 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平均而言,女性投入家庭的时间比男性高15%,而投入工作的时间比男性少9%;已婚女性投入家庭的时间则比已婚男性要高出 22%〔6〕。《2019 女性、职业与幸福感报告》中的有关数据也显示:在女性工作晋升与家庭责任的关系调查中,在女性不想晋升的原因中,“需要在家庭中承担更多责任”以57.4%位列第一〔7〕。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想见高校女教师更是陷入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矛盾之中。
女性性别角色对家庭责任的偏重与高校教师职业自由稳定性上的高度契合,使高校教师成为对高知女性而言乃“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为数不多的职业之一。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是她们经权衡和博弈后认为对自己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却也因此成为高校女教师个体初心偏离教师角色初心的渊源。
由于入校时的个体初心与角色初心并不一致,因此入职以后的女教师在工作当中也不能全力以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投入不足
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为担此重任,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好书,将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也要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主义情怀、高尚品德修养、丰富学识见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努力践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然而一些高校女教师只专注于常规教学工作,局限于上好自己所教的几门课,对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和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上则少有投入。
2.科学研究动力不强
高校教师大多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从事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乃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但高校女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方面的动力显得不够强劲,相比科研工作,女教师更关注教学方面,更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备课和上课是她们工作的重点,因为这牵涉到学生评教给分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个人声誉甚至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国内不少研究者的调查研究均发现在科研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方面女性教师明显弱于男性教师,这种不平衡主要源于科研动力和投入上的差异,而并非学术能力上的差异。
3.职称晋升态度消极
职称晋升是一个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提升的最显著的结果呈现,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必然追求。但随着目前高校职称晋升因指标所限导致晋升难度日益增加,一些高校女教师因感觉自己与晋升条件要求相差甚远而表现出消极态度,不去积极创造条件,甚至完全放弃职称晋升,尤其以获得副高职称的高校女教师表现最为突出,许多人都止步于此,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正高职称专任教师数量中女性教师占比远远低于男性教师的主要原因,具体可见教育部统计数据,见表1。
4.额外工作尽量远离
高校工作中除了主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有许多“额外”但必不可少的工作,如专业建设、教研室工作、行政性事务、党建工作、工会工作、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工作、学业导师工作等,对这些额外的工作和事务,一些女教师往往是尽量避而远之,不愿因此牵涉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上述种种表现虽然并非女教师特有,也不是存在于全部高校女教师身上,但它在高校女教师身上的表现确实比男教师更为突出,而且由于这些表现既不违法也不违规,不像道德沦丧、学术造假等恶劣行为那么“引人注目”,但如果放任不管,却又不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去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看到其偏离角色初心背后的原因,然后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帮助和引导她们回归到高校教师的角色初心,并通过发挥高校女教师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高校女教师回归角色初心,不仅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也关系到女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只有回归本来,潜心教书育人,方能体会作为教师被学生爱戴、被家长尊敬、被社会敬仰、被世人称赞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也符合新时代所倡导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精神。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有文化、有知识的代表性群体,自当在弘扬现代女性精神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而个体初心背离角色初心的高校女教师,除少部分可能会在以后工作中因对教师责任与使命的感悟和体会而自觉回归角色初心,大部分仍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予以帮助和引导。
表1 2014—2018年高等学校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量统计
思想教育是引导高校女教师回归角色初心的根本,只有触动其内心,使其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代高校教师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意识到自身使命与职责的担当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才能主动回归高校教师的角色初心,也才能永葆高校教师的角色初心不动摇。当前进行思想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师德师风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全体教师进行的师德师风教育来促进女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指出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师德师风评比、设立师德标兵校园宣传栏、树立师德楷模、评选“最美教师”、举行争做“四有”好老师活动、师德师风典型案例评析、师德师风示范院系创建、进行师德征文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全面弘扬高尚的师德,形成浓厚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氛围,通过耳濡目染使女教师逐渐深入职业角色当中。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女性教师党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高校女教师中大部分都是党员,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对党员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女性教师党员认真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党的初心,是否与高校教师角色初心相一致,进而认识到差距并努力改进。
3.现代女性精神教育
通过对女教师进行现代女性精神的宣传和弘扬,有助于引导其努力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现代女性的特征是拥有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中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甘于平庸落后,希望做职场上的佼佼者,崇尚人格、精神与经济独立,自信自强。高校一方面可以借三八妇女节这样专门的女性节日对此进行倡导和弘扬,另一方面可以在表彰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时,侧重挖掘和展示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是在帮助学生成长上无私付出、成效卓著的女性教师代表,用其他女性尤其是身边杰出女性的伟大成就,鼓舞和感染高校女教师奋发向上,勇创佳绩。
