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深度对话既是一段学习经历,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伴、生活进行多元、深度對话,在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深度对话;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36-002
一、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师生对话存在以下四大类误区:教师主宰的“假对话”、脱离文本的“空对话”、漠视差异的“零对话”、琐碎问答的“浅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反而会使学生对阅读课堂失去兴趣。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对话,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平台,以话题为导向,以对话为策略,彼此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教学过程中一脉相承,引领阅读教学走向深度对话。
二、深度对话的策略
1.在情境中对话,触摸文本温度
有的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较远,学生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很难走进文本,体悟文本情感、人物内心。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运用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创设丰富可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感悟中开展对话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触摸文本的温度,感受人物的温度。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第5、6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阿炳的真实情怀,他采用“情境渲染,范读引领,激发想象,展开对话”的策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倾听阿炳的心声。
师: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只是这首乐曲吗?仅仅只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1:我仿佛听到阿炳在说,命运啊!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啊?
生2:我仿佛听到阿炳在说,我决不向命运低头,我定要跟命运抗争到底。
生3:我仿佛听到阿炳在说,我虽然穷困潦倒,但我有音乐,音乐给了我一切,这就足够了。
师:是的,音乐就是支撑阿炳活下去的信念啊!你们听到的这一切,都是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呀!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真实可感的对话情境,学生在阿炳悠扬的琴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他们的心仿佛与阿炳的心贴在了一起,通过琴声与他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感受阿炳内心的抗争与对音乐的挚爱,既触摸到文本的温度,也感受到人物的温度。
2.在思辨中对话,感受语言深度
语文课堂应当成为一个“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一个弥漫着理性思辨气息的殿堂(佐藤学语)。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辩论是思维的方法,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听辨中捕捉信息、快速反应的能力,还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对话的契机,引导学生围绕有价值的话题进行思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催生学生智慧的诞生,感受语言的深度,感悟文字的内涵。
教学《一路花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你想对文中的两只水罐说些什么?”这一话题分成两组展开辩论。学生们兴趣盎然,小组内彼此分享阅读感悟,倾听组员不同观点,在思辨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也逐渐从浅显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最后达成了共识——“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好水罐为主人带回满满的水,它的价值不可否认;破水罐浇灌了路旁的鲜花,成就了美丽的风景,也有自身的价值。”通过思辨,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只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与优势,人生之路必定是一路花香。
3.在感悟中对话,积淀思想厚度
语文课堂上,有时候学生因为自身阅读能力的局限,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表达方式、补充人物的背景资料,在对话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积淀学生的思想厚度。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学生通过感悟,很容易就体会到这是个自由快乐的园子,但这又是充满着祖父慈爱的园子。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到这一层呢?在教学课文第13自然段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夸张的手法,描写园中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事物都非常自由。
师:作者笔下,园子里的事物很自由,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因为作者心中有了快乐和自由,所以眼中看到的景物也不同寻常。所有的事物都自由,其实就是作者在这园子里也很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己,你读出了她的心声。那么最后一句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是否就显得多余了呢?
生:我觉得不多余,因为天空的高远,才有万物的自由。
在逐渐深入的师生对话中,孩子们感悟到了这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的天空就是祖父爱的象征啊!这时,孩子们已经走进了少年萧红的内心。在这段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感悟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祖父的慈爱为童年的“我”撑起了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
4.在拓展中对话,积累文本厚度
我在执教《七律·长征》一课时,考虑到学生与长征年代相距甚远,我借助多媒体,将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适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乌蒙山那陡峭的山势、卢沟桥上密集的子弹,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残酷的战争现场,让学生与文本实现“零距离”接触,学生很快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辛,更被红军战士那“若等闲”“不怕难”的英勇无畏与乐观主义精神所折服,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总之,“深度对话”是生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深度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中,在对话中引领学生触摸文本温度、感受语言深度、积淀思想厚度、积累文本厚度,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健.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深度对话”[J]小学教学研究,2019(18):29-31
[3]范胡萍.论精致语文教学评价中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小学教学参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