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权 葛爱荣
摘 要:投入大量人力的教育统计是制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基础教育统计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从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发展很有必要。从基础教育统计中可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统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20-001
教育统计包含了许多教育数据和信息,它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基础教育统计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实施基础教育各类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职中、特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班数(含班额情况)、学生数、学校学生变动情况、学校教职工、校舍情况等等。基层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开展统计,更多的是完成上級安排的任务,对统计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较少[1]-[3]。各县级、地市级和省级甚至教育部的基础教育统计中,都可以挖掘到中小学学科相关的一些信息,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服务。基础教育统计中,有三个指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一是学校中的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二是休学、退学和死亡学生数的变动,三是学校中重读生、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校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可以从中挖掘相关的数据资源,有针对性地改善、推动和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基础教育统计中,各校汇总上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一个学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能形成一个团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避免单打独斗的局限。如果一个县多数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反映出这个县是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这在编制上就能直观体现。通过对上报的数据分析,还能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在各县、地州市和各省的分布情况,甚至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还能进行比较。这样准确的分布信息,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
学生退学中的厌学、失能情况,以及死亡学生中的打架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人数,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或者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信号。
二、从历年的教育统计对比,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和趋势
我国每年都在开展基础教育统计工作,乡镇、县等各级部门都保留有历年的数据。就某些指标,用历年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比如,全国各地中小学,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总体数量是否在增加?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学生之比的变化趋势如何?从理论上推断,随着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地方财政的持续增长,各学校会配备更多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生师比应该比五年前、十年前有显著改善。但某一地区甚至全国的实际变化情况,只有依赖各地上报来的数据体现,也可制作成比较直观的柱状图或折线图等,发展变化和趋势一目了然。
厌学、打架斗殴、校园伤害、自杀等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的项目,也可通过历年的数据对比,绘制他们各自的发展变化趋势图。
三、深入剖析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础教育统计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值得深入剖析。就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配备较多的某一地区,学生厌学、打架斗殴、校园伤害、自杀的情况是否明显减少?或者反过来看,从这几类学生减少不明显的地区,看它的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在某些地方的数据中,可能会找到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较小的范围中,可以进一步考查,具体是哪几个学校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性更大,结合实地走访调研,找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好的学校,将他们的经验加以学习和推广。
在教育统计数据中还可以挖掘,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或地区,由于监护人监管能力的弱化,学生因事故灾难、社会安全、自杀等情况的死亡数是否相应增加?还能更具体分析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这几个方面死亡人数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对比。有时候总体比较不明显,但在更具体项目的对比中会发现差异。同时,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和地区,是否相应增加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留守儿童因打架斗殴、校园伤害、自杀等死亡人数没有增加,是否与这些学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有关?在教育统计中,都能去挖掘这些相关性。
总之,基础教育统计中数据很多,蕴涵的信息十分丰富,教师、班主任、校长、教育主管部门都可以从中不断挖掘宝藏,为基层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信息,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政策的重要依据,进而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逯.健全教育统计职能 服务教育科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2-25
[2]施永娟.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9,(3):16-17
[3]胡杨.试论对基础教育统计分析工作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5):143-144