制度建设是促进高校女教师回归角色初心的关键,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督促、激励其思想和行为沿着正确的导向行进。制度建设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推进。
1.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高校考核评价制度包括综合性的考核(如年度考核、学年考核)和专项考核(如党员考核评议、教学质量评价、科研工作考核、师德师风考核等),高校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这些制度,优化制度内容,完善制度执行。比如当前的年度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中,对那些可视化、可量化的教学科研业绩给予了过高的权重,而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投入和付出重视不够,或是即便在考核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实际操作时仍是按可见成果来评定考核等次。即便是主要考量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师德师风考核,如果在科研上没有什么业绩的话也通常难以考核为优秀。这样的考核制度,固然能促使大家去积极追求多出成果,但也助长了只重视能够产出成果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不去承担和奉献那些产生不了明显可见成果的工作之倾向,比如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帮助和投入。应当说在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中,教师是其接触最多也最为信赖的人,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他们在这个阶段遇到的许多疑惑和困难也是大多数父母难以解决的,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往往能让迷失自我的学生重回正轨,让灰心丧气的学生找到自信,让误入歧途的学生幡然醒悟,甚至可能会拯救一个鲜活的生命于死亡的边缘,其价值和意义绝不亚于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在当前“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应当加强考核制度和考核工作中对教师“育人”方面的关注,增加相关的考核指标并提高其权重,比如在教师的师德考核中设独立的“关爱学生”一级指标,下设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帮助学生就业创业、辅导学生竞赛考研、解答学生思想疑惑、资助贫困学生生活、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二级指标;在教师的年度考核中,“个人总结”部分可以要求教师分别从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多方面进行总结,这样既能体现出对学生的“育人”工作也是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便于了解那些在“育人”方面默默付出的老师所做的工作和贡献,增强考核的全面性。这一导向对促进女教师回归角色初心是非常有利的,女教师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性别优势,如敏感、富于观察、情感细腻丰富、善于表达以及拥有母性的慈爱等,她们更容易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进行疏导和沟通,更容易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如果这些付出能被认可并得到回报,无疑会让女教师更有职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2.完善竞争激励制度
高校竞争激励制度包括薪酬制度中的绩效工资制度、教学科研奖励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和干部队伍的竞争选拔制度等,要让这些制度既能真正发挥促进和鼓励全体教师努力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对教师育人工作的支持和认可。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大刀阔斧地实施了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制度改革,旨在快速推动高校向着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但新出台的制度有些只是遵循领导个人意图或是简单照搬其他高校做法,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导致新制度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扼杀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一个普通二本院校若直接借鉴重点高校的绩效分配或教学科研奖励制度,对所要求的教学科研成果层次确定过高的标准,实际上会让很多教师觉得高不可攀而选择放弃教研与科研,这对于本来就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纠结的女教师来讲,其积极性遭受的打击就更为明显,无疑让她们有了回归家庭角色的“正当”理由。因此,制度制定时应当广泛调研和征求教师意见,应当符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另外,可以在奖励制度中对“育人”方面贡献卓著的予以专门奖励或设立专项奖、职称晋升制度中对“育人”成效突出的进行加分、干部聘任制度中对“育人”业绩优秀的优先考虑等。
优化各种相关服务是帮助高校女教师回归角色初心的保障。认识提高了,制度健全了,如若没有良好的服务保障,女教师可能仍被家庭事务羁绊而分身乏术、有心无力,难以真正回到自己的工作角色。在提供服务保障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社会氛围
首先,全社会还要继续倡导和弘扬男女平等的精神以及男性对家庭事务公平分担的责任,只有获得家庭成员理解与支持,尤其是配偶能承担一定家庭事务,女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事业。现代高校女教师群体中,确有一部分人只是奔着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优点而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踏入校园之初或是内心深处还是怀有很强事业心的,有研究者对某地区的高校女教师调查发现,接近一半(47.55%)的高校女教师在被问到“您认为高校女教师的社会角色定位应该侧重什么”时,选择了“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我价值”〔8〕,然而最终这两类女教师中的大部分还是在偏离角色初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家庭所迫,被逼无奈地选择放弃自己的职业追求。因此,社会的宣传和倡导依然非常必要。其次,社会要加大对现代成功职业女性典范的宣传,激发高校女教师的事业心,为其营造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现代女性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巾帼英雄和成功人士,她们的经历、故事和成就更能感染高校女教师,从而推动她们向优秀女性看齐,重新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优化服务措施
首先,高校要遵循女性发展规律,尤其照顾到生育阶段的女教师,把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命周期相结合,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给予宽松、有弹性的工作环境,制定适合女教师发展、培养的相关制度,帮助她们顺利地度过生育生产关键期。其次,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或工会组织可以在调研本校女教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学校内部建立一个工作时间内为教师提供幼儿托管服务的托管中心。学校可以只提供场地、设施等,通过组织教师自身以轮流排班的形式自行看护幼儿来实现教师之间的互助,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一至两名管理或服务人员,同时让教师家长轮流予以补充。如此可以减少女教师每天用于照看孩子的时间,腾出更多时间用于发展个人的事业。再次,鉴于现在很多高校都集中在大学城或高教园区里,其所属社区可以牵头创建三岁以下幼儿的看护中心,在目前国家对此类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和支持的情况下,通过低收费的形式同时为多所高校教师提供幼儿照看服务,也有助于解决女教师经常疲于照顾孩子的实际困难。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高校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可以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办公,尽量减少必须到现场进行的工作任务,让女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足不出户在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和便利模式来进行自我提升和完成相关工作,缓解女教师多重角色冲突